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医养结合的国内研究评述

2019-09-10张一丹

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医养结合

张一丹

摘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备受关注,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随着我国政府先后出台的一系列医养结合政策,其在实际中的应用的各种问题渐渐显现,其中多个服务主体存在错综复杂的博弈关系,所以要想实现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需要社会氛围、制度体系、组织保障等作为支撑。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长期护理

一、引言

国外医养结合研究起步较早,成果颇多,实践经验也比较丰富,在此基础上已经开创出独特的医养结合项目或相关制度模式。反观国内的情况,医养结合尚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理论成果是在探讨我国医养结合试点的成果及意义、存在问题和相应改进策略。

二、国内文献综述

关于医养结合地方试点的研究。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医养分离模式难以为继,各地对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进行初步探索。孙劢、蒋远胜(2014)基于四川雅安失能老人的特征和医疗养老成本的调查,认为解决失能老人养老的根本途径在于医疗养老一体化服务机构的发展,和实现医保制度并轨、异地报销、护理保险等配套措施;青岛在探索医养结合模式的道路上走在前列,李杰(2014)分析了该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行情况,为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陈俊峰、王硕(2016)考察了合肥市的五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后,提出了城市型“医养结合”养老问题的解决途径;中国红十字会很早就将“医养结合”理念贯穿于“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中,并在不同地区的红十字会中进行探索,为其他养老机构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经验。

关于界定医养结合基本概念的讨论。目前学术界对医养结合的理解并未形成共识,耿爱生(2015)认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应该具备健康养老、老年保障体系整合、服务连续性和服务经济性四大特质;马丽丽、陈娜等(2016)指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包括五方面的要素:服务主体、服务客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以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廖芮、邓睿等(2017)从“医”、“养”、“合”三个角度出发,解释了医养的各自含义及其关系,认为医养结合是医养并重、有机整合、动态交互的;董红亚(2018)认为“医”是健康管理、应急处置和后续医疗护理,而“养”的核心是长期照护,两者结合是一种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无缝对接的资源配置机制;张莹、刘晓梅(2019)认为“医养结合”的目标是为了医养融合,各相关主体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作是实现医养结合的途经。

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服务模式可行性的研究。陈坤、李士雪(2018)从社会现实的需要、国家层面的推进、经济“扩容+提效”作用、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阐述了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包世荣等(2018)认为社会公平原则为医养结合提供了理论支持,先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医养结合奠定了制度基础,国家政策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所以我国基本具备实行医养结合的条件;宋悦(2019)在这些基础上还做了补充,指出国内外先进经验为构建新型养老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而且科技的发挥也使卫生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保障供应。

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服务模式的必要性的研究。张晓杰(2016)认为医养结合的优势在于能够突破一般医疗和养老的分离状态,将医疗服务、生活照料服务、健康康复和临终关怀等整合提供一体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从而满足老年人的整体养老需求;刘文俊、孙晓伟等(2016)从全民健康覆盖视角下,从人口覆盖、服务覆盖及质量保障、财产风险分担三个维度分析了养老服务所面临的挑战,从而指出实施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重要性;于潇等(2018)认为医养结合可以有效破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实现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还能带动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并促进老年经济持续增长;

探究医养结合服务主体之间的博弈。易婧(2018)以政府、医疗养老机构和企业三方服务主体构成一个博弈模型,认为政府在不同构建时期,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和企业要灵活运用政策财力支持和监管处罚两大手段;王浦劬等(2018)讨论了作为医养结合博弈主体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医养机构、老年群体具有各自不同的约束条件、利益诉求、动力机制和策略选择;刘亚娜(2018)围绕政策社群、专业网络、府际网络、生产者网络和议题网络五大行为主体及其关系,构建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供给、环境的耦合系统,以此明晰各方职责,进行优势互补和整体协同发展。

关于医养结合模式改进对策的研究。学界大多数是从政策、制度、资金、人才和服务内容等角度进行路径探讨。邓大松等(2018)探讨了医养结合的路径选择:首先,明确服务定位,加强理念支撑,再者,完善政策设计,健全制度供给,最后,优化协同策略,创新长效机制;郝涛(2018)提出ppp模式下低成本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有效供给能力提升的动态最优路径为:识别其有效供给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妥善处理他们的利益相关关系,提升有效供给的专业性,健全该支持机制;青连斌(2018)从完善顶层设计的高度,分析了我国养老服务难题的解决措施为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和积极稳妥推进医养结合和长期护理保险;耿爱生(2018)创造性地以政策工具视角指出调整医养结合政策的思路,要根据实际,调整各类政策工具所占比例,优化政策工具层级结构,增强工具互动;王天鑫(2018)通过回归分析、集中指数和分解结果,厘清了城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健康的影响因素和贡献率的关系,认为医养结合要有针对性,按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地区差异进行发展。

三、研究成果评价与展望

国内医养结合研究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期,大多是探讨各地医养结合的试点实践成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建议。目前学界关于医养结合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第一,国内研究多是从医养结合(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存在的问题入手,尚未形成系统性的描述。同时,研究的研究方法不够广泛,多为实证研究,以案例分析法为主,缺乏普遍性的理论研究。第二,相比国外研究,国内医养结合模式研究尚处于地方探索期,具有地域局限性,缺少全国性的医养结合计划研究,且大部分论述较为浅显,对于具体细节部分的探讨不够深入,难以推广到全国范围。第三,从研究数量和质量看,相比国外,国内研究数量较少,质量偏低。

因此,关于医养结合的研究还有很大扩展空间,接下来的医养结合研究领域还可以从这些方面考虑: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应注重多样性和科学性。应根据研究对象选择合适、多样的研究方法,提高论文可读性。例如: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不同医养结合模式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比较分析。其次,在研究视角上,应探索多学科、多理论的交叉运用,扩大研究视阈。尝试从社会学、人口学、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视角,多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最后,在研究内容上,应强调案例研究的深入性,同时加强对理论系统化和国外经验本土化的研究。对于国内医养结合典型试点,应从定性角度寻找经典理论,探寻本质,丰富我国在医养结合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从定量角度来说,应进行全面、持续性的跟踪调查研究,以获取翔实的数据和资料,并对其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加强论述的说服力。利用国外医养结合经验,结合本国实际,加强我国医养结合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晓杰.医养结合养老创新的逻辑、瓶颈与政策选择[J].西北人口,2016,37(01):105-111.

[2]耿愛生.养老模式的变革取向:“医养结合”及其实现[J].贵州社会科学,2015(09):101-107.

[3]邓大松,李玉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制度理性、供需困境与模式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1):107-114+2.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医养结合
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国务院力推“医养结合”
多省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获中央认可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
医养结合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