APP下载

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之探究

2019-09-10翟宗鹏

体育风尚 2019年10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硕士导师

翟宗鹏

相比其他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有明显的学科特征的特殊性。因此,培养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的途径和方法应有所不同。广西师大是两广地区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该地区体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本文以广西师大为例,以其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为切入点,深层次探究其培养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优化策略。

一、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培养目标及方式

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培养目标一般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连同当下社会发展实情而具体制定的,它与具体培养手段、方法等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广西师大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各学科专业方向齐全,以体育学一级学科招生。通过调查得知,广西师大设置的体育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基本上相同。从指导方式上看,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是广西师大体育类硕士研究生主要的培养方式。授课上多采取讲授和讨论的教学方法。课程学习和实验研究相结合,既注重课内的教学,也强调课外的实践。教学模式多样,以课堂讲授为基本点,以交流研讨为提升点,以案例分析为突破点,以教学实践为落脚点。凸显培养个性化,由导师指导学生来建立个人的培养计划,完善学习进程。

(二)培养方向及课程体系

广西师大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各专业方向较为齐全,涉及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及运动人体科学。从术科项目上看,篮球、足球、排球等大球类,田径类,操类较热门。

广西师大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实施分类分层教学,构建了公共课与相关专业课的联合建设体系。其中专业课包含基础课和方向课,其他培养环节作为补充。专业选修课及其他培养环节外的课程统称为学位课程。一级学科下的专业学分差异较小,学生在有效学年的时间内,必须获得学位课程的学分,方能申请学位。广西师大更为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平,所以在课程分布和学分设置上强调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过程及评价

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期限分别是三年与两年,若五年内不能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则按肄业处理。学生若提前完成了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则允许其提前半年或一年完成学业。培养计划由导师和学生一起协商制定,同时要建立个人的教学档案。开题计划是由学生主要制定,导师及导师组协同监督制定完成,规定开题一年后才能送审答辩。送审时全部采用双盲方法,最后经答辩委员会审核评阅完成答辩事宜。

(四)毕业生的资格审查

毕业生的毕业时会填写个人资格条件审查表。内容包括:思想表现、各课程成绩、个人学术能力展现、社会实践、外语情况等。期刊发表数是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广西师大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求在就学期间至少有一篇文章发表在省级以上期刊,英语四六级必须达到相应水平或者通过由校内举行的学位英语考试,方能毕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广西师大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偏重考察学生英语学习的努力状况与水平。

二、培养过程存在问题

(一)培养目标体系没有分离

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的日趋多样化,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应并存培养并有所侧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应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强调学术上的科学研究;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要强调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于具体的教学与训练。由此,我们认为,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选题考核、就业方向等方面应有所区别。但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实际的论文选题及择业时,区别并不大,不能十分恰当地反映两者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不同,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培养目标体系没有分立

(二)课程设置科学性亟待提高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课程设置需要与培养目标的要求一致,是培养目标的终极反映。课程设置内容主要有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是指各个门类课程之间的组合形式,包括门类、学时、顺序、衔接等;课程内容要能反映出该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基础及发展前沿。经调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开设的理论课程较多,应用课程(术科课程)较少。相关的选修课程较少,跨专业、学科选课受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位论文开题较为被动。

(三)师资队伍建设亟待提高

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推进培养目标和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现代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要求导师必须具备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一所学校、科研机构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只有从长远来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不懈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推动学科与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目前,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首先体现在导师资格的认定。导师资质一经批准就无法驳回,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导师持续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其次,由于上述问题间接导致的,导师自身的学术素养及业务能力长时间未得到更新和充实,不能适应当今体育学科研究的快速发展。

三、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一)切实落实培养目标

目标的制定与落实首先要反映出培养目标的两个特性,即“应用性”与“实践性”,将培养目标集中在人才进入就业市场时的“即插即用”。教学部门应联合学校就业办等,与研究生培养的教辅人员和导师一起,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二是不要拘泥于过于狭小的培养目标范围。当今社会已进入多元时代,体育学科知识越来越不能适应和满足本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以体育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的跨学科研究才能展现更为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实现培养目标。

(二)优化课程内容的设置

采用基础教育层面中的新课程理念,从理念上转变体育研究生课程设置思维。首先,转变课程的设置理念,能够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其次,通过转变设置的课程,学生可以拓展其的思维与眼界,能够逐渐使学生具备敢于质疑的精神、能力及素养。具体来说,研究生教务工作部门应该统筹管理。让学生的跨专业或方向选课、导师的异地指导授课等成为现实和可能。同样,导师组在课程设置时也应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作用,应该根据本专业方向的研究背景、进展、趋势等,选择那些较为前沿的知识点进行点评和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课程的具体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方式,可选择如学术讨论会、沙龙等形式。

(三)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是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其次要优化导师学科结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随后要全面落实教职工福利,提升导师获得感荣誉感;最后要加强导师培养培训,促进导师专业成长。与此同时,还可与高水平外校进行合作办学或招生。

(四)构建监督机构,完善培养制度

教务、纪检等部门应联合起来,以基层导师的层面和研究生教学培养机构的宏观视角为出发点,在学校、学院、导师、学生这条培养工作链条上,规划出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要注意强调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通过构建的专门的规制机构进行奖惩。具体来说,对于严格按规章制度、良好实施管理监督的单位、个人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相反,对于那些不能遵守相关条例的单位或个人应进行责任追究并实施嚴厉的惩戒。

参考文献:

[1]李静.人力资本视角下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9):92-95.

[2]王燕.师范类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进策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05):328-330.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硕士导师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唐维泽、段立作品
法国优秀硕士奖学金项目:France Excellence”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