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物流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2019-09-10蒋武林许亚松武保赟

关键词:安徽省物流因子

李 祥,蒋武林,许亚松,武保赟

(阜阳师范大学商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科技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物流行业这一新兴服务行业蓬勃发展,物流行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依存度不断增强。

在物流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刘小群等[1]从供应链角度出发,根据企业物流能力构建了3层指标体系;赵林等[2]选取了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情况、污染控制情况、园区管理现状5个指标,建立了物流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李全喜[3]主要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构建相应的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王珂[4]从反映物流成本的指标、反映生产效率的指标和反映物流服务质量的指标3个层面出发,构建了物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王小丽[5]从河南省区域物流发展的现状出发,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生产消费流通状况等方面构建了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此外,还有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但从现有研究来看,大多数研究主要围绕供应链、企业和区域角度展开,而针对安徽省区域物流能力评价的研究文献较少,并且选取的指标不够系统、全面,本研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安徽省区域物流发展能力和水平的现状出发,系统构建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物流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法研究方面,Hua Lu等[6]通过模拟一个综合的区域物流枢纽,考虑了多级,多期和有能力的物流网络中的分阶段需求,通过应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等方法,确定供应链不同层次的物流设施的位置;于丽静[7]等通过构建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评价了2010—2015年烟台市的物流创新发展能力,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刘艳[8]等运用了熵权法和TOPSIS法的评价模型,对我国物流业创新驱动要素进行实证分析;此外,主要评价方法还有DEA方法[9-10],综合分析方法[11],模糊综合评价法[12]等。但是部分评价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中,模糊综合评价法受主观影响程度较大,DEA方法则受投入与产出要素局限,指标覆盖面相对较窄等,不利于反映全部信息。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依据基础数据进行定量和实证分析,试图详细客观真实反映安徽省各地级市物流发展能力的现实情况。

一、物流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物流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客观合理,这样才能保证评价值班表体系构建的科学性[13-14]。因此,本着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数据易于收集,且得到的指标计量结果具有可靠又规范的基础上,选择了物流需求、物流供给、物流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基础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在保证不同地区之间的指标可以进行横向比较的同时,也保证了同一物流行业的企业可以进行纵向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物流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物流需求指标的选取

在选取安徽省物流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上,首先要突出反映经济发展对物流的需求,这是物流发展能力较为关键的内容;其次细化指标要简明具体,既能有效地评价物流发展能力,又能对提升物流能力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物流需求指标中应突出以下几种指标:物流需求包括商品、消费品等的销售总额,这些产品在生产、销售等过程中均离不开物流的支撑,因此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来表示;其次,货物的周转和货物的运输均需要物流的支持;而公路里程总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物流发展能力的强弱。

2.物流供给指标的选取

基于物流发展的需要,物流供给指标的选取除应反映物流行业对各地级市就业吸收的情况外,还应反映当地社会财富对物流行业发展的贡献度,主要考虑以下几种指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侧面可以反映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物流发展能力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物流发展中一般占到80%左右,因此选取这个指标来进一步反映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另一个则是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物流行业对当地社会发展所应承担的必要责任。

3.物流相关产业指标的选取

在物流相关产业指标的选取上,要突出反映相关产业与物流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物流相关产业指标中应突出以下几种指标:批发零售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贡献,而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和零售业对经济的贡献度也越来越大,这些总产值的实现需要物流行业作为支撑,通过物流运输进一步实现对外贸易。

4.区域经济基础指标的选取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基础指标的选取应突出反映对物流发展能力的推动作用,主要考虑人均GDP和地方财政收入两个指标,选择这两个指标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当地物流发展能力而提供的资金支持,以及当地经济增长对物流发展的影响方面。

二、实证研究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根据构建的物流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安徽省各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从《安徽统计年鉴》(2013—2017)收集评价指标相对应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将存在缺失值的、不符合研究的数据剔除。通过对收集的原始样本数据汇总,并按照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罗列。虽然所收集的数据都是定量数据,但是各自具有不同量纲,且彼此之间的量纲差异较大,因此,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其在(0,1)范围内,再利用SPSS19.0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相应计算与数据分析。

2.主因子分析

第一,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利用SPSS19.0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的p值小于0.05,且各个指标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可以采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数据降维进一步分析研究问题的复杂性。从表2可以看出,KMO值为0.797,大于0.7,在适合的范围之内。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1 824.789,在自由度为66的情况下,其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变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2 KMO和Bartlett检验

第二,特征值选取及公因子确定。根据特征值大于1,或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为原则进行公因子的选取。从表3中可以看出,前2个因子的初始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448%,因此可以提取前两个因子作为公共因子进行因子分析。

表3 总方差解释

第三,因子旋转。在提取公共因子后,对变量采取最大正交旋转法从而更好地解释公共因子。从表4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可以看出,经过旋转后,每个公共因子均反映一定特征,其中,第一个公共因子F1反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数、批发零售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等指标上的载荷较大,其中,在进出口总额指标上的载荷最大,说明在物流投入与产出结构、物流发展环境,物流体系构建等方面做得越好,那么物流经济的发展就越好;第二个公共因子F2反映货物周转量、客运量、公路里程总计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标上的载荷较大。根据指标的相关属性并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可以把公共因子F1为解释为物流环境因子,主要体现了安徽省各地级市物流行业在物流经济、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环境发展状况,是区域物流的宏观发展环境;公共因子2可以解释为物流基础因子,主要体现了安徽省在物流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等方面的发展现状。

