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会所空间探索
2019-09-10周朕磊
摘要:通过对崂山地区自然资源、旅游现状、茶文化、道教(全真派)非物质文化等资源综合分析,用道家中的一句话“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设计理念,以江南园林廊桥的曲折为立足点塑造思想维度的空间变化同时用道教文化符号向装饰语言的转变,以对原有材料的保留和选择性舍取的手法诠释茶会所的雅致同时以选择性取舍的简为立足点塑造地域化建筑。在总体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室内设计中以崂山地区马鞍子村某农户茶园为中心,结合当地的道教文化和上百年的制茶种茶工艺,借助现代艺术创意和技术手段,打造具有浓厚特色的茶文化会所。
关键词:茶文化;道教思想;修真行
第一章 选题来源及现状分析
1.1选题来源
崂山地区自古以来以茶闻名于天下,在我国众多茶系中历史最为悠久。根据当地古籍和县志记载,崂山地区的茶可以追溯到东汉。本设计选题最终以茶作为切入点,融汇地方道教(全真教派)打造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会所空间,同时也本着探索当下会所空间如何具有地域特色这一设计来进行研究。
1.2选题目的
本选题的目的就是要把茶与道相结合,试图打造一个具有传统文化底蕴茶饮会所。给当下依稀繁忙的人提供一种慢节奏的缓冲平台。同时又可以弘扬古典文化和道家的精髓思想。
1.3茶文化会所现状分析
根据实地调研和网上查阅,目前崂山地区以茶为主题的会所休闲及酒店空间达百余,规模数量基本以中低档为主。根据实地调研发现,这种中低档的茶空间根本没有所谓的功能满足以及品味化的设计理念。单从使用率来说基本以季节性和节假日为主,对于弘扬传统茶文化发挥的作用不大。
根据实地调研发现这一类茶空间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比如某些茶空间在功能需求方面没有真正理解所谓的茶这一深度的内涵,仅从单一的表象来设计空间,用古董、木材、甚至一系列古代装饰品来设计,而忽视了空间功能的满足。还有一些茶空间根本体现不出地域特色,用所谓的江南鱼米之乡的系列设计来打造北方沿海的文化。就在這样的设计背景之下,以满足多重化社会需求为目的的茶空间应运而生。不难看出,正是在这种需求之下的变化使得茶会所在今后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和拓展空间,这个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同时相关的设计文献在茶一类空间以及建筑设计中的研究近似乎还处于空白阶段。因此,茶室设计的理论水平远远落后于实践水平,茶室在设计过程中因为这些原因不能得到充分的理论指导。这是导致目前茶室行业暴发户式的过度装修和符号化浅层次设计表达的直接原因,是当代茶室建筑设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4会所选址崂山区马鞍子村综合分析
马鞍子村位于崂山区东北部,背靠崂山、南邻沙子口海岸线、近处有多处溪流,是一个典型的自然村落。根据县志和村籍记载该村种茶、制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该村制茶、做茶的工艺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土壤方面来说,该村的碱性土壤中含有一种极高的碱性离子,所以马鞍子村的茶叶品质极高。从人文风俗来说距离该村大约1000m左右坐落着七十多座道观,同时还有大约百十座道观遗址。该地域的道教是中国道派系全真派的发源地,与该村种茶历史几乎是同一个时代。该地区道教徒众多,多数人信奉道教老子、太清道德天尊。从饮食方面来说该地域物产丰富多年来具有很多地方美食,而且该地域面点花样丰富,制作手法精巧。从历史、地域水文、人文风俗、美食等方面综合分析马鞍子村符合会所设计的选址。
第二章 设计总结与体会
在进行会所设计的过程中我把自己近四年的学习成果以及对于设计的感悟融入到所做的设计中。在将近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我通过实地调研、查阅古籍县志、实地考察、网上查阅、人口分析、地域分析等多种手段来进行前期工作,设计方案的选取不仅仅意味着设计的效果而且应该注重实际性和未来的适应性。设计就是最大化把美感和设计理念传递给更多人。在进行会所设计过程中我明白了任何一个设计都不是简单的堆积,而要对整体设计做好全面的分析和归纳,要了解会所的设计它将要面向的人群、所在地域的文化符号以及设计深层次的需要该如何表达。
通过这半年设计方案的不断改进我深刻感受到,想要把会所这一设计做好,就必须培养起用整体的眼光看待会所的设计,包括内部空间环境,使会所空间中的各个要素形成一定的关系,促进环境结构的协调,使茶园自然融入。例如茶会所的坐禅休闲区域,正是它立足于环境的整体性,将建筑物整体融入到环境之中。以自然环境景观为要素依据,对自然景观进行模仿,提炼和重整,通过自觉的努力去适应景观环境,把建筑空间与形态融入,渗透到自然环境之中,而不与之冲突,对立,使建筑与环境有机匹配,和谐相依。
本方案茶会所的设计临近结束,回顾整个设计的过程我感受后到辛酸和喜悦,辛酸体现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不断的自我否定,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空间的选择充满着无数思路和变化,但是我们要不间断的调整。虽然如此但是就我本人而言我感觉到我的设计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建筑空间结构的不深入和建筑细节的空白,同时建筑的规划并没有深入的完善。在室内空间和结构的把握上略微欠缺更为深入的变化和节奏。
在今后的设计生涯中我将用开放,多样的眼光来提升自己,把“开放”的思维融入到自己的会所设计当中,使设计与环境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创造出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的会所空间。把握住“多样性”逻辑理念,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去看待如何使会所具有变动,建立一种新的会所空间。时代在前进, 城市在发展,乡村在进步,作为一名即将走向设计行业的初学者来说,我们的目的是创造一系列环境空间,创造无数的环境景观,让我们学以致用,为之奋斗吧。
参考文献:
[1]王澍.造房子[M].第1版第1次印刷.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
[2]梁思成.凝冻的音乐[M].第1版第1次印刷.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第1版第1次印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4]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M].第1版第1次印刷.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5]李宇林.体道[M].第1版第1次印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周朕磊(1995.12---),男,汉族,籍贯:山东青岛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