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促进教学互动生成发生的若干策略
2019-09-10龚红霞
龚红霞
摘要:教学乃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而互动生成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课堂形态,不仅能够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对学生的多维素质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如何促进课堂从知识讲授走向互动生成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尝试从五个方面探讨促进教学互动生成发生的若干策略。目标定位、弹性预设、教学引导、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策略都能促进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发生,对推进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互动生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19)02-0053-03
一、目标定位策略
(一)分析学情。有的放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实用价值。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情感,尽量把教学要求和学生期待转化成学习目标。同时,教师还要因人而异,分层设置目标,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优进特出”。
(二)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
国家课程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在明确课程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基础上将目标进行细化,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挖出教材的潜在价值,然后再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合适的个性化目标,将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学生已有的认知联系起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三)丰富信息。整合资源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拓宽了信息的来源渠道,新时代的教师要善于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比如通过互联网获得国内外的网课视频等。另外,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新,教材从出版后就会逐渐落后于时代。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当地调整或充实必要的内容,让学生对课堂和新知始终保有新奇感和神秘感,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师生的互动生成就能自然产生。
二、弹性预设策略
(一)教学目标弹性增减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和情境性,学生状态、学习条件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当教学条件发生变化时,教师就要对预设的教学目标进行灵活调整,接纳新的信息。因此,教师在进行目标预设时要有层级感,对不同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学生,预设的教学目标也应不同。比如,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要求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用数学语言叙述计算过程,表达能力稍弱的学生用描述性语言简单地描述计算过程,不善表达的学生复述他人发言。这样能够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为教学互动生成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探究主题弹性调整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基于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学生会有不同的体验、情感或偏好。所以,教师在设计探究主题时不仅要尽可能多地设计具有选择空间的主题,而且要根据具体情境对主题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师生、生生之间才能出现频繁的互动,有价值的生成性内容也会在互动中产生,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增强。例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有一个主题探究为“交友的智慧”,教师可采用发散式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生活中可能面对的诱惑与侵害开展调查。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学生主题探究的多面性,丰富多样的主题探究能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
(三)教学设计弹性变换
教学是一个不断互动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虽然可以預设,但其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实际的教学过程是课前预设与具体教学情境碰撞的结果。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不能固守自己的预设方案,生搬硬套,而要关注学情,适时变换。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让教师感到猝不及防,教师难以应对。其实教师只要变换一下预设过程,加入小组探究环节,让学生对新问题进行讨论,尴尬局面就能轻松化解。
三、教学引导策略
(一)巧用媒体。激发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巧妙应用,不仅可以带给学生强大的视觉冲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扩展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为教学互动生成提供契机。如《林海》一文描写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景。由于南北地理位置的差异和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局限,南方学生很难理解东北林海的壮丽。但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制作出反映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等风景的课件,通过屏幕让学生目睹浩瀚无边的绿色森林、起伏的群山似滚滚的波浪,学生对课文中“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海”等内容的理解便变得简单起来。
(二)联系生活。问题引路
近年来,课程改革强调加强学科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这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学习、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不紧密的问题而提出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积的近似值”时,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学生帮厨实践活动创设情境,设计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学校食堂要购进一些蔬菜,你作为一名采购员,买菜时应该考虑哪些信息?请小组合作算出采购员要花多少钱?在日常生活中哪种结果更合理?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情境,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又能让学习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生活情境在学生生活和数学学习之间建立联系,有助于教师将“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
(三)巧妙设疑。激活思维
要提升师生互动的深度,教师的问题描述绝不应该指向单一的标准答案。如“鲁迅的故乡在哪里?”此类封闭性问题容易阻碍师生互动向高思维水平推进,教师应少提此类问题。为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把问题设计为:从课文中看,鲁迅对故乡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这个问题既能包含前一问题,也能为学生提供发散性思考的空间。当学生给出的开放式答案具有教学价值时,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就产生了实质性的深层对话。
四、教学实施策略
(一)捕捉信息。动态生成
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等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单纯教授教材的做法,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生成的教学资源,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让教学更加高效。教师要善于对课堂中学生生成的内容进行归纳、提升,把师生互动和探究引向深处,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二)有效追问。发展思维
课堂中,师生双向互动追寻的不应该只是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一次深度的追问能引发学生的反思,让学生真实的思维进程显露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的双重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追问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学生缺乏思考处追问,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点,让学生体会到思考带来的愉悦;二是在学生思维欠缺处迫问,帮助学生搭设思维跳板、开拓思路、突破难点,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三是在产生歧义处追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精心组织。多元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互动生成课堂常用的组织形式,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促使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操作不当就会让合作学习有名无实,变成了一个不需要特别动脑的聊天会。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一定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预热准备。合作学习的高效开展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学生基本熟悉所要讨论的内容;二是合作交流前,学生先要有自己的思考,带着自己的思考与同学共同分享、探究;三是学生有合作的需求,防止为合作而合作现象的出现。(2)制定规则。在合作学习开始之前,教师要告诉学生合作的规则:让个性内敛、课堂上不爱主动表达者先说,其他同学补充,最后由思维敏捷、善于总结的同学概括和总结。(3)引发互动。小组合作结束后的全班大交流中很容易出现各小组代表各讲各的、组与组之间没有任何交集的问题。此时,教师应要求各小组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在自己发表不同的观点时,对其他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评价、补充、提问或质疑。这样小组与小组之间就有了互动、对话和交流。
五、多元评价策略
(一)学生参与评价
教师要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与小组互评。由于学生每天相处在一起,彼此非常了解,而且学生通常能接受同伴的评价和建议,同伴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意义重大。当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讨论发生分歧时,学生之间更易于展开热烈的讨论,引发思维的碰撞,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问题的解决和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回答和评价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使之成为进一步提问的起点和阶梯。
(二)把握最佳评价时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果能得到及时的认可,学生就会获得心理满足感,且此类行为容易继续出现,及时评价就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在运用及时评价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将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教师对优等生的及时评价,应重在引导他们创新,激励他们勇于挑战教师、挑战课本,勇于超越自我;对学困生的评价,应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总之,教师应多采用激励性语言,既關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英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在进行研究时发现,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明显影响。他设置了三种不同的作业信息反馈方式:一是只给分数,二是只给评语,三是分数+评语。研究发现分数+评语的反馈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收益最大,原因是分数+评语评价可以激励他们思考学习本身以及如何改进学习。因此,在评价时,教师要对学生作业给予针对性的评语反馈,学生可以按照教师反馈的信息去订正作业,并按教师的指导性建议去深入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主动发展。
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都离不开教师的价值引领。课堂没有教师的引领和点拨,就很难有高质量的互动。有了教学目标的精确定位、教学预设的弹性调整、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学生讨论的适时介入、学生评价的导向激励,教师才能在把握互动方向的前提下催生课堂的动态生成,让课堂在互动生成中焕发活力,让学生在互动生成中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