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亨德尔《弥赛亚》的唱词本源与音乐创作初探

2019-09-10王冉高川

环球首映 2019年4期
关键词:弥赛亚亨德尔

王冉 高川

摘要:清唱剧是一种以宗教为主要题材的舞台音乐综合艺术作品。亨德尔的清唱剧更多地基于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基础上发展创作。本文以亨德尔《弥赛亚》的唱词本源与音乐创作的主要构成作为切入点,希望通过此次浅析能对清唱剧的起源与发展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亨德尔;弥赛亚;圣经故事;女高音经典唱段

文艺复兴时期(1600至1750年),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里绘画、建筑与宗教音乐等各种姊妹艺术都逐步形成了特定时代风格。在长期社会动荡和阶级矛盾中,新兴的艺术家们也创作了属于自己的、对宗教的艺术处理,大多通过以手工作坊,家庭,教堂,大学社团等进行展示。在声乐艺术的发展上,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真實情感也逐渐开始被重视。

一、《弥赛亚》的唱词本源

“弥赛亚”一词源于希伯莱语,意为“受膏者”。后被基督教用于对救世主耶稣的称呼。亨德尔的《弥赛亚》中的唱词基本出自《圣经》中关于弥赛亚的故事为依据。

在《旧约·弥迦书》的故事记述中:犹太教相信,弥赛亚的王国下,以色列民将全部回归耶路撒冷,万民都将归顺亚伯拉罕的主,以撒的主,雅各的主,世界将会迎来和平,昔日的恶人将从善,会使仇敌变成朋友。而人们相信,橄榄山是弥赛亚的王国开始的地方。在弥赛亚到来前会有苦难和战争,而在弥赛亚来到后,在政治上和心灵性上拯救和治愈,并重建耶路撒冷、重建圣殿,恢复对至高主的敬拜,恢复以色列往昔的宗教法庭及推行犹太律法,并将在以色列建立一个政府,成为世界所有政府的中心。同时,许多犹太人相信,每个犹太人身上都有成为弥赛亚的潜质,有些人尤其接近弥赛亚,但他们没能完成自己生时的任务,故这人就没能成为弥赛亚。(1)

在希伯来语经卷有不少预言提到弥赛亚一生中的不同阶段,这样的宣称包括:1公元前8世纪,圣经的弥迦书预言,伟大的君王弥赛亚会在伯利恒的小城出生,以色列有两个城都叫伯利恒。预言清楚指出,弥赛亚会生于又叫以法他的那个伯利恒,也就是大卫王的出生地。2公元前6世纪,圣经的但以理书预言,从颁布谕旨修复、重建耶路撒冷起,经过六十九个“七”的时期,称为“弥赛亚”的领袖便会出现。这段时期的每一个“七”指七年。根据圣经和世俗历史的记载,重建耶路撒冷的谕旨在公元前455年颁布,因此,从那一年算起,483年(69×7)之后,也就是公元29年,弥赛亚就会出现。上帝耶和华在那一年用圣灵膏立耶稣。当时耶稣成了“基督”(受膏的救主),也就是弥赛亚。(2)

在《新约》中有这么个观点:旧约圣经一直提及的弥赛亚就是木匠出生的拿撒勒人。“家系”“预言”“承认”是基督教方面的主观宣称,而非客观描述,也未体现其它宗教和非宗教界的观点。比如犹太教与基督教在耶稣身份上自古以来就有根本分歧。

但在世界上广泛传唱的亨德尔经典清唱剧《弥赛亚》中,却是一件别具一格的音乐作品,它的内容涵盖了《旧约》与《新约》中的故事,侧重于对”弥赛亚”本身进行思考,通过旁观者的口吻对基督的”诞生、受难、复活”间接、象征性的方式叙述。虽然《弥赛亚》的词作者詹宁斯对亨德尔的创作并不十分满意,认为《弥赛亚》的音乐与他创作的歌词并不匹配。但这并不影响清唱剧《弥赛亚》的广泛流传。反而更加说明了唱词的本体是源于《旧约》《新约》故事,但并非照搬,而是艺术化的创作。

