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三分钟活动实践研究
2019-09-10杨万春
杨万春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下,强化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质成为主要教学任务。在此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深入到数学学习,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成为当前教育者的主要课题。而通过对课前三分钟的充分应用,组织开展相关训练活动,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增长学生见识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三分钟活动实践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数学课堂;三分钟;小学;活动实践
在课前三分钟与课堂伊始的前十分阶段,是学生转变状态的阶段,会从娱乐放松的状态转变成学习状态。而通过对课前三分钟的充分应用,通过组织有效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帮助学生强化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需强化对课前三分钟的应用,组织多元实践活动来弥补教材的缺陷,进一步强化学生数学能力,综合培养自身数学素养。基于此,以下几点是小学数学课堂开展课前三分钟实践活动的策略,望具有参考价值:
小组竞赛,营造愉悦氛围
要想在数学课堂开始前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三分钟期间组织开展合理的小组竞赛,其竞赛活动的主题就是数学教学知识点,为学生制作符合认知水平的竞赛内容,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竞赛活动中[1]。例如教学《100以内加减法》知识点时,教师需结合课本内容规划竞赛内容,在活动开展阶段,利用多媒体来呈现出竞赛的内容,以此起到吸引注意力的作用,然后开始竞赛,最后教师需评选出优小组。针对最后胜利的小组,教师可以给予合适的精神、物质奖励。在实际活动中,教师首先需进行学生小组划分,以接力为竞赛规则,然后在每一轮竞赛环节开展时,每小组派出四名名代表。在活动过程中,需要从第一位学生开始进行算式的计算,只有等到学生演算完毕,下一位学生方可继续计算。最终评胜的依据是在规定时间内哪一小组算题最多,即为胜利。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数学知识的巩固,活跃课堂气氛,并实现对课堂三分钟的作用与价值体现,为后续数学课堂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
故事演讲,体会数学魅力
小学生年龄较小,再加上互动交流的机会较少,所以小学生在互动交流与表达方面相对较差。如若教师放任这种问题不管,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所起到的影响非常严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2]。所以,在数学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舞台至关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对课堂三分钟进行充分利用,有效模仿英语、语文课程,通过开展故事演讲活动来不断训练学生表达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互动交流氛围。对此,针对故事演讲活动的开展,其演讲内容需尽可能与数学知识贴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数学轶事、数学家故事、数学童话以及数学名言名句的演讲。引导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的故事内容。等到学生演讲完毕,教师可以带动学生进行故事感悟体验的分享,以此深入到演讲活动开展之中,进而最大化发挥出课堂三分钟的作用。通过故事演讲活动的开展,可以在强化学生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锻炼资料信息的整理、收集、写作能力等,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学素养。
趣味游戏,活跃学生状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如若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势必会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效果产生影响。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三分钟阶段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浓烈的学习兴趣参与到数学课堂中[3]。基于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组织开展趣味游戏,通过课堂三分钟来调动学生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并且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在不同时段,学生受到天气、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对课堂三分钟的开展,通过为学生组织趣味教学游戏,帮助学生有效改善学习状态,并实现对课堂教学氛围的有效调节。
课堂展示,知识巩固回顾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开展,其中学生针对数学知识点的复习巩固至关重要。如若教师不重视对学生巩固复习的开展,即使学生记忆力再好,学习能力再强,也会在长时间的学习中遗忘过往所学习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三分钟阶活动中,开展“课堂展示”活动,在具体活动中通过每课一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内容的整理和回顾,提高學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程度、理解深度,让学生加深知识内化,并让教师明确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堂三分钟活动的开展在学生积极性调动、强化数学知识巩固以及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等方面有着阶段的作用。也正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堂三分钟的高质量开展,以期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李模强. 点滴举措创双赢——数学课前三分钟的运用[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3):198-198.
[2]黄玉华. 初中数学课堂灵动的序曲——数学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尝试与思考[J]. 中学数学杂志, 2015(12):18-20.
[3]刘莉. 数学课前三分钟,热身运动之巧妙[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 10(3):20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