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术在装置艺术中的思考与实践
2019-09-10娄晓
娄晓
【摘要】本文所指的剪纸艺术即中国民间剪纸。通过简述剪纸艺术与装置艺术的概念和现状,总结其艺术特征和创作方法,举例分析,重新思考剪纸艺术的现实问题与当代意义。并以这些问题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剪纸艺术语言的归纳与延伸,结合装置艺术创作方法的实践进行个体创作。文章中阐释了作者的创作理念,分析并呈现了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最终展示效果。
【关键词】剪纸艺术;装置艺术;作品实践
剪纸艺术与装置艺术存在的历史语境不同,价值体系也有本质差别,但剪纸艺术与装置艺术作为当代语境的两种社会现实,与两者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使两者不断以新的观念呈现出来。剪纸艺术比装置艺术的形成时间要早,故其具有更多的语言特征和符号特征。装置艺术兴起于西方,在60年代,它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方法论与审美原则。而剪纸艺术是集民间百姓千百年来的审美、意识于一体,是带有情境的经验性视觉艺术。
一、剪纸艺术的艺术特征与创作方法
(一)剪纸艺术的艺术特征
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以纸为载体的镂空艺术。剪纸艺术的题材与内容是以自然实体和意识产物为客体再现,是千百年来造物者对客观物象的经验总结,它在民俗当中以实用性为主。
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或粗犷豪放、或婉转细腻,以张贴、悬挂、覆盖等方式展现。其表现形式有具象、抽象之分,但界限又不绝对,两者独立又相融。这里的具象是指具有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如陕北民间剪纸、河北蔚县剪纸。抽象形式主要指以几何纹饰为代表,如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的花毡贴绣图案。靖西壮族仪式剪纸是具象与抽象表现形式的结合。
(二)剪纸艺术的创作方法
剪纸艺术具备了独特的观赏形式,大致可以分为静态与动态。当剪纸被张贴、摆设在某种物体上,呈现审美、装饰时为静态;当剪纸被用于巫术活动,作为仪式中的道具使用时呈现为动态。
在纸的出现与应用之前,因古代技术局限,剪纸艺术的表现载体多为软质材料。剪纸艺术对纸质载体的色彩应用基本以吉色、素色为主。以红色为主的颜色属于吉色。以红色、黄色、蓝色及相间的颜色,单色亮度增减色为素色。①
剪纸艺术在造型的处理上,以剪、刻为主,创作者对工具的使用及技法因人而异。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们总结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以口传身教的方式将剪纸艺术的造型理念、创作步骤、剪刻技巧延续下来。
二、装置艺术的艺术特征与创作方法
(一)装置艺术的艺术特征
装置艺术的概念形成在1961年末,由赛茨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集成艺术”展时提出。装置艺术发展到现在,表现内容多涵盖政治、社会、经济、生活、哲学等,它是艺术家表达观念的意识化载体。
装置艺术一般以庞大的作品场域将观者置身其中,它包含了对现成品的组合利用,对建筑空间、自然环境和实物进行改造,对机械技术与新媒体技术利用等建立场域情境的多种表现形式。
(二)装置艺术的创作方法
装置艺术改变了以往现代艺术的观看方式,把作品从架上搬到地上,从室内搬到室外,递进了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装置艺术具有多向的表现维度,与创作方法的综合性相互影响。综合分析,笔者将装置艺术的创作方法总结为静态、动静结合与动态三种。
对现实物品进行组装、搭配,完成一件装置场景,从而达到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意识情境。美籍德裔女艺术家梅尔·波恩斯坦在1991年创作的装置《神社》就是模仿再现了一个场景。她建构了一个真实的火车车厢,这是德军用来运送犹太人的火车车厢,这是充满冷酷和残忍的牢房。
