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进白溪口

2019-09-10李秀斌

锦绣·上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弯刀

听人说今年的秋裹伏要到八月的二十多号才出伏,我不以为然。立秋后这几天还真是应验了,乖乖!吃了早饭,在外面走不了几圈,太阳就火飘飘的,只好立马打开空调、大门不出到傍晚太阳落山。又听周围的人说,清平乡山里面这几天凉快,这个我当然知道,只是不愿意去凑闹热,就这样在家呆了三天,有点百无聊赖,突然想起一个地方——“白溪口”。

榨门子这个地方对于我来说是有故事的……

“一进白溪口”,我八岁。那年的九月随大爸去朝佛(观音会),由于人还小,上山时手里拿一根树枝,跟在那些大人的后面怕的是有蛇,进得白溪口后,感觉很好奇,山是那样的高,路是那样的窄,风总是凉飕飕的,水是那样的冰,从来没有见过的各种鸟是那样的好看,叫声也好听。晚上我们伙同很多的人一起来到一个叫二郎庙的地方,走进庙门看见一边两个泥菩萨鼓起眼睛,凶神恶煞的样子有点吓人,只好低着头拉着大人的衣裳。进得庙门后,把从家里面拿来的香腊钱纸和米分别交给庙里的人。然后就与他们一起到观音堂里面找个地方 ,算是你可以一直在那里渡过一个晚上到明天了。由于我大爷朝庙子主要是去讲圣谕,(有点像讲评书)就是讲一些劝人为善的东西。我们去了,很多认识的人就给我们找个好位置,意在晚上听书方便。要不了多少时间我就跟差不多大小的娃娃一起在庙里庙外跑来跑去了,并且将各自带来的干粮相互给对方,更安逸的是那些住在庙子周围的,带我们到庙前面和后面半山上山沟里去玩。从此,我也知道了很多在我们那里没有见过的鸟和小动物,什么四脚蛇啊,野鸡啊等等;还听他们给我们讲老熊怎样吃他们玉麦 更吓人的是给我们讲他们去抓蛇的故事。这是小时候我最爱与大人一起赶庙会的乐趣。

“二进白溪口”,我一十二岁。那时万人山上,只是一个目的——捡柴。说是捡,其实就是砍。地处平坝的,无论乡里,街道都有一支挺进深山老林的“捡柴大军”。说实在的每家每户都一样,就是有米有面也缺柴缺火,我家也一样。我有个会读书的姐姐(因为在我们这里就只有她一个女娃子远在县城读书)星期天回来看见灶门前没有煮饭的柴火,闹起要去山上捡柴,老妈又不放心,只好将我们姐弟两个托付给我舅舅的大娃,我们喊大幺哥。大幺哥为人老实,做啥事大人都放心,让我们跟他去是最好的。第一次上山很是兴奋,半夜里就装备成行,手拿一把弯刀,斜挎一圈蔑条,真有点哪吒下龙宫的阵势。约好了几个院子的一路捡柴人。大幺哥把我们的行头认真检查一番后叫我们跟着他。崇圣寺、九马池,长五间,陈家巷,申家湾,玉皇观,榨门子(白溪口)二郎庙,太阳坪,到了了道坪时,天刚蒙蒙亮。大幺哥说你们是第一天上山就不与他们再爬山了,我们就在附近捡。幺哥教我们怎样把干树枝、马儿杆等要得的东西放在一起,他帮我们基本上捡得差不多了,才开始捡他的。大家一起忙活到中午后,到沟边坐下来各自吃些带来的玉米面馍馍。下午我们随幺哥与下山的捡柴人三三两两,有说有笑的往回家的路上走。来到离二郎庙不远处,一条只能过一个人的路口时,就看见一个人,五大三粗的 ,腰杆上撇一把摇柴弯刀,双手掐在腰杆上,站在路中间,嘴上叼着纸烟。老远望去就像背了个盒子抢似的 ,幺哥低声对我们说“糟了”。在这条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路上堵了好多跟我们一样的捡柴人。我清楚的记得,那个背盒子抢的人怒吼到,“叫你们不准上山,硬是不听,今天是要柴,就把弯刀留下”“要弯刀,就把柴留下”,一连说了几遍。我小声对姐说,这把弯刀是前几天妈花两角钱在李铁匠那里才买的,幺哥听到后,就对我们说,这样实在走不脱,就把柴给他,反正你们也没有捡多少,下次又来。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好久,在没有一点走得脱的希望的时候,我们只好听幺哥的,把我们的两捆马儿杆交给了那个“山棒”,而幺哥将弯刀放在了“山棒”的脚下,大家都憋着一肚子的气往出山的路口走去。当我们一路来到榨门口的时候,等我们的便是比前面更凶残。只见前面站着几个人,一人一把刀,嘴里骂骂咧咧,走到背柴的后面,不问青红皂白,从上到下一刀唰将下去,你背上就只留下根绳绳了。幺哥说这个带头的人就叫“孟三娃”,一路上我还暗自摸一摸我藏在裤腰上的新弯刀。天快黑时,我们出山口,经唐家祠堂,走到申家湾时,幺哥大声说,咋都不说话啊,明天进军“涧槽沟”(另外的一个山),“案板石”不见不散。就这样,我心中一直记得一个叫“孟三娃”的人。再后来的若干年,这个孟三到拱星戏院子看电影,给人认出来了,散场时,被一伙人挤到墙边上,稀里糊涂的暴打一顿(听后甚是痛快了好一阵子)。

