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游移和迷失的职业群体
2019-09-10龙宝新
由于近些年来一直从事教师培训及教师教育研究工作,所以,尽管时间上断断续续,但我还是把容中逵教授的新作《教师身份认同的理想之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仔细地阅读了一番。我读后感想颇多,“三合一”理念给我感触最深,“三合一”即理论研究、政策应对、實践操作三合一。这个理念贯彻全文,读者单从其内容构成和章节划分便可一眼看出。结合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我这里要谈的是本书内容上的四大亮点:
其一,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作者在导论开篇就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传统的教师数量与质量、待遇与地位等问题因其已部分或完全解决,已经不再是教师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制约我国教师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教师的身份认同问题”。初读起来,这一观点似乎并没有说服力,但是当我再仔细读论证阐述时,却发现这个观点还是十分合理的。的确,为什么在教师数量总体满足、学历总体提高、收入逐步增加之后,教育教学效果仍然难尽人意?可见,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最终解决还需要我们回到教师的思想观念层面来重新思考。毕竟,教师数量、质量、经济待遇、社会地位等只是制约教育教学效果的外在因素,它们都要通过教师对这一职业身份职责的主观认知及践行才能切实发挥作用。诚如作者所言“教师身份认同是整个教师发展得以实现的逻辑基础。如果国人尚未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仍将诸多财力、物力投入到那些可以数量化评估、程式化操作、声望化提高的表象工作上,那么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目前我国教师发展过程中理论认知的肤浅与滞后,也将导致目前教师发展过程中实践操作的无效”。虽然其间措辞相对犀利,但确实发人深省。
其二,教师身份认同到底是谁的认同?客观上讲,教师身份认同问题之所以如此复杂,与“认同”的心理学含义紧密相关,目前学界都在谈教师身份认同,但都是从自我理解的某一角度出发,读后总会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需要承认的是,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我并没有什么新奇之感,直到我读完前两章后,我才发现,该书对于教师身份认同的界定,让我产生了共鸣。作者将教师身份认同划分为外、内两个维度,从支配阶级、普通社会民众、教育思想家、教师自身四个因素来逐一进行历史考察,即关于教师的身份认同事实上在不同主体眼中的认同情形并非完全一致。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即所有这些或一致或不一致的关于教师身份认同的观念中,教师身份认同到底是谁的认同呢?在该著最后一章中,作者明确指出,教师身份认同应该是一种“以社会良知代言人为理想追求和目标追求的个体观念支配下的自我构建过程”。换言之,尽管教师身份认同从教师这一职业产生起就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并且影响因素还有愈发增多的趋势,但其核心是一种个体自我认同,这种个体自我认同不是纯粹地完全以一己之念去进行的,而是有着历史发展的客观标准。这一客观标准就是自先秦以来形成的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良知代言人的价值取向与信念操持。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就是在社会良知代言人的核心价值取向主导下,通过处理个体与自然、与他者、与自身的关系,进而达成社会良知代言人的逻辑自洽过程。对此,我深表认同。
其三,教师身份认同的动力来源、过程及其支配机理是什么?该书作者对于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一个独特贡献,就是它揭示了我国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动力来源、支配机理及其历史展现过程。作者提出,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根本动力来源是教师试图优化人类自身生存生活环境与人类已有生存生活环境的非优化满足之间的矛盾,由此引发出三类派生矛盾,即教师进行普遍社会教化与现实社会非教化状态的矛盾、教师试图按照自身已有观念进行社会教化与他者要求其按照他者思想观念从事社会教化之间的矛盾、教师身份认同实践所带来的后果与教师个体自身观念辨识和澄清之间的矛盾。在上述根本矛盾及其派生矛盾中,教师身份认同构建是通过如下方式完成的:教师按自身已有观念从事社会教化活动(矛盾1)——被他者因素干扰并在自我与他者观念的博弈过程中择其从者付诸实践(矛盾2)——实践后果反馈至教师自身已有观念并与其进行匹配(矛盾3/间断性完成)——匹配之后再次取舍并付诸实践(矛盾解决/最终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教师身份认同构建受四条基本机理支配,即自决性原理、受约性原理、匹配性原理和博弈性原理。教师观念形态的身份认同越是倾向于自身已有观念,则自决性与独立性越强,风险性与威胁性也越大,反之则弱、则小。不可否认,上述关于现实教师身份认同的具体构建机理,在实践中确实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其四,当前的中小学教师身份认同危机是个真问题还是假问题?在经过相对全面系统的历史考察的基础上,该书作者明确提出支配我国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三种基本逻辑,即人类共有的教师生成逻辑、中国独特的教师自我证成逻辑、源于西方现代性的教师物自天成逻辑。事实上,我也高度认同其关于教师身份认同支配逻辑的分析。作者认为正是在这三种基本逻辑支配情形下,当前我国教师身份认同日益呈现出危机化、混乱化和迷失化的趋向。并且,作者尖锐地指出,当前我国教师身份认同危机是一种整体颠覆式的危机,是由支配阶级、教育思想家、普通社会民众乃至教师自身对教师职业进行共同多重异质规训的结果。为了有效解决当前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问题,作者提出在明确三种认知前提的基础上,围绕符合社会良知代言人这一教师核心价值取向,以教师个体自我建构为中心,通过外部集群形塑与内部自我统整的双向同质同构来切实形成并确证教师身份认同的基本思路。首先,就教师身份认同的外部集群形塑而言,作者提出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就如何系统构建与同质同构中的支配阶级、教育思想家、普通社会民众等不同主体所应承担的侧重职责做出了分析,提出了具体建议措施。其次,就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内部自我统整而言,作者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以自律为基底的教师个体自重、自立、自洽以及经由教师个体到集体的整体教师文化的形成、确立及其践行。自律就是教师以身为人师的符合社会良知代言人的行为职责和操守来约束自己。自重就是教师在上述基础上,坚守良善社会所赋予教师的制度权威,拒斥他者对教师的妖魔化想象与各种非正当要求;正确认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与权威、自由与约束的辩证关系;合理构建教师权威的形式与实质内容,谨防教师权力主义的产生。自立就是教师自内地向外部证明自己的存在意义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方式,做到立言立德、正己正人,为学修身、强身健体。自洽就是教师要解决好群外、群内两类认知失调的平衡自洽,处理好制度规训与自主实践、文化传递与社会良知两类实践矛盾,成功化解存在价值感与幸福感两种价值冲突。
[龙宝新,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陕西省教师教育指导中心专家组成员,陕西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2015),兼任全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中小学课程与教育改革。]
(责任编辑: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