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历史魅力,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2019-09-10马义林

天津教育·中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高中生民族

马义林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历史,我们可以吸取教训,借鉴古人失败或成功的经验,取长补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诺维茨教授也曾经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由此可见,历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是民族之本源,唯有清醒认识到本民族的历史根源,才能促进一个民族更好地生存发展、兴旺繁荣。而高中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祖国的花朵,在面临人生重要选择的三年中,身处一个良好的历史文化氛围显得更加重要。

一、高中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过去,开阔了民族的未来,更培养了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学习历史,可以使高中生了解我国的发展情况,使学生更加爱国。

从小到大的每一位教师都很喜欢在课堂上畅谈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包括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文明、文化,也会畅谈中国被侵略占有的那段屈辱历史。八年的抗日战争更让我们看清了历史,在“南京大屠杀”“淞沪战役”中,那些经历过抗日战场的九旬老兵回忆了抗战岁月,耳鼻充斥的是血腥,嘴里咀嚼的是苦涩,这段岁月增强了高中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铭记历史,展望更好的未来。记住这段历史的重要性是为了让子孙后代都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并不是让他们学会仇恨与报复,而是让他们以此作为激励,了解和平的重要性,奋发图强,学业有成,在未来能为祖国提高科技水平提供助力,使祖国变得更加优秀强大。

教育对每一个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中历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在高中学习历史的这一阶段,可以教会高中生如何为人处世,培养高中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高中历史的教材中还记载了大量历史人物的爱国名言与事例,例如,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告诉我们:外地匈奴侵犯祖国,人民不得安宁,国家命运岌岌可危,何谈每一个百姓的小家是否得以存在呢?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会我们:对于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孙中山弥留之际留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引导了无数人为之努力、坚持拼搏,使中国最终的革命成功迎来了新发展;毛泽东曾说“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曾起笔名“子任”,寓意“以天下为己任”,以勉励自己,对后人影响深远;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更是一代代人努力和前进的方向。这一句句话无一不在警醒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前进,这些都是历史的沉淀留下来的教训、经验和被时间检验过的真理。历史记录了许多优秀出色的个人,而这些记录鼓舞了普通人对优秀出色的人怀有向往之心和崇拜之情,鼓舞了许多青年人有了崇高的抱负,而不会虚度人生,他们以此为榜样,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拼搏。这些历史能够在当下社会发展的格局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振奋人心,加强民族自信。

二、如何提高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的最好阵地,培养高中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而学校是高中生成长的另一关键场所。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一些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辨证关系,总是把高中教学的理念重点只放在让学生们掌握大体解题方法和步骤上,以在最终考试得高分为目标,以至于有些高中生在人格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缺乏追求进步的激情,或者畏惧困难,不敢轻易尝试,或者受挫能力差、接受能力弱、情绪波动起伏较大,或者自我膨胀定位太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骄傲自满,无法与他人和平共处。这些人格缺陷直接阻碍了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也间接影响了高中总体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们要尝试不断地从侧面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精神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比如,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咏志诗句与秦桧、汪精卫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内容进行鲜明的对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此外,高中生往往已经有了自主的学习意识和选择能力,他们会自己选择崇拜的对象和仰慕的英雄,因而可充分利用优秀人物的英雄事迹带动他们,比如可介绍海伦凯特身残志坚的动人事迹,帮助高中生养成遇到困难时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的顽强意志,或者可以介绍居里夫人、布鲁诺、李大钊等牺牲自我、成全大我的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勇于献身的求知人生态度和就业观念,也可以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环游地球的惊人之举,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敢于向真理发出挑战的品质,还可以介绍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培养坦荡的胸怀和有容乃大的高尚品格。

要想提高历史学科素养,除了教师的辛勤指导,也离不开高中生自身的努力。高中生要形成辩证思考的能力,明白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不可逆的,要客观、正确地认识历史,根据现存的史料进行辩证分析。历史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在获取真实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有关历史时,对清政府为何会失败的解释,除了清政府腐败无能、海军部队武器装备落后外,还要结合史料,从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的政治意识形态、劳动力水平和文明发展程度等多角度出发,认识到落后封建的农业国家不可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

此外,学生还可以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判断,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解释,养成实事求是的良好思维习惯。同时,要培养自己的逻辑性,运用时间观念了解历史,当面对印象薄弱的历史事件时可以结合该历史事件前后的其他熟悉的事件,联想成一个故事进行记忆,形成一个时空感受,便于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该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掌握记忆技巧,通过对比记忆的方法提高自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这样不仅能够把相关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还能够有效增强自己对事件的理解把握。例如,在学习过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学生就可以根据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进行对比记忆,还可以将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制成表格,以便更好地做出对比。此外,还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在课余时间玩耍放松时,有目的性地选择一些有关历史的电视节目观看,培养自己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开阔视野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

历史是巨人的肩膀,是一個让后人看得更远的平台。优秀的教育理念离不开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而学校是培育祖国未来栋梁的地方,更要与时俱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加学科课时,给予高中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在学校举办历史知识竞赛,激励学生在忙碌的学习时间之外要多读书、多读好书,以此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举办专门的历史角,展览重要历史的相关物品或文件,加以解释说明,使高中生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文化发展;安排相应的主题班会或演讲,促使学生们积累历史知识;组织学生到历史文化风景区游览参观,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些革命先烈在革命年代生活的艰难环境,再加上教师或导游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到各个历史年代里众多文化名人的重大成就,使学生们认识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信感。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历史水平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教师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采用多元化、混合式、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林 娟)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高中生民族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MINORITY REPORT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