俄罗斯前卫艺术家卡巴科夫创作的《获得苹果的20种方法,倾听莫扎特的音乐》,可说是视觉与听觉的完美搭配。一张铺着白色桌布的桌子对应二十个餐位,桌子中央摆放一个苹果,每个餐位对应一份获得苹果的文字图解及一套餐具,莫扎特的钢琴曲在整个房间回荡。这20个占有苹果的不同方法涉及心理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宗教等方面。
《神社》是物体静止摆放、组合后的静态情境,而《获得苹果的20种方法,倾听莫扎特的音乐》则是静态与动态结合的情境表达。这种动静结合是物与物的融合,还有一种是行为与物的结合。以色列驻美艺术家Daniel Rozin创作的一系列与人互动的镜像作品,是通过设置机器与人之间的距离,经过感应器传达观众的影像,机械指令带动物件有序排列、组织出观众的任意影像。作品的成像显示是机械不断反应观者动作完成的。Daniel Rozin的动态性装置艺术——行为,是作品呈现动态的主要元素。
装置艺术所营造出来的场域情境,是让观者直接参与营构的一种艺术空间。观者在“身临其境”中,所产生的自然、空洞、紧张、焦虑、兴奋、粗鲁、悲惨、梦幻、游离、恍惚、眩晕等心理状态,肢体情感与现实生活空间截然不同。装置艺术以突破静观性的观看方式,为艺术家、为媒介、为观者提供了诸多可能。
三、作品实践——《奂象-5》
(一)创作动机——理念阐释
1.剪纸艺术符号的复数化表达
徐冰在《对复数性绘画的新探索与再认识》里表述:“艺术中的复数现象无疑有着审美价值。”②他以千佛洞、同一图案画像砖、标准化的现代楼房,以及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甚至是大自然植物的枝叶、动物的肢体结构与动作等举例,充分地表达了复数性是存在于客观事物和人类知觉经验当中的审美因素。
从剪纸艺术的历史遗存看,复数化表现有两种:一是时空性,剪纸艺术的传授方式注定了作品在后辈与前辈之间的大同小异,并且存在于一定的物理范围之内——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造型符号的复数表达;二是纸张的材料特性——对折、壓叠,形成同一纸张的同一画面或同一画面中某一形象的重复,或不同纸张的同一形象的重复。这两种复数性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剪纸艺术内容与观念的重复,是历史的集体无意识;后者则是技艺的熟练与韧性。
吕胜中认为“剪纸材料与技术语言,决定了这个特定符号的重复出现,同时具有大同小异的特性,这也是人的特性”③。剪纸艺术中具象或抽象符号都是以寓意性存在的,寓意性的重复与形象的重复是同一的。
2.“△”符号语言的寓意与画面表达
有学者认为“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多有三角形状的花纹,即是女性生殖器之象征”④。“△”形状在人们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自行车的架构、农村的房梁、麦堆、山的形状等。生活经验可以引导、识别人们的无意向性行为的确定性。作为一种形状与其含意,是人们对自然界存在的客观实在的概念总结;而作为一种图像,是人类生存经验的意识化视觉分析。“△”存在具象与抽象两个特征,具象特征表现于客观存在和指向性;抽象特征则是视觉经验符号。
人们看到的客观实在其实已经转换成图像并输出为知觉,沉淀为经验。“△”图像作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生殖崇拜符号——原始图腾。对“△”形状进行复数性刻画,增加了“△”的视觉强化,形状的重复导致寓意性重复堆积,是对人们生活经验内图像意义的强化。而观众参与其中并被动消解复数化的图像与秩序,实则是对观者意识经验进行激活、重组并创造新的意识图像。
(二)作品实验与制作
1.利用纸的可塑性特征
硬质材料有坚固、挺拔、强势、持久等特征,其图像无法在观者参与中得到有效的消解,仿佛失去柔韧性就是失去温度,失去了生命力。纸作为物质化载体,不仅延续了图像的传承,还展现了历史中手工劳动的精湛技艺,展示了创作者的集体无意识与个体经验。纸具有柔韧性——手工可塑性较高;纸质的轻便性——吹动纸质来表现效果。
2.镂刻制作
