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老师诊室
2019-09-10
崔清华
医学硕士,医学类高级职称,山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首席常务理事,山西省网上家长学校讲师,太原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万柏林区分站站长,山西智慧源心理咨詢研究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10 年心理咨询经历,长期从事未成年人心理能力提升的研究与探索。
案例一
我家有个爱美的小姑娘,今年4岁。从她很小的时候就总是喜欢咬着嘴唇,然后一只手摸着她自己的咪咪,一掐一掐的,这样才能睡着。我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她说这样很舒服。怎么阻止都阻止不了,甚至只要坐在那里感到无聊,她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摸。我们家庭氛围很好,而且一直都是我在带她,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非常苦恼,真的很怕她性早熟。
崔老师说
看得出来,妈妈为女儿这个行为习惯感到很焦虑、很烦恼,但这烦恼的来源是妈妈用了大人的方式去感知孩子,孩子所讲的舒服是心理感受而非成人理解的性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习惯,比如咬嘴唇、啃手指脚趾、揪头发等,摸或者掐自己的乳头和以上其他动作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这些习惯长期存在,却与成年人对习惯的强化有关,比如反复强调、制止,这样的关注就是在强化这种表达方式。如果能够明白这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模式,能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心情,用心陪伴,孩子就会获得安全感,孩子情绪稳定,类似动作就会减少,而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对新的事物发生兴趣,只要多用心陪伴,发现孩子新的兴趣所在并加以启发,这样的无意识动作就会慢慢被其他兴趣所替代。
案例二
我家宝贝4岁,好胜心非常强,跟同学玩游戏一定要得第一名,如果没得到就会很生气;穿衣服一定要给她先穿,冲奶粉也要给她先冲,弟弟靠后。生活中处处都要争第一,不是第一就各种不开心。我经常跟她说只要过程开心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得第一名,但是她听不进去,依然照旧。我应该怎样引导才好?
崔老师说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一个孩子一个样,只能因势利导,不能要求他改变成另外的样子,顺应孩子个性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一个4岁的孩子理性是不完善的,教孩子理解在平等规则下的第一名才是真正的第一名,这个很重要。先声明规则再比赛,如果输了不开心可以哭,但不能违反规则,这样就可以了。比如给谁先穿衣服、冲了奶粉先给谁喝可以“石头剪刀布”来决定,如果输了还是可以哭,但要认赌服输。引导的原则是学会接受公平竞争,而在过程中家长要在执行规则的前提下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情绪而非是否应该。
案例三
最近我遇到一个很困惑的问题,我家宝贝总是喜欢推卸责任。比如明明是他自己不小心摔倒了,就说是因为同伴在后面追他,才害他摔倒的;吃东西明明是自己忍不住吃多了,却说是外公买太多了;东西不小心没拿稳掉地上了,他就说:“都是妈妈的错!” 反正从不说自己的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要怎么办才好?
崔老师说
这个妈妈说到了一个家庭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就是孩子负责任能力的培养。
做错了事找借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习得的一种行为模式。孩子有这样的问题,反省成年人的行为一定可以找到一些端倪。父母遇到事情时互相指责、推卸责任,或者孩子遭遇问题时家长用给孩子找借口的方式来安慰“受伤”的孩子(比如孩子摔倒了,大人就打着地板说地板不好来哄孩子),都会让孩子习得这样的思维方式。再就是孩子在犯错时家长指责或者取笑的态度,会让孩子因羞愧、惧怕而不敢坦然承担责任。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孩子尿了床,妈妈指着脸羞他,还故意问他“是谁尿的”,孩子就说“爸爸尿的”,而后家人哄笑,以为趣事,殊不知这样一次次我们不经意的言传身教教会了孩子遇事找借口,把错推给环境、推给他人。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哈理森等人曾根据大脑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指出,在童年时期记录在大脑中的“家长意识”,即由“家长或相当于家长的人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所提供的‘外部经验,将永久不衰地记录在每个人的‘人格磁带上,它在人生的过程中都会自动播放”。你的孩子就是在自动播放着他的经验。
问题的解决是培养责任心,而非纠正坏习惯。家长可以从日常小事做起,给孩子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并在完成后给予肯定和认可,并且称赞他是负责任、能承担的好孩子,孩子会在家长的肯定中慢慢学习承担。其次就是家长坚持正面管教、正念正言,不抱怨不指责,相信孩子的能力,善用鼓励性语言,比如可以说“我相信你会把事情做完做好的”“你是一个肯勇敢承担的孩子”等,使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承担,只要努力去做就能做好。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给孩子提供一个肯承担、负责任的学习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