表4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a

第四,计算因子得分和因子综合得分,并对各地级市因子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在计算因子得分方面,采用回归分析法计算各个地级市2个公共因子的得分系数,从而得出相应的因子得分,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合肥市的F1在16个地级市中得分最高,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这说明合肥市十分重视F1的投入和产出,而对于客运量、公路里程总计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重视程度则远远低于其他地级市,在F2方面的发展能力也相对较弱。而在F2方面,六安市、阜阳市等在F2的得分较其他地级市来说更高,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粮食等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丰富、再加上当地政府的支持,使得六安市成为交通要道,对货物周转量、客运量和农林牧渔业等方面更加重视。

表5 2012—2016年物流发展能力主因子得分与变化情况

在计算综合得分方面,以回归法求出的各区域因子得分为基础,根据各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占比为权数计算综合得分,其计算公式为:F=(56.778 F67 01+31.F2)/88.448(如表6所示)。针对计算得出的各地级市的综合得分,将其求平均数并根据平均得分进行排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安徽省各地级市物流发展能力的强弱情况。表6显示,合肥市的物流发展能力最强,成为物流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领先的城市。其次是阜阳市、芜湖市六安市、安庆市、宿州市、滁州市、亳州市和蚌埠市,这几个城市的综合平均得分均在2分以上,这说明物流发展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与各地级市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等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宣城市、马鞍山市、淮南市、淮北市、黄山市、铜陵市和池州市的得分均在1分以下,说明这些城市在物流发展方面较为落后。

表6 2012—2016年安徽省物流发展能力强弱情况

从表6可以看出,合肥市物流业在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中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合肥市位于皖中,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同时毗邻长江三角洲,区位优势十分显著,为合肥市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另一方面,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并形成以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为主要运输手段的综合运输网络,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越的交通条件;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合肥市的电子商务快速兴起,为物流业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宽广平台。物流发展速度第二的阜阳市,作为皖北的中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辐射地域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另一方面,阜阳市作为粮食主体分布区,农产品是推动其物流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而铜陵市、池州市等地区物流发展缓慢,这些城市的物流发展能力相对较弱。

根据实证分析,安徽省16个地级市物流业总体上发展缓慢。这可能是因为一些企业更倾向于自营物流,且自营物流大部分仅停留在最简单的分拣和配送上,物流发展能力较弱,发展水平较低,这种发展格局同时也限制了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

3.聚类分析

通过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物流发展的实证分析,各地级市物流发展能力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为了进一步划分安徽省各地级市2012—2016年时间序列的物流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等级,本研究利用SPSS19.0对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各城市的物流发展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图1 安徽省物流能力聚类分析谱系图

由图1可知,本研究通过系统聚类法,以变量间的距离作为依据,将物流发展能力较强的城市划分为第一类,将物流发展能力较强的城市划分为第二类,将物流发展能力一般的城市划分为第三类,将物流发展能力较弱的划分为第四类,如表7所示:

表7 安徽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聚类结果

从表7可以看出,第一类为物流发展能力强的地区——合肥市,从因子得分也可以看出,合肥市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合肥市经济迅速发展、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大型物流园区、各大物流网点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也相继建立和完善,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力量支撑,促使其物流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第二类为物流发展能力较强的地区——阜阳市、芜湖市。阜阳市是人口大市和粮食主体生产区,具有较大的物流需求,作为皖北地带的中心城市,市场辐射广阔,并且承东启西、呼南应北、交通发达,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为阜阳城市的发展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芜湖市地处长江中下游、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处于长江南岸,拥有十分便捷的水陆交通,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活力较强,物流行业的发展动能充足。

第三类为物流发展能力一般的地区——六安、安庆、宿州、滁州、亳州和蚌埠。这一类地区的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物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这一类地区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力方面,还是在物流发展能力方面都处于一般的水平,但未来发展潜力大。

第四类为物流发展能力弱的地区——宣城、马鞍山、淮南、淮北、黄山、铜陵和池州。这些地区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缺乏现代物流理念,与发达地区相比,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提供现代综合性物流服务的企业,经济发展实力和物流发展能力较弱。

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实证研究,安徽省各地级市在物流发展能力方面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越好,就越有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该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发展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收集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物流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确定各地级市物流发展能力的排名情况,其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大致相符合。同时,采用聚类分析法进一步将16个地级市根据物流发展能力的强弱聚类为4类:能力强:合肥;能力较强:阜阳、芜湖;能力一般:六安、安庆、宿州、滁州、亳州和蚌埠;能力弱:宣城、马鞍山、淮南、淮北、黄山、铜陵和池州。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区域物流的发展能力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交通条件、贸易水平和经济发展能力、物流发展理念等。合肥市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其物流发展处于“领头雁”的地位,主要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阜阳市和芜湖市由于其地理位置、区位优势等方面的优势,与其他地级市相比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区位优势和交通状况对物流业发展影响巨大,安徽沿江城市的水陆空交通运输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其物流发展能力具有较大的潜力。

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针对安徽省物流发展能力存在显著地域差异的局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以点带面,区域联动。物流发展能力较强的发达地区,要更加注重投入与产出结构的优化,加强物流体系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动各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发挥头雁效应和带头引领作用,组织开展地级市物流企业发展经验交流推广会议,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树立榜样和标杆,在不断提高自身物流发展能力的同时,形成区域联动,带动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物流发展能力较弱的落后地区应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长补短,提升发展实力,挖掘发展潜力。

第二,强化责任,搭建平台。各地级市政府应强化主体责任,加大对物流行业的投资力度,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搭建更加高效便捷的物流发展平台。切实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多渠道培养创新型“物流+科技”人才,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和激励保障力度,为物流发展注入新活力。政府应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制定相关流程,监督、引导、推动物流企业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第三,练好内功,夯实基础。物流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练好内功,向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要定期组织物流专业人才内部交流会,学习先进经验,建设一支专业技术好、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组织员工参加物流业务培训,定期考核其工作绩效,不断提升物流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物流企业形象。

猜你喜欢

安徽省物流因子
成长相册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