二、亨德尔清唱剧《Messiah》的创作和首演与流传情况

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世界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18 世纪初在哈勒城的一个普通老百姓家庭里出生了,谁也没有能预测到他的出生,会影响着、甚至轰动一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和走向。他师从管风琴家查豪学习管风琴和作曲,由于天分极高不久就在教堂担任管风琴师和艺术指导。不久他发现自己对这种宗教音乐提不起兴趣,觉得枯燥乏味,缺乏人性彰显,发觉内心更加认同世俗音乐。在1703年迁居德国汉堡——当下具有民族歌剧创作活力的城市,从此开始了他的歌剧创作。他一生共创作了46部歌剧(其中有些是历史体裁,还有一些是神话题材的作品),30余部清唱剧(26部英语清唱剧,2部意大利清唱剧,2部受难清唱剧),约40首奏鸣曲(一半是独奏奏鸣曲,一半是三重奏奏鸣曲),36首协奏曲(18首键盘协奏曲,12首大协奏曲,6首木管与弦乐队的协奏曲)和100余首康塔塔(大部分是世俗题材)以一些管弦作品及乐队组曲(如《皇家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3)。

(一)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的创作

亨德尔初到英国,犹如一股清新的风,给长期低迷的英国音乐界重新带来了生机。他深受国王(女王)宠爱,在宫廷里供职,创作了大量的宫廷音乐和意大利式歌剧。但这样的“贵族音乐”不受下层民众的欢迎,用意大利语演唱的歌词、令人感到乏味的故事情节限制了普通英国民众对音乐的理解。世界上第一部英语音乐剧《乞丐的歌剧》于1729年在伦敦上演,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这对以亨德尔所代表的所谓贵族音乐创作集团提出了挑战。此后,嫉妒亨德尔的朝臣开始在国王耳边进献诽谤,令他经营的歌剧院倒闭。这些打击对亨德尔无疑是巨大的。

1735年,歌剧这一门艺术形式,在英国的狂热势头渐渐远去。这时亨德尔已经50岁,歌剧大势已去的情势,让他耗费精力和心血创作的歌剧作品,付诸东流,导致生活状况日益窘迫,大环境的打压下,他被迫成为一个穷困潦倒大汉,负债累累。这时当下著名的英国青年作曲家查理·詹宁斯——是亨德尔早年在英国结交的挚友,两人志同道和,对音乐作品也有灵魂交涉般的默契理解——向亨德尔寄出了自己创作的3部清唱剧的基础脚本剧本:《Soul》、《弥赛亚(Messiah)》、《Belshazzar》,亨德尔欣喜万分,这3个剧本让他仿佛看到了一丝生机和光明。

亨德尔在深入研究剧本后,剧本中的宗教色彩让在这个时期的他非常着迷,不再像之前那样感觉枯燥无味,经历过生活和社会以后,这次的接触让他感觉仿佛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可以摆脱了当下世俗的困扰。尤其在深入的研究《弥赛亚》的剧本后,亨德尔的艺术创作仿佛得到新生,在1741年9月,在得到无限灵感与力量以后,历经短短20多天,亨德尔创作出了惊为天人的清唱剧——《弥赛亚》。

(二)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的首演与初期流传

1742年4月13日,亨德尔接受了爱尔兰副总督的邀请,《弥赛亚》成功在德国柏林新音乐大厅首演。海报上写着:“为了一些困苦的囚犯,以及梅尔舍医院的利益而演出。”首演那天座无虚席,获得极大成功。

1743年3月23日,《弥赛亚》在伦敦首演,在上演时遭到英国一些偏执且极度虔诚的基督教徒们的阻拦,他们认为亨德尔在舞台上扮演这些角色,海报上印刷这些文字,是对神圣的侵犯和不尊重。这次动乱的阻拦对演出的负面影响很大,同时也惊动了上流社会,从而使上流社会的高层阶级也对亨德尔进行施压,就在上流社会也对这位才子实行抵制之时,惊动了英王乔治二世,他亲临演出现场,并在第二部分终曲大合唱《哈利路亚》演出时,被莊严和神圣的所倾倒,严肃的站起聆听。之后作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延续到今。(4)

后来有指乔治二世要拥护《弥赛亚》的地位不因过多演出而受损,他下旨禁止出版和随便演唱这部作品;每年只在春天演出一次,且只有亨德尔本人才有指挥资格。

(三)清唱剧《弥赛亚》在亨德尔逝世后的重大演出及在中国的流传情况

1859年在伦敦,亨德尔100年逝世纪念会,合唱团高达2765人,乐器460件。

1869年,在美国波士顿<和平节日庆>演出,万人大合唱,500多件乐器同场伴奏。同年,在台湾(地区)YMCA的Oratorio chours,连续一年不断推出演出,由此可见Messiah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5)

在中国的20世纪30年代初期,《弥赛亚》逐渐进入中国人民们的视野,逐步被接受这种新式的宗教音乐。1935年12月,中华民国工部局乐队与上海歌唱会合作,在兰心大剧院演出了《弥赛亚》举行庆贺耶稣诞辰的主题音乐会。

