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池中收获快乐
2019-09-10张萌
张萌
我和沙池的亲密接触
片段一:初次接触
记得那几天阴雨蒙蒙,等太阳好不容易露出笑脸,我和孩子们便带上铲子、铁锹、水桶前往户外拓展基地。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来户外基地,个个都显得特别激动,兴奋地跑来问道:“老师,我可以在沙池里玩吗?”“老师,我可以去看看那边的植物吗?”我简单介绍了工具及注意事项后,孩子们便开始了与沙池的亲密接触。
突然,一个男孩大叫了起来:“老师,老师,看我的水桶都装满了沙。”我好奇地问:“水桶里装满了沙,你想做什么呢?”冯熙惠赶紧说:“我们要搭一个大大的城堡,需要很多很多的沙子,我觉得还得再挖一些。”几个男孩继续挖了一些沙后,李宇轩说:“我觉得现在可以做城堡了。”说完,陆智媛就开始从水桶里往外铲沙,可是这沙软趴趴地躺在地上,怎么也立不起来。冯熙惠也是一脸疑惑地抓起一把沙,在手里捏了几下,结果还是无法堆成沙堆。这时,我适时介入提问:“你看这沙握在手里就散开了,无法成形,怎么办呢?”媛媛说:“要不加点水试试看。”冯熙惠赶紧提了一些水过来,并有模有样地往沙里加水进行搅拌。过了一会儿,这4个孩子奋力地把水桶一扣,再往上一提,一座城堡瞬间出现在眼前。孩子们眼神里充满了兴奋,雀跃地欢呼着:“城堡完成啦!”
教师解读:通过游戏行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幼儿实际生活的经验在游戏中的运用。这几个孩子开始利用自己手上的工具,尝试着合作搭城堡,从而发现原来要在沙里加水才能变得有粘性。可以看出这几个孩子非常有想法,不仅能从一个不经意的小问题引发积极的思考,还能积极动手去解决问题。
片段二:游戏深入
第一次活动,我们发现孩子们对于建筑材料比较感兴趣,对于沙水工也已经有一定认识。基于这一点的考虑,我们决定试一试,在第二次游戏中加入一种新材料——五箱木条。
对于孩子们来说,木条并不陌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第二次活动,我们刚把孩子们带到户外基地,他们便有模有样地做起了建筑工作,比如在木条上涂上沙子,再放上另一块木条,建起了一排小房子。随着游戏的深入和人物角色的逐渐增多,孩子们也越来越投入,经过协商确定各自的分工,有的做搬运工,有的做提水工,有的做沙水工……
教师解读:第二次游戏中,由于木条的加入,孩子们的游戏基本上都在围绕木条进行。然而,这看似单一的游戏,其内容却一点都不单一。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在交流、合作、分工上,较上一次游戏有很大进步。尤其是分工,其工种几乎涵盖到所有建筑工人,可见孩子们在游戏中会将生活经验有效的运用到游戏中去,让游戏的情节更贴近生活。
管道引水记
片段一:水流不过去
由于户外基地里设有种植园,我们考虑到灌溉作物,便准备好了水管,以观察孩子是否能利用管道进行引水。为了提高孩子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用管道引水。在提水过程中,冯熙惠发现提水太累了,陆智媛便建议:“要不我们两个人一起抬吧。”没想到陈博渊和李宇轩想到了用管道。
他们合力把支架和管道搬过来,搭成长长的管子。陈博渊负责舀水倒进管道里,由于水倒得不多,引水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水流得很慢。于是,他去提了更多的水倒进管道里,结果水从管道两边溢了出来。这时,冯熙惠说:“要不我们把支架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搭,说不定就能流得快了。”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把每个支架都重新进行了排序。最终,管道引水成功了。
教师解读:游戏中,孩子们共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提水太累,二是管道搭得高低不平,导致不能引水。作为老师,我们只是在为他们的探索创设问题,而不直接告诉他们管道可以引水,这对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和思考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片段二:水漏出来啦
第三次游戏一开始,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搭起了管道。可是,在往管道里倒水的时候,一位小朋友发现水漏出来了。老师便提问:“那该怎么办呢?”他们并没有马上解决问题,我便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发现是管道之间没有衔接好,存有缝隙。经过孩子和老师的共同搭建,终于顺利解决了漏水问题。
在第四次活动中,孩子们根据第三次活动的经验,对种植园的作物成功引流进行灌溉。
教师解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都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便能引发围观,在讨论中马上得以解决。不过,有的问题则需要孩子们在操作中去发现原因,最终通过试验解决问题。
游戏感悟:
这只是我们开设户外基地活动当中的几个小片段,在记录游戏故事和反思的过程当中,我们收获很多:
1.改变理念,转变角色。在游戏中,我们经常会给孩子们画一个“圈”,一旦孩子们做了跳出“圈”的事,便会马上介入,使孩子们重新回到“圈”里来。在教师的角色上,我们也习惯以组织者和管理者为主。在游戏故事的策划阶段,我们对整个进程进行了一系列预设,对一些关键点也做了安排。然而,在活动开展后,我们发现孩子们感兴趣的和我们预设的还是稍有差距的,但看着孩子们的兴趣如此浓厚,我们便放弃了“导演”的角色,成为孩子们的摄影师。在教师角色中,我们也转变了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更多的是孩子游戏的支持者。
2.真游戏、真研究,方有真收获。孩子们的游戏本应是自发、自主、自由的,但在开展过程中,游戏被戴上了“紧箍咒”,失去了游戏本身的色彩。通过本次游戏故事,我们真正感受到孩子是天生的玩家。作为教师,我们应还孩子们一个真实的自己,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真实的游戏环境,充分给予他们自由的时间与空间。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玩出最真实的游戏,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教师才能真正去做孩子行为的观察者和研究者。
总之,我们应该真正蹲下来靠近孩子,尊重孩子,勇于抛弃那些阻碍孩子快樂的经验,从零开始,还给孩子真正自主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