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兼顾,有机结合
2019-09-10谭立
谭立
摘 要:教师在田径运动训练上通常采用低训练强度、高训练量的方式,这使得学生的潜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如何有效改进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有效把控合理的训练方式,是每一位初中体育教师面临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总结了科学安排田径训练强度的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田径训练;训练强度;因材施教
世界体育强国都非常重视田径运动的发展和田径运动员的培养。要培养田径运动人才,必须重视培养初中生的田径潜力。现行教学中,教师在田径运动训练上通常采用低训练强度、高训练量的方式,这使得学生的潜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如何有效改进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有效把控合理的训练方式,是每一位初中体育教师面临的课题。
一、田径运动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关系
田径是体育运动的基石,通过训练可以充分挖掘运动员的潜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不断的突破自身的极限。
什么是田径训练强度呢?这主要指运动员的爆发力,比如运动员奔跑的速度,而训练量则是指运动员完成运动所需要的时间或者距离。简单来说,训练强度是单位时间或者距离内可以观测到的,而训练量必须观测一个较长时间或者距离才能了解。假如某教师为了让学生提高长跑能力,就天天让学生完成跑1000米,并要求家长或者班主任能监督并做记录,这样坚持一个月,这期间的训练量是比较大的,但是训练强度往往因为没有具体要求而难以达到一定程度,这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有些学生真正在1000米比赛后感到非常累、而且是从未有过的非常累的原因。
从理论上看,如果训练强度不高,要达到相同的训练效果,就能提高训练量。如果类似长跑之类的项目,其训练强度当然不可能与短跑相……但是如果在中长跑训练中学生一直保持较低的训练强度与较高的训练量,他就极难突破自我的极限。而在百米短跑类项目中,如果训练强度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即使有很大的训练量,效果也不会理想。当然如果一直采取强度大、训练量低的训练,也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压抑感,不利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与运动项目的特点来合理安排训练才是理性与科学的。
二、影响初中生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主要因素
田径运动项目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初中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合理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进行田径训练,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
尽管我国的教育体制在不断推向素质化、生本化,但是应试教育依然是主旋律,这样家长就会忽视体育训练,当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田径素质的提高。随着体育中考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家长也开始重视孩子的田径训练,但是这种重视还是围绕着成绩,而不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功利性比较强,一曝十寒,比如中考结束,家庭与学校往往把全部精力用于引导学生提高语数类学科的成绩,这样往往使原来的田径水平很快下滑。
2.教师因素。初中体育教师是学生田径训练的专业指导者,理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但在现实中,教师还需要负责球类等其它门类的训练,有时为了组织学生参加某一球类比赛,他们的田径训练会被忽视。教师将田径训练落实到学生体育水平与身体素质训练的基础位置,从心底重视田径,真正开展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研究,这将对学生今后的成长非常有利。
3.社会因素
田径是我国体育运动的弱项,尽管近年来在一些项目上有所突破,但由于从社会层面看,对田径重视程度不足,对训练方式、训练规范也缺少研究,对运动员的训练要求一直难以有效把握,这就影响了学生训练的效果。
三、初中生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有效控制
1.树立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真正重视田径项目
不同的体育训练项目之间的训练功能往往不一致,这就导致了体育教师在不同训练项目中片面化地训练学生身体素质的现象。而事实上,不同项目之间还是有其共同能力机制的,比如训练跳远对于学生提高篮球的弹跳力是非常有利的。正因为如此,科学规划各类训练是有效带动学生田径训练能力提高的不二法门。
完善的田径教学训练体系是制定科学合理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保证,体育教师要与学校的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建立学校的田径训练制度。通过规章制度确定田径训练的内容,保证体育课的上课的时间。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体成长情况制定系统的田径训练方案,方案要组织学校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讨论修改。方案通過后,学校要对其具体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学生田径训练的效果。
2.考察训练效果,有机地平衡训练强度和训练量
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是保证训练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但是要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身体健康发展,就必须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师要将专项训练和普通训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既要有效训练初中生在田径运动中具备更高的速度、力量和爆发力,又要避免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过大,让学生过度疲劳,造成身体伤害。体育教师还要保证训练量在学生身体素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将日常的田径训练与体育考试的各项标准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的田径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
3.落实以生为本思想,重视因材施教的训练方式
因为遗传因素等各种外在原因的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不同,在田径运动上面的表现必定存在差异。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田径训练时也不能生搬硬套,完全按照训练制度进行训练。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让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按照差异化的训练标准进行训练。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要求下,根据自身的状况进行训练,就能不断提高自身运动水平和运动能力,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对于那些具备运动潜力的学生,教师也要尊重其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在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适当提高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提高学生的耐力和爆发力,为田径运动后备人才的输送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而言之,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就象一个人的左右手,是必须综合考虑与协作起作用的两个方面。体育教师只有平衡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设计与学生身体状况相适应的训练内容,才能通过田径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当代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见.浅谈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J].亚太教育,2016(13):47.
[2]刘道彪.论如何做好初中体育田径训练[J].新课程:中学,201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