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化与多学科教学的融合
2019-09-10杨娜
杨娜
摘 要: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学好京剧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但现如今,喜爱和关注京剧的人越来越少,观众群体也越来越小,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我国的京剧未来在哪里,如何才能解决这一危机。所以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改革,将京剧文化与各个学科进行了融合,从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鉴于此,本文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详细阐述了京剧文化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京剧;道德与法治;初中生;学科融合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京剧作为艺术走进课堂,将语文、英语、思想品德、音乐等多个学科进行了融合,并且打破了各个学科的时间壁垒、空间壁垒以及人员壁垒,以此形成完整的艺术体系,从而熏陶和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体会中国国粹的魅力,最終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如何将京剧文化与各个学科进行融合,是我研究课题中的内容之一。下面我将结合目前已有的经验,以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活动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情境导入,熟悉内容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相关的知识时,会比较吃力,所以学习效果并不明显。这时教师就通过京剧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充满好奇,在认识国粹的同时,将课堂内容展现出来,使学生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并且在京剧中体会这一内容的重要性,从而在不断地探究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与法律素养,为提升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而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依法治国”这一内容时,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不够深刻,于是老师将《苏三起解》这部京剧引入到课堂中,首先让学生了解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使学生对这一案件有个清楚的认识,之后引出“有法必落实”这一理念,加强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教师接着运用学生对京剧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从而消除学生对法律的陌生感,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充满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课堂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以此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引入实例,以案说法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但是由于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和生活经验,导致在学习这门课程中会遇到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运用京剧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引入到教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有关法律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掌握课堂中的难点和重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依法治国”这一内容时,我将《苏三起解》这一京剧中的实例进行了分析,首先让学生了解封建专制社会中苏三以低微的身份惨遭不公平的压制,被诬陷的凄惨命运。之后让学生总结封建专制社会中法治的特点,从这一案件中,学生们发现当时虽然有法律但是无法治,重权力而轻权利,法律只是一纸空文,并没有得到落实,所以造成了老百姓面临厄运的局面。经过这一京剧的引入,学生对目前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并且坚持法律至上、从自身做起、依法办事的原则,最终树立法律意识,并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有效地运用法律这一武器保护自己,实现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三、课堂总结,升华主题
将京剧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进行融合之后,在一节课的结尾,教师要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思路,高效掌握课堂知识,并且还要让学生感悟京剧的博大精深,体会我国京剧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除此之外,教师还在原来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拓展,升华课堂主题,将学生培养成积极向上的青少年。
例如,在学习“依法治国”这一内容时,我通过引入《苏三起解》这部京剧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之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引领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梳理了学习思路。首先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次,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也是国家长久治安的保障。因此依法治国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必须执行的。而《苏三起解》这一京剧也阐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所以这是本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总之,经过这样的总结,让学生从课堂活动中树立依法治国的意识,并从自身做起遵守法律,成为守法的好公民,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升华,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结束语:
总之,将京剧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壁垒,还更新了目前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性,自主探究课堂知识,并且针对同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实现高效率、高参与的教学效果,最终完成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培养成新时代青少年,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文化,为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晓燕.京剧进课堂的教学探究与感悟[J].基础教育参考,2016(10).
[2]刘畅.多学科融合:打开学习京剧的壁垒[J]网络科技时代,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