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的策略
2019-09-10蓝燕容
蓝燕容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小学教育备受关注,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初级阶段,不仅影响着学生日后的學习发展, 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品格以及性格等各方面培养,由此可见,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活动;实效性 ; 培养
一、小学班级德育课程活动的现状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多数比较看重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不够重视, 使学生从小就缺少德育课程活动的熏陶,教师的这种思想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素质,很容易造成学生因为德育教育的缺失,性格方面出现缺陷。 另一方面,由于担任德育教育的教师大多年纪较大,和学生存在一定的代沟,这样不仅会造成教师和学生沟通时出现困难和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 而且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二、提高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有效性的方法
1.提高班主任德育素养。
根据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出现的具体问题,应该加强对教师德育课程活动工作的培训,增强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素养,增强德育课程活动的实效性。 在增强教师个人素养时,可以向教师普及溺水安全教育知识、交通安全教育知识、环境保护教育知识等等,增强教师对这些方面的重视程度,更好的向小学生讲授这些方面的相关知识。 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模仿能力较强的阶段,而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可能性都比较小,他们最直接接触的对象就是教师,因此, 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模仿,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增强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自身工作素养的提高, 规范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防止出现一些不好的举止,从而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2.激发学生参与德育课程活动的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性。
小学生对直观的事物会更有兴趣,对于自己亲生体验过的事情会有更加强烈的感受,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一些有创新性、有特色的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德育课程活动工作的实效性。 例如教师可以举行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内容以德育课程活动为主要方向。 德育课程活动的过程应该避免出现枯燥单一的问题,将趣味性、知识性和德育课程活动的实效性融合到一起,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 例如:可以通过召开“争做卫生小卫士”的班会,让学生树立讲卫生、尊重劳动成果的思想意识。 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走进敬老院的活动,亲自带领学生去关心、看望敬老院的老人,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和奉献意识, 让学生增强自身社会意识,关注社会中的一些弱势群体,同时珍惜自身的幸福生活,增强学生自身的幸福感。 同时,在一些教育网络平台会经常播放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下载下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 这样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道德教育的内容,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课程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对现实情况和学生的具体需要进行分析,不断改善教学方式,提高德育课程活动的实效性。
3.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主体地位。
在德育课程活动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让学生逐渐加入到德育课程活动中。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展开自我保护教育,让学生重视对自身的教育,将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融入到德育教育中。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应该放低自身姿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交流, 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三、加强小学德育主题的措施
1.活动的设计应浅显易懂
活动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如果我们设计一个“学科主题活动”,我们交给学生的问题是:您可以从这些方面设计活动,任何设计都是好的。 学生们提出了建议,一些建议的学科竞赛,一些关于阅读学科的新闻故事,以及一些提出训练有素的学生,以帮助学生纪律不良。 然后评出班级、年级最佳方案。 在选择和设计德育课程活动时,教师应首先考虑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结合,使活动的组织易于理解和教育,使学生能够接受教育。 如“我爱家乡”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生“了解家乡风情,学习故乡民歌,访问故乡历史名胜, 探索故乡文化名人,采访故乡英雄,谈谈家乡旅游景点和丰富在探究过程中,我们继承, 发扬和创新家乡的本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有许多活动,如组织学生学习花卉基地的绿化知识,去农田参加劳动,进入生产过程, 去博物馆参观技术模型,以及去社会福利院去人民广场参加一百个团体比赛。
2.活动内容应接近学生的生活
小学的德育课程活动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就使得活动成效明显;另一方面,如果活动的设计偏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的推动力将会很小,学生将减少投入,活动的效果将会很差。 在设计活动时,切口很小,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基础。 建议吸引和组织学生参加基于学生可以看到和感受的人,事物和事物的活动。 使学生逐步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例如,感恩教育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并注意阶段和连续性的结合。 小学感恩教育的目标不能太高。 “保留爸爸妈妈的微笑”的五年级主题是引导学生知道如何保持父母的微笑在于生活。
参考文献:
[1]张虎.关于提高小学班级德育课程活动实效性的方法实践[J].学周刊,2016(2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