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语言,习得方法

2019-09-10吴海燕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习作能力自主指导

吴海燕

摘要:习作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设计时应目标集中,板块清晰,让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所得;教学过程中应以生为本,注重无痕渗透,抓住有效时机示范引领,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让学生逐步掌握方法技能;进行习作评价时应充分利用评价清单,注重评价过程,力求让学生通过作品发表受到激励,培养其主动写作的意识。

关键词:叙事性文体;自主;指导;习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叙事性强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崔峦老师的这句话道出了阅读教学的真谛,也为叙事性文体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不应脱离具体的语境来进行语言教学,而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一、选准内容,有的放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叙事性文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从教材出发,根据教材的特点恰当地选取语用训练点,再根据选取的语用点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所收获,做到一课一得。

(一)典型独特的结构形式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叙事性文章都包含了精妙的文章架构和布局方法,这些方法体现在场面的描写、小说中悬念的设置、写景文章中顺序的安排中。以五年级上册中的《开国大典》为例。此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中若干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因此,本文是指导学生写作“大场面文章”的绝佳范例。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场面描写,指导学生试写学校运动会的开幕盛况,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二)精巧生动的句式表达

教材中的选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文章中作家个性化的语言更是学生阅读、积累、仿写的极好资源。巧妙的构词、形象的修辞都值得学生借鉴,运用。

(三)别有韵味的叙述描写

课本中许多文章的叙述描写别有韵味,某些文本的空白处、隐含处、关键处、延伸处、情感处蕴含着别出心裁的妙笔。这是有效引领学生进行语言迁移和运用的典范。以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为例,其中,“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两处的描写很传神,让读者读毕觉得意味深长。我在课堂上就抓住这两处描写,让学生练笔,让他们知道,特写镜头不光电影中有,文章中也有。

二、丰富形式,有效训练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实践中,我们课题组成员也竭力丰富语用训练的形式,让课堂练习不再枯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尽量变得有趣。

(一)触类旁通练仿写

教材中的选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对文章中作家个性化言语的品味,除了结合语境细细揣摩之外,就是进行“形式仿写”。大量的“形式仿写”构成“意义集合”,有利于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本质和规律。

(二)独具匠心再创造

课文内容的再创造,是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以丰富感受、深化理解、满足内心表现欲望的一种读写训练形式。再创造方式主要有改写、续写、扩写等类型。教师在运用这种练笔方式时应遵循课文的语境系统、意义逻辑,遵循学生的经验系统、思维逻辑,最好能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升华文章的主旨,实现一举多得。

(三)举一反三巧迁移

每一篇课文,在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理应引领学生感知、揣摩并在习作实践中应用这些文本的“模型”。学生在阅读中理清了层次,理解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之后,通过潜心会文,才能在头脑中生成优秀的“模型”。只有建立了优秀的“模型”,学生的练笔才不至于走样,方法迁移才能成功。

三、形成模式,有章可循

(一)透过事件,把握形象

叙事性作品的根本要素就是事件和人物。不论小说还是散文,都具有“人不离事,事不离人”的特点。所以,我在故事类文章的教学中首先带领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及故事梗概。我校语文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分析,认为概括叙事性作品主要内容的重要方法就是抓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课堂实践中,我校的语文组同仁总结出了两个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一是抽取“六要素”后概括,二是填写“六要素”概括,并注意语言的组织。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强调文章的主要情节。透过文章的主要事件,学生对人物形象也就不那么难把握了。

(二)研读细节,感悟特点

在叙事性作品当中,细节是指叙事性作品中的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或环境描写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细节描写中感悟人或物的特点,让人物形象逐渐丰满立体化。教学时,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细节来学习感悟人物的特点。教师通过研读细节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获得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注重积累,内化语言

由于叙事性阅读教材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相机渗透写作知识,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真正体现语文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写好叙事性记叙文是小学阶段习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叙事性作品的时候,我们应该努力渗透写作方法,点拨学生如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写生动。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领悟写作叙事类文章的一些基本方法。此外,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掌握审题与拟题、文章主次与详写略写、过渡句、遣词造句技巧等细节性知识,鼓励他们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四)整合资源,群文阅读

我们的教材在编排上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一个单元为一个主题,同一单元的内容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集中的语言实践。语文教学的高級层次应该从单篇课文走向“群文阅读”,也就是说根据同一个主题、多个文本进行探索性教学。如六年级上册“走近鲁迅”这一主题中,我们不仅引导学生去读鲁迅的文章,比如《故乡》《朝花夕拾》等,还组织学生读别人写鲁迅的文章。这样,鲁迅的形象才会在学生的心中丰满起来。我们还进行了“以一篇课文带一本书”的共读活动。如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后,让学生去读《城南旧事》;学了《祖父的园子》,和学生一起读《呼兰河传》;学了《少年闰土》,鼓励学生去读《故乡》……我们全面考虑学生的阅读需求,整合阅读资源,通过相同主题的多文本阅读,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更深层的审美享受。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习作能力自主指导
多点开花,务实有效的举措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用“开放式”作文教学点燃学生写作激情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弱连接”理论视野下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