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5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及教育路径研究

2019-09-10高莉

环球市场 2019年7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大学生

高莉

摘要: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当今“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部分大学生存在网络成瘾、侵犯他人隐私等道德失范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自控力差、网络信息监管不良、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欠缺及网络道德法律规范薄弱等。要改善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需运用学生自律、网络监管、学校教育和法律规范等方面的共同作用,构建良好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机制。

关键词:“95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监管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的统计报告:截止2015年12月,中国的网民数量达到6.88亿,手机网民数为6.2亿,手机网民占到整体网民的90.1%,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1],其中有48.1%的网民是19-24周岁的青少年群体,这个群体既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也是应用互联网较为活跃的群体。随着各式电脑、智能手机的成本普遍降低,人们开始广泛通过网络进行沟通、购物、创业、学习。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信息传播加快,也随之而来的新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双刃剑”作用也日益凸显,网络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由于“95后”大学生作为使用互联网的主流群体之一,同时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还处于雏形阶段,极易被网络环境影响改变,其网络素养及网络道德教育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一、“95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

某高校在针对本校学生的网络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是积极健康的,但部分学生也存在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如网络道德认知不良、浏览非法网站及网络行为缺乏自律性等[2],甚至近10%的大学生觉得没有必要慎重考虑自己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带来的社会后果,在实际网络行为中更是缺乏应有的自律性。有学者在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研究中指出,部分学生存在价值取向偏激,缺乏责任感,网络道德情感比较冷漠,网络剿窃严重等现象[3]。有份关于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调查显示,有23.6%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90.2%的大学生曾遭遇到网上不文明现象;被调查者中30.3%的同学曾经在网上对别人进行过恶意攻击和散发虚假消息,而受到别人恶意攻击的占40.5%[4]。有学者研究发现沉迷网络的行为让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情感淡漠,引发网络依赖和现实恐惧[5],影响正常社会交往。部分“95后”大学生存在网络成瘾,侵犯他人隐私,模仿黑客、恶意传播不良信息甚至反动信息等道德失范行为,网络犯罪的行为也时有发生。以上这些网络道德问题会造成网络环境的污染,同时可能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健康发展。

二、“95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由于“95后”大学生群体年龄普遍在18-22岁之间,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可他们的自律性差,在网络社会中的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较低,使得大学生极易出现沉溺网络、浏览不良网站、网络诚信缺失等行为问题,严重者出现“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大学校园里有走路、吃饭时间利用手机浏览网站或收看网络电视的,甚至在某普通本科院校的课堂上近半学生均反映曾有上课利用手机上网的行为。

(二)网络信息的监管方面

网络中大量的信息,具有虚假性或过度娱乐化,有些没有经过任何筛选及论证就呈现给大学生。有些信息所传播的价值观念甚至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互对立,这对本来辨别力就较弱的“95后”大学生而言,铺天盖地的杂乱信息让他们对错难辨,建立主流价值观有不利影响。

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对互联网的渗透。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以及网络技术、设施上的绝对优势,利用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和敏感话题,蓄意制造谣言,以偏概全,煽动社会不满情绪;或借助网络论坛、聊天室等方式,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散布种种自由化言论,攻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果监管不力或处理不当,都会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负面影响。

网络中还大量充斥着现实社会中比較隐秘的信息。在一些网站或常见网络游戏中,经常会看到包含血腥、刺激的暴力打斗场面的图片、文字或动画,对正处于生理发育成熟期的“95后”大学生而言就具有极大的诱导力。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有大学生在好奇心的诱导下或处于冲动会刻意地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的图片、视频,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心理或行为问题。

(三)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方面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们的娱乐和休闲时间被网络占据了大半,通过课堂和实践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而普遍对学生网络道德方面涉及较少。高校大多存在网络道德教育与实践脱节,开展了对网络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但是在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方面尚缺少具体的措施,忽视对学生网络思想和网络行为的正向引导活动。

(四)网络道德法律规范方面

现实社会中父母、老师、社会会传播给大学生有关道德规章制度,大学生的道德规范也因此受到社会的监督。而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一些软件或网站的使用的相关规则制度并不清晰,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及引导显得模糊而又迷茫。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跨国际性也给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增添了困难。这种网络道德法律规范方面的缺失和不足,使得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日益严重。

三、“95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路径

黄发友研究指出,“95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复杂工程,应不断结合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学生自律为基、家庭配合为辅以及社会支持为助的四位一体联动机制[6]。构建良好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机制势必要考虑学生自律、网络监管、学校教育和法律规范等方面的共同作用。对于“95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也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协作得以解决。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心态,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95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可以通过增强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网络观念,增强自律意识,最终实现大学生的素养内化[7]。“慎独”属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多名学者指出可将“慎独”思想可促进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化作用。大学生们只有提升自我素养,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立场,自觉规范自己行为,才能真正做到文明上网,自觉抵制有害的网络信息。

(二)规范大学生社会网络环境,减少对大学生的信息污染

相关网络监管部门应结合高校宣传部门为大学生创建网络安全体系、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完善网络硬件设施,不断提升网络监控技术,协助学生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以及搭建和谐网络平台,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对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做到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尽量减少对大学生的信息污染。注重运用积极、正面的社会舆论引导大学生提升自身网络修养,提倡网络“正能量”的传播。

(三)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95后”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提高的关键所在。高校应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及新媒体宣传等为主渠道,坚持正面引导为主,预防为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

1.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理论课、校园文化活动等來开展的,课堂教学也应融入更多的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我们熟悉的思政理论课可开设网络道德教育专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可坚持正面引导学生采用有益的娱乐形式,有“节”选择更健康的方式来宜泄自我。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课程应打破以往仅传授理论和技术的传统观念,系统地为大学生讲解网络道德规范,结合实际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辨别力,开展更为科学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

2.注重实践活动引导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中体现,还应结合实践环节,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一套多渠道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实践活动开展时应多以学生为主体,融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等内容,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3.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宣传引导

学校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展开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目前活跃在高校的BBS、QQ群组、微信、微博、贴吧等新媒介为师生、生生交流思想提供了新的途径。网络德育借助这些新媒体、新技术会更加有效快捷。高校还可创设有关网络道德建设相关的APP,将网络道德规范知识、社会热点等列为关注项目,并尽量保证AAP内容能吸引学生、及时更新。

(四)结合实际,完善网络道德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

规范网络环境不仅仅需要自觉自律、学校教育,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遵循网络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网络进行监管,建立并完善操作性强的相关网络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及时对网络中违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aczbg/

[2]杨佳佳,曲燕.网络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5):403-406.

[3]尹渝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M].重庆师范大学.2014,5.

[4]杨丽锦.浅析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教育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8,7(下):97-98.

[5]武月刚.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探索[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p110-111.

[6]黄发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机制的构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7-33.

[7]王志贤,贾仕林.“95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与培育机制研究[J].2016.6(3):117-121.

课题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微信平台下的大学生购买意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编号:2018-ZZJH-188。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大学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大学生就业趋势
道德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