孟三娃,书名,孟寿山,面相墩实,舌头有点大,说话语言不清 ,招呼你吃了没有,总爱说成“七了没有”。九二年是白溪口村的民兵排长,遇事爱跑腿,九三年从村第一责任人荣升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有缘我在那里工作时,与这个孟老三有太多的触碰。

“三进白溪口”。那里是一个休闲、纳凉的好地方,隔三差五借工作之故要去一下,品一口山民自炒的清茶,吃一顿玉米面蒸蒸饭,加上孟三家的朴实好客的大腊肉,当然更让人流连忘返的翠竹,溪水,野菜,水果等等。当然吃饱了就生余事,与他们大谈发展经济之道,孟三就是那个时候的突出代表,天天谈要得富就修路,不到两个月、一阵狂轰乱炸,硬是把白溪口的榨门子炸开两道大口子,修出一条通往太阳坪的大马路,一个以孟三为队长的采矿队应运而生。

“四进白溪口”,话转到一九九四年八月,一场连续十天的大暴雨,白溪口里面的矿渣连同泥石流,铺天盖地的冲将下来,把从来就没有受过洪涝灾害的白溪河,冲了个底朝天,白茫茫的一片,殃及两县五个乡。眼看河两岸倒伏的水稻颗粒无收,作为为民做主的公仆们当然还是日夜兼程源源不断的到白溪口里面去喝茶,吃腊肉,商量治理河滩的诸葛亮会,跑前跑后的还是这个孟老三。有一天,我与一起来参加研讨会的人员闲摆,白溪村几年经济发展效益情况,得出的总体印象:修了一条路,毁了几匹山,炸断两条河;突出的成绩是让二十多户的山民有了自發电带来的光明,减免了村上的提留款,上交地方税务三十多万元的苛税,更可喜的是:迎接了省、市、县各级领导进山现场办公。更值得一提的是,改变了包括孟三在内的一大批人的老土和山棒的形象。就这个孟三,也习惯了不论天晴下雨总是要叫司机开着车到街口宋堰河边,吃早上的肥肠粉。凡遇上熟人,总是用大舌舔高吼到,“李总的,王总的、刘二哥的我开了”。

“五进白溪口”,时值退耕还林、封山禁采时。这时候的孟三已经是一个山民暴发户了,大腹便便,油头粉面,人还未到,香风先来。在离二郎庙下两百米的河对面俢了一幢一楼一底的西洋式走马转角楼,家庭影院式的音响,背头彩电一应俱全。还是那座山,还是那些人,但吃的用的喝的都不是几年前的山货了 ,而是派专车下山进城采购的海味佳肴。

又过一年后,我去仿古街理发。进得店来坐下、给师傅说理个发,话音刚落,就听见离我三个椅子远的那头有人喊,主任的钱我结了。那个大舌舔声音,一听就知道是他——孟三娃;当我正要说谢的时候,孟三又高声说到,主任,从今天起我们就拜拜了,我还未问个中缘由,就听他背书一样说到,贵州有个矿石老板请我去给他当顾问,年薪三十万,配车和写字楼。一席自言,惊诧了整个理发店。心想一个小学六册没读完的,也敢乱吃大爷泡糖,但碍于面子 没能说出口;假如周围无人,我肯定开个玩笑,送给他本《新华字典》。

“六进白溪口”,5,12前一年。骑自行车进山 ,还是那座小洋楼,房前屋后野草丛生,看似无人打理,驾好车子,刚喊了一声“孟老三”,一只偏偏倒倒的大狼狗叫个不停。过了一会才走出一个人来,胡子拉渣,背背躬起,有气无力说到,“快来耍”。勉强与他一道进得门来,找了个板凳坐下,听他断断续续讲发生在一年前的故事,原来请他去的人是搞传销的,去后经过一个月洗脑,要他发展下线。不到八个月把他的四十多万洗劫一空,还把他的两个朋友拖下水。他找机会跑回来了,天天都有人来要钱,他每天在家,门都不敢出……这般、这般。我只好说些好听的来劝导一番而已。转眼又是一年,听说孟三娃吃耗子药死在洋楼里了。

这次酷暑再进白溪口 ,还是沿着当年大幺哥带我们的那条成千上万捡柴人的线路。那条----早已不存在的崇圣寺,长五间……漫步再进白溪口。山还是那座山,只是比小时候小多了,矮多了,风依旧是凉飕飕的,可惜那座小洋楼已经是一副断垣残壁了。

作者简介:李秀斌,男(1952年4月四川绵竹人,退休干部)

猜你喜欢

弯刀
弯刀
水龙头外一章
弯刀与父亲
千堡之国利刃:阿曼弯刀
那只受伤的北山羊
你是自己的敌人——
父亲
罗德里格兹《弯刀》的暴力奇观
海军弯刀
来自月亮之国:印度塔瓦弯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