1948年,《弥赛亚》在台北中山堂首次正式公演。

1956年,在香港首演《弥赛亚》,乐队由著名的乐团——圣乐团组成。

2001年12月7日,由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原中央乐团合唱团)演出《弥赛亚》,地点:北京音乐厅。(6)

2002年11月30日,由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青岛交响乐合唱团演出《弥赛亚》,地点,青岛人民会堂。(7)

2006年9月11日,上海歌剧院建院五十周年系列演出《弥赛亚》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在上海首演。此次演出由著名指挥家约翰·内尔森大师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合唱团由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与上海音乐学院合唱团组成,女高音独黄英、女中音(高男高音)拉里·沙佐。

2013年,11月27日 东方艺术中心演出亨德尔合唱《弥赛亚》指挥丹尼斯·肯那,男高音多米尼克·莫阿勒斯(丹麦),以及上海巴洛克室内乐团的加盟出演。

2017年12月15日,第71届《Messiah》慈善音乐会,在台北怀恩堂举行。

近年来随着我国与欧美国家的交流沟通更加密切,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更加丰富多元。其中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作为一件西方音乐艺术瑰宝逐渐被我国音乐人、音乐爱好者了解、欣赏、熟知。

三、《弥赛亚》的音乐结构——以女高音经典唱段为例

(一)清唱剧《弥赛亚》全剧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21分曲,以耶稣降临的预言和他的诞生为故事主线;

第二部分:第22至44分曲,以救赎的信息和耶稣为全人类的牺牲为故事主题;

第三部分:第45至58分曲,主要围绕耶稣的复活和最终的审判的故事发展。

(二)清唱剧《弥赛亚》中女高音参与的唱段部分有:

1.在《弥赛亚》第一部分里,女高音分别扮演叙述者(14、18分曲)、天使(15分曲)、民众(16、20分曲)等角色:

第14分曲《There were shepherds》-Soprano(此曲女高音以第三方角色叙述,展示出:看哪!野地里有牧羊的人,有主的使者站在他们旁边,主的荣光四面照着他们)

第15分曲《And the angel said unto them》-Soprano(此曲女高音以天使的角色叙述:那天使对他们说:“不要惧怕,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因为在大卫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第16分曲《And suddenly there was with the angel》-Soprano(此曲女高音以虔诚的民众角色叙述:忽然有一天,天时出现了!)

第18分曲《Rejoice greatly oh daughters of Zion》-Soprano(此曲女高音以第三方角色叙述:啊,锡安的儿女,欢呼吧,看,你们的王向你们走来,他是正义的救主,他向万民宣布和平!)

第20分曲《He shall feed His flock (Contralto & Soprano)》(此曲女高音与女低音以两名群众的角色诠释:他必象牧人牧羊自己的羊群,引导他的小羊)。

2.在《弥赛亚》第二部分里,女高音主要扮演民众的角色:

第38分曲《How beautiful are the feet》 -Soprano(此曲女高音以虔诚民众的角色叙述: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足迹何等佳美)。

3.在《弥赛亚》第三部分里,女高音主要扮演民众(45分曲)、智者(52分曲)等角色:

第45分曲《I know that my Redeemer liveth》-Soprano(此曲女高音以坚定不移的民众角色叙述: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上帝。)

第52分曲《If God be for us,who can be against us?》-Soprano(此曲女高音以忠诚之至的智者角色叙述:上帝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谁能控告上帝所拣选的人呢?)

(三)清唱剧《弥赛亚》中女高音经典咏叹调选段分析

在7首女高音咏叹调中,最著名并且声乐学习者传唱度比较高的两段分别是第18首《Rejoice greatly oh daughters of Zion》和第52首《If God be for us,who can be against us?》。

《Rejoice greatly oh daughters of Zion》这是整部《弥赛亚》中“最欢快的乐曲”。锡安、耶路撒冷、大卫城在《圣经》里是同一个地方的三种称呼。锡安的儿女指的就是上帝的百姓。此曲歌词唱的是“快乐,欢呼,要喊叫”,而原出处的经文在描绘上帝的百姓迎接君王弥赛亚来临的场景时,用的是“大大喜乐”,都是叙述抑制不住的喜悦和激动不已的心情。因此亨德尔在一开始就用逐步向上推进的旋律、“众多的十六分音符、活泼的伴奏”、长长的“拖腔”来表达那份欣喜、愉悦、载歌载舞,欢呼和平之君惠临耶路撒冷的情形,让人回味。(8)“在意大利风格小提琴助奏与通奏低音的大键琴伴奏和号角花彩激昂情绪配合下,女高音以轻盈的声线唱出了那份欢喜之情。”(9)