“剪纸艺术家如此熟练的技巧,可说是中国传统画中线描功力的再提炼再升华。按中国古代绘画之形成,最初是以刀、笔刻画的线为主体,毛笔未出现之前,以刀划线成图形,依附于器物之上。”⑤在镂刻过程中,笔者着重采取传统的先画再镂刻的方法。要想剪纸作品完成之后保持局部与局部的完整,每个“△”之间都要以线相连。“△”形状都不规则,任意排列,每个单体的大小比例与透视均不同,这就造成每个单体内不同大小“△”的数量不同,在镂刻时就要注意“△”黑色边框的整体比列,且从外到内、由细到粗依次增加。
3.安装机械装置
在安装机械装置时要考虑到人与作品之间的观赏距离。观者在观赏作品时,其行为轨迹一般会依据作品尺寸的大小,自觉保持一定距离。这已成为观者观赏静态艺术品的习惯性方式,要想在作品中体现这个问题,就要考虑观者由远至近时作品的呈现效果,而作品的呈现效果由机械装置、观者行为决定。具有距离感应的超声波感应器,被设置了机械程序。随其可测距离范围内的观者人数增加,风扇转动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加;当观者与作品距离发生变化,风扇转动的数量就会随机变化。
(三)作品效果的视觉表现
1.静态效果的绘画性特征
剪纸艺术的图像形式呈现绘画的二维性特征,其中的造型形象,体现了艺术家对客体物象的感受。美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迈克尔·弗雷德,坚信物体的形状具有生命力。“△”形状的重复排列具有理性的抽象主义情调。在灯光效应下的影子图像,通过视觉感知纵向打开观者的思想维度,增加观者的记忆经验。“因为事物本身就是按秩序排列的,当感官把这种排列呈现给我们时,我们就能够极容易地把它们想象出来,而一旦想象出来之后,就很容易把它们记住。”⑥“△”之间的空隙产生“留白”效果,影子图像,虚拟而不真实,朦胧具有诗意。
2.动态效果的隐喻性特征
作品的情境感应,使观者从远到近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与行为变化。机械装置造成画面由静态到动态的效果,“△”形状在浮动中变得模糊不清,浮动的画面造成“△”形象的若有若无、光影的不断变化和空间的延伸。当风扇间断、随机转动时,图像呈现不确定性;状态的改变,像观者在进行绘画创作,充满了偶然性。
阿恩海姆认为,动势具有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它表现出环境情景的改变,是一种变化中的事物。作品的动态效果,将静态效果下产生的视觉图像与意义全部消失,似乎由理性抽象主义瞬间转变为感性抽象。当新的形式产生,必有新的意义诠释,这种意义是隐喻的,作为观者的个体经验而言各有不同。
3.观看者与作品的互动
剪纸艺术只有作为仪式剪纸才有静观的分解,由静观转换为动态观看,仪式剪纸使制造者带领观众进入情境体悟。而机械装置与仪式剪纸有本质区别,但观者都可以直接参与情境之中。通过互动使观者反思由远距离的整体观看到近距离观看局部的习性。互动过程区别于观者习惯性的观赏行为。这是现实情境下观者参与互动并反思自身主客体的有效形式。在心理学领域,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得出过一个相似的结论: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⑦也许,这就是观者与作品互動的最佳状态。
结语
文章举例证明了剪纸艺术与装置艺术互融的可能性。在作品所涉及的情境里,观者对作品与个体行为的体验,使观者认识到了自身在场性。地域、文化的不同,使剪纸艺术所面对的身份问题已被忽视。将剪纸艺术融入装置艺术,并加以转换,实则是通过装置艺术的现场效应来强化剪纸艺术的身份因素。
注释:
①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6页。
②徐冰:《对复数性绘画的新探索与再认识》,《美术》1987年第10期,第50页。
③孙胜银:《契合与兼容——解读装置艺术的不确定性与暗示性》,《艺术百家》2010年第3期,第219页。
④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7页。
⑤王树村:《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⑥[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4页。
⑦[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8页。
参考文献:
[1]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