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诊断性腹腔穿刺的初步探讨

2019-09-10刘云成刘莹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临床诊断

刘云成 刘莹

[摘要]目的:针对30例普外患者在临床中的诊断性腹腔穿刺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的30例普外患者有关资料,对患者实施诊断性腹腔穿刺,将其结果与患者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诊断性腹腔穿刺结果中呈阳性的有29例(占96.7%),有28例患者准确(占96.3%)。结论:在普外患者中应用诊断性腹腔穿刺,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关键词]普外手术,腹腔穿刺,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R6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6-0224-02

很多普外患者的病情迅速发展,若不能及时得到确诊,可能使患者延误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此情况对临床普外诊断工作的要求较高,本研究收集30例普外患者有关资料,对临床诊断性腹腔穿刺结果进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的30例普外患者有关资料,对患者都进行诊断性腹腔穿刺。30例患者中有17例为男性,13例为女性,患者年龄在26-64岁之间,平均年龄(42.1±1.8)岁。

1.2方法术前采取的指导措施,一是对患者信息进行核对,将治疗目的、存在的风险及应配合要点向患者及其家人详细介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紧张情绪得到消除;二是对血小板严重减少或存在异常凝血功能的患者,应输新鲜血浆或血小板,具有一定效果后再实施穿刺;三是穿刺前将尿排空,避免穿刺时将患者膀胱损伤。通常腹腔穿刺不具有特殊的不良反应;四是在穿刺时应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结合,采取适宜体位及穿刺点;五是将一次过多的放液量可引起水盐代谢紊乱及肝昏迷等情况向患者做好介绍。放液大量后应采用多头腹带避免迅速降低腹压,扩张内脏血管而导致休克。应严格按照医嘱在放液前后对患者体重及腹围进行测量,有利于对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六是操作中如果患者存在恶心、头晕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表现,应向医护人员及时告知,便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手术主要操作过程为:患者在穿刺侧保持侧卧姿势,使体位保持3-5分钟,便于患者充分聚集腹腔液体。对穿刺区域皮肤进行常规消毒,以45°倾斜方向按照5毫升/10毫升向患者皮下组织刺入,并向垂直方向调整,向患者腹腔缓慢刺入。腹膜刺入就能实施抽吸操作,若一次穿刺后液体没有抽出,穿刺部位另性选择或重复在负压状态下进行冲洗操作。若根据以上调整后,还不能将液体抽出,在观察0.5-3小时后,根据患者表现对诊断性腹腔穿刺是否再次实施进行选择。若最终液体不能抽出,患者诊断性腹腔穿刺结果表明为阴性。

术后要求患者保持8-12小时的平卧休息,对患者是否产生不良反应及穿刺点是否存在溢出液体等进行密切观察,并注意是否产生肝性脑病。术后患者穿刺部位若发生腹水向外溢出情况,可采用火棉胶对改部位进行涂抹,对敷料及时进行更换,避免伤口发生感染。

2结果

本研究收集的30例患者都根据手术进行确诊,诊断性腹腔穿刺结果中呈阳性的有29例(占96.7%),有28例患者准确(占96.3%)。

3讨论

诊断性腹腔穿刺目前在临床诊断中已得到比较广泛地应用。相对于其它诊断方法而言,诊断性腹腔穿刺主要表现出以下优势:实施容易,可便捷操作并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在实际上,若不能选择适宜的穿刺部位,可能会影响诊断性腹腔穿刺的结果。为避免由于选择不适宜的穿刺部位而对患者诊断结果产生影响,在对穿刺部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应将手术瘢痕部位、腹直肌、胆囊及膀胱等部位避开。不仅要将特殊部位排除,腹腔其它部位都能作为诊断性腹腔穿刺部位,但针对急腹症患者而言,将具有最明显压痛感部位作为最佳穿刺部位。实施诊断性腹腔穿刺后,医生应结合患者穿刺结果对病变部位及类型进行判定,主要是由于腹腔病变不同类型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别,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普外常见疾病的诊断性腹腔穿刺结果主要有:一是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实施诊断性腹腔穿刺,能够发现呈洗肉水样穿刺液,根据血清淀粉酶检查结果表明升高异常的指标,结合患者病史及临床诊断进行确诊比较方便。二是穿孔性阑尾炎或肠破裂穿孔。该情况患者接受诊断性穿刺后,能够发现穿刺液为土黄色、淡黄色浑浊,根据镜检检查结果发现白细胞、脓细胞及红细胞,一些患者穿刺液具有粪臭味。三是肠系膜血管及肝脾破裂。该症状患者接受诊断性腹腔穿刺后,穿刺液不会发生凝血,经涂片镜检结果发现白细胞、红细胞较多。医生这时确诊应结合患者外伤部位及血液抽吸颜色,若患者抽出鲜红色血液,处于上腹部右侧的受伤部位,有肝破裂可能性;若患者抽出暗红色血液,处于左侧肋区的受伤部位,有脾破裂可能性;若患者处于中腹受伤部位,有肠系膜受损可能性。不仅有常规穿刺液,一些普外患者接受穿刺性腹腔诊断后,也可能将内容物抽出。该情况患者应检查内容物,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体征、疾病史及症状表现等进行临床诊断,并結合诊断结果对患者进行早期治疗,使患者病情发展得到有效抑制,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若患者在腹腔穿刺中,穿刺液或内容物经初次穿刺抽吸后没有发现,应将穿刺部位及采用的穿刺方法相应调整后进行重复穿刺,对患者是否存在阴性结果进行确定。为保证诊断具有更准确的结果,提高穿刺流程规范性,避免发生失误。但应特别关注,为避免结果产生假阳或假阴,使患者治疗延误最佳时机,在普外患者接受诊断性穿刺时,应避免对穿刺部位选择肝脾肿大等,操作应严格按照无菌条件执行,注意穿刺针头向腹壁血管刺人或血肿导致诊断出现假象。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普外临床中,诊断性腹腔穿刺提供的诊断结果更加准确。所以,临床中可广泛应用该诊断方法。另外,尽管诊断性腹腔穿刺的优势比较明显,但患者若同时伴随以下禁忌症,应禁用该方法诊断:一是超过12周孕周的女患者;二是同时伴随肠管胀气、腹部膨隆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三是同时存在锐器伤或腹腔探查指征患者;四是腹腔内存在肿块巨大的患者。

总之,诊断性腹腔穿刺可用于普外临床诊断,对于患者确诊的及时性比较便利,也可使普外患者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为确保临床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在穿刺方面做好准备工作,选择适宜的穿刺部位,尽可能将有可能产生影响的干扰因素排除,使出现假阳或假阴结果的情况得到有效避免。

猜你喜欢

临床诊断
68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临床分析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69例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刍议糖尿病低血糖症的诊断与治疗
锥形束CT在口腔内科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究内镜检查对缺血性结肠病的诊断价值
细小病毒患犬病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