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师生共读,提升阅读能力
2019-09-10宋利娟
宋利娟
摘要:师生共读整本书,可以使教师有效地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其阅读能力。教师在师生共读中应让学生掌握有效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分析归纳,注重合作,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召开读书交流会,优化学生的评价能力;让学生深度思考,动笔写作,锻炼他们的迁移能力。
关键词:师生共讀;小学中年级;阅读能力;读整本的书
新课标在学生阅读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议,认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师生共读整本书,可以使教师有效地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其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从阅读行为类型的维度,可以分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迁移能力。接下来,笔者就基于师生共读,谈谈提升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几点想法。
一、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新课标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有着明确的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在这样的要求下,课外仅阅读短篇的文章已经不够,此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对整本书籍的阅读。面对整本书这个“大块头”,个别不大爱阅读的学生可能产生畏难情结。这时,教师不妨率先垂范,带着学生共同阅读书籍。学生往往能在教师的带领下,更好地融入书本,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认读能力在阅读能力结构中处于基础层次。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础的认读能力,才能打好基础,促进更高层次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迁移能力的生成。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阅读整本书时,并不是你看你的,我看我的。陪伴固然很重要,但是教师也应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如诵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在共读书籍时,教师可以针对某个篇章,和学生一起采用某种固定的方式进行全班阅读,不管是热热闹闹的诵读,还是安安静静的默读,都是有目的、有步骤的训练。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方式,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阅读。面对生字词,不能“视而不见”,要让学生养成自觉运用工具书的习惯,使其磨炼战胜困难的意志。此外,“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摘抄记录在笔记本上。日子有功,通过阅读时的积累、课后的巩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及对字词的认读能力也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二、分析归纳注重合作,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能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知进行辨认分析,归纳综合,概括想象,推断,把握住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师生共读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是因为共读制造了一个适合阅读的氛围,学生能在书本的情境当中,逐步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视野的开阔,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归纳,就能对阅读材料进行解读;另一方面是因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悟。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耐心,不能对学生的问题不耐烦,更不要让学生因为自己的理解能力不强而遭受打击,要让学生充满自信。只要长期坚持师生共读,注重合作,学生的理解能力就能够慢慢提高起来。
三、召开读书交流会,优化学生的评价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师生共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对书本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有一个主观性的思考,这是学识经验、思想情感参与下的审视性解读,彰显了学生的评价能力。而读书交流会不失为一个展示学生评价能力的平台。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获得阅读的动力。教师应让学生相互交流共读书的收获和体会,使他们在相互启发中增长智慧,共同提高。
在检测学生的评价能力时,有些老师可能会采用检测卷、知识竞赛的形式,而测试内容又大多是考察学生对情节内容的记忆。对于学生来说,内容、情节容易记忆。但是课外阅读不应只停留在对书本内容的记忆上,更应该关注语言表达、表现形式、教育意义等方面。只有把检测变为交流,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比如,在师生共读了《枫林渡》这本书后,教师让大家交流一下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具体说说哪些字眼或者哪一处的表达最让你欣赏;对于书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要说出理由。有的学生不喜欢童童的娇生惯养,因为他老是指使外婆干这干那;有的学生却认为童童后来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大家踊跃发言,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读书交流会的现场讨论气氛非常热烈。
读书交流会并不是少数优秀学生的“个人秀”,而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交流中来。可以围绕一个话题,先进行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切忌千篇一律。正如新课标所提倡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保障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完整的阅读实践体验,以读书交流会的形式,来优化学生的评价能力。
四、深度思考,动笔写作,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是阅读能力发展的高级层次,表现为学生为实践应用而进行的方法引用、活动延伸、技能迁移、策略转换。师生共读不应只停留在“读”的层面,可以读写结合,让学生通过写作不断催生出阅读的“新起点”。学生在深度思考后,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既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又能锻炼迁移能力。爱上写作的人才能真正爱上阅读,在师生共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续编、改编、创编故事,或是写读后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灵感。
比如,本学期,我校师生共读的书目中有《木偶奇遇记》和《洋葱头历险记》。这两本书都是历险故事,都充满着奇思妙想,所以我让学生进行故事创编:匹诺曹和洋葱头两位历险者若是有一天相遇了,他们会结伴而行吗?他们之间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呢?请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动笔写一写。学生对诸如此类的写作十分感兴趣。在阅读《枫林渡》之后,倪施响同学写的读后感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小学版)上;在阅读了《蒂莉阿姨的魔法箱》之后,任仕颉同学写的作文《假如我有魔法箱》发表在《吴江日报》上。眼看小伙伴的文章一篇篇发表在报刊上,其他同学羡慕不已,也都跃跃欲试,认真对待每一次阅读后的写作,效果不言而喻。
陪伴是最好的爱。教师陪伴学生进行师生共读,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了阅读中来,营造了浓浓的班级书香氛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逐步提高。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