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将“知行统一”融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几点思考

2019-09-10李鹏林

速读·上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认识论

摘 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基础,阐明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等,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行统一”也在这方面作了诸多探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并以此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关键词: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行统一”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行统一”的重要内容。

一、将“因所发能,能必副所”融入“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所发能,能必副所”在认识过程中有辨析主观和客观的传统。首先,“所以知”与“所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知”与“所知”是最先对主观和客观进行区分的范畴。《管子·心术上》认为,需要认识的对象是“彼”,认识的主体是“此”。荀子进一步区分了认识结构的主观方面“所以知”和客观方面“可以知”。其次,“能”与“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观和客观进行区分的另一对重要概念就是“能”与“所”。在认识过程中,“能”是主观,“所”客观,“能”与“所”两者之间具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思想家王夫之认为,“能”和“所”都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真实的存在;“能”和“所”是对立统一的;“所”居主要地位,“能”居次要地位,“所”决定“能”。

最后,弓失从的,非的从弓失。“弓失从的”强调客观的重要性。“的从弓失”强调“强物就我”。南宋“叶适”的“弓失之喻”深刻的揭示了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对立,“有的放矢”是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综上所述,“因所发能,能必副所”与“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有很多契合的地方,将“因所发能,能必副所”融入“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二、将“知行相须,行可兼知”融入“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知行相须,行可兼知”与“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首先,行先于知,由行致知。孔子认为,“行”先于学习知识。荀子认为,“行”是出发点,“行”也是最后归宿。王夫之认为“行先知后”,肯定“行”是“知”的来源,反对离开“行”而讨论“知”,在“知”和“行”这对矛盾中,“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行”是“知行统一”的基础。清初的颜元强调,一切“知”都是人们“习行”获得的。其次,知之明也,因知进行。荀子认为,获得全面贯通性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对“行”的指导作用,“知明”在“行”上就会少犯错,获得知识而不在“行”中实行,知识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最后,注重实效,以行证知。以客观事实和经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理论传统。荀子认为,知识和言论既要符合客观事实又要行之有效。韩非提出“参验”标准。王充认为,对于获得的所有知识和观点,要用“效验”来辨别真假、判断虚实。王廷相认为,对于前人的经验和认知,我们不能盲目迷信,要精心考量实践,确定是真知以后,要坚定不移的践行。综上所述,将“知行相须,行可兼知”融入“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三、将“内外交相成之道”融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内外交相成之道”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天官薄类,心有征知。“天官”,即人的感觉器官;“薄”,即接触;“类”即物类。荀子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器官接触物类开始的,荀子非常重视认识主体通过与客观事物接触获得的经验知识。但荀子同时也认为经验知识是初步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把知识提升到“征知”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天官薄类”是“心有征知”的基础。其次,不徒耳目,必开心意。东汉王充认为,想要获得知识就必须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与外物接触。他重视感觉经验的同时又注重“耳目闻见于外,心思诠订于内”,认为人的认识来自于感觉经验,又不止于感觉经验,因为感觉经验有时会给你虚象,还要提升到“以心而原物”的高度。最后,思与见闻,内外相成。叶适认为,人的认识是由人的感觉器官接触外物和心的思维交互完成的。王廷相认为,人的认识以“见闻”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见闻经验,提出“见闻”还需要提升到“思虑”的阶段。他肯定“见闻”是“思虑”的基础,丰富的“见闻”经过整理和提炼,提升到“思虑”,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的肯定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可见,将“内外交相成之道”融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参考文献

[1]侯才,张瑞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7(2).

[2]高清海.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2002(1).

作者简介

李鹏林(1992.08—),女,汉族,重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研究。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辩证法与马尔库塞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
浅谈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思考
史蒂夫·富勒社会认识论思想的分析
试述近代经验论哲学发展的逻辑
梁启超公德观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研究
荀子的认识论及其“虚一而静”的方法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认识论的自然化、日常化与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