《If God be for us,who can be against us?》这首乐曲的风格典雅、高贵,有着浓郁的古典巴洛克风格,是“一首态度严肃,决心坚定、风格咏的叹调。伴奏有通奏低音、铜钹和小提琴,其中以小提琴助奏最为重要(10)。此曲流露出,在上帝怀抱中的安稳和被上帝称为的释放,犹如住在坚固磐石上的房子里,品尝着醇香的咖啡,体验着咖啡香气环绕的感觉。同时,又能感觉到死而复生的耶稣在上帝的身边为众信徒代求,寻求一道坚固牢靠,而又安全温暖的保障。

(四)清唱剧《弥赛亚》中女高音经典唱段的演唱准备

在演唱《弥赛亚》的女高音作品时,需要在呼吸和断句技巧方面深入研究和剖析,对于气息的良好控制对一首音乐专业性和完整性的至关重要。《弥赛亚》中女高音的咏叹调风格多变,且经常运用花腔、长音、跳音的技巧。与此同时,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尤其是宗教音乐,还未完全脱离主调音乐。有时会出现旋律性不强的片段;并根据歌曲情绪变化,运用一定的特殊变化音。这些要求演唱者对每一个乐句把握精准、干脆利索、风格明确、收放自如。

《弥赛亚》全剧运用的语言为英语。在语言上要格外注意把握当时风格下的英语发音,比如《If God be for us,who can be against us?》中的“If”这个单词,在《弥赛亚》的演唱风格中“If”应发音/i/音,与当代生活中的口语交流、美式英语有所不同。因此,在演唱之前有必要对语言发音做到精准的把握,因一音之差很有可能导致全曲传达的意思造成很大改变甚至产生歧义。

四、结语

清唱剧《弥赛亚》虽然源于《圣经》的故事,却超越了宗教音乐的束缚,成为一种广泛流传的音乐艺术精品。经过亨德尔对剧本的领悟和钻研,加上其优秀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歌剧时积累下的经验,用自己独特而美妙的音乐语言,将这一严肃的主题表达出来。清唱剧《弥赛亚》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终止并更新了人们对传统宗教音乐的传统看法和认知。在清唱剧《弥赛亚》中融入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彰显了亨德尔一代音乐大师在艺术上追求人性解放的探索与智慧。

注释:

《弥迦书》(又名《米迦勒书》)出自《圣经》旧约

《路加福音》(出自《圣经》新约四本福音书中的一本)

《亨德尔歌剧选》,安徽文艺出版社,作者 贾棣然,出版时间 2011-1-1,(P2-P5)

李友玲.由《弥赛亚》看亨德尔的清唱剧创作成就.{J}《作家》,2011(14)

The Boston Globe.2009-12-19

《艺术探索》2008年,第22卷,第三期(总第88期)

《艺术探索》2008年,第22卷,第三期(总第88期)

《神曲讲座》系列,朱贵金(牧师)

邵义强著,《巴洛克乐曲赏析》,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286页

邵义强著,《巴洛克乐曲赏析》,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249頁

参考文献:

[1]田可文.亨德尔[M].东方出版社,1998 年 11 月1日,第一版.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7版.

[3]罗曼·罗兰著,严文蔚译.亨德尔传[M].外国音乐家传记丛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9月.

[4]陈小鲁.基督宗教音乐史[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年2月1日.

[5]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J].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1月1日.

[6]邵义强著.巴洛克乐曲赏析[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7]冯志平.西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8月1日.

[8]董建华.浅谈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征[D].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2月21日.

[9]黄丽.亨德尔清唱剧《弥赛亚》在中国的接受初探[J].艺术探索,2008年6月,第22期,第3卷.

[10]贾棣然.亨德尔歌剧选[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1月1日.

猜你喜欢

弥赛亚亨德尔
亨德尔,三更半夜偷学琴
弥赛亚:故乡的小城与市井
踯躅于历史骸山的新天使
巴洛克时期的亨德尔
德裔英国键盘艺术家亨德尔
“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时间”
——透析阿甘本的弥赛亚主义
亨德尔《快乐的铁匠》的音乐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去幽灵化”:共产主义作为理想与现实
音乐圣殿的领路人
——亨德尔
斯卡拉蒂和他的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