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津冀旅游文化“资源诅咒”化解对策

2019-09-10韩剑锋曹亚丽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

韩剑锋 曹亚丽

摘  要:津冀两地旅游文化资源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价值品位来说都堪称旅游大省市,但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诅咒而并非福祉。津冀旅游文化发展存在“资源诅咒”陷阱,“一多一少”即资源数量与质量的矛盾,“一快一慢”即资源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一大一小”即资源单一与整体的矛盾。针对“资源诅咒”的三对矛盾,提出“沽-河-海-洋”式战略规划、“大滨海”战略规划、“带-路”式战略规划等来化解的对策。

关键词:津冀;旅游文化;资源诅咒;化解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1-013-05

“资源诅咒”指的是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限制作用,资源丰裕的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的经济体,它虽然是一个经济学专业名词,但其价值内核、理论延伸是跨学科、无界限、相融相通的。津冀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但丰裕的自然资源有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诅咒而非福祉,在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存在“资源诅咒”陷阱,自然资源丰裕却不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却与现代文化脱节;分散景点与整体景区契合点不够。为此,我们必须形成隐患意识,善于从劣势中找到新的增长点,突破“资源诅咒”陷阱,构建化解机制,创新旅游文化发展机制。

一、 津冀旅游文化“资源诅咒”陷阱

“资源诅咒”可以简单地解读为经济的拖累,津冀地区也存在着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效益的“资源诅咒”陷阱。

(一) 数量与质量的矛盾——“一多一少”

津冀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数量“多”。河北省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现有长城、清东陵和清西陵、避暑山庄三处是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200万年前的泥河湾河畔原阳原縣,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创造文明,繁衍生息;地方特色浓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中华三祖遗址享誉古今中外,唐山皮影戏闪耀艺术之光。天津是一座资源丰富,内涵深刻的旅游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城,更是一座充满活力、极具现代的国际都市。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艺术价值都堪称旅游资源大省,在全国的74种旅游资源类型中就有60多种,是国务院命名的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看秦汉史到陕西,看明清史到北京,看近代史到天津”,天津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有珍贵的大沽口炮台历史遗迹,也有独特的杨柳青年画的民俗风情。

津冀旅游文化资源质量“少”。津冀两大省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风土民俗层次不同、格式不一。但是绝对优势在特定条件下会转化为劣势问题: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却分布零散,开发难度大,发展规划不合理,品味有待提升;自然资源丰富但单纯依靠自然资源优势,文化内涵开发力度稍显逊色,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易产生审美疲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遗产不断流失甚至消失,缺乏专业的旅游文化从业人员,管理服务水平较低;风土民俗虽杂而繁多但地域特色不够鲜明,没有在国内、国际叫得响的“品牌”吸引物,旅游产品整合力度还不够大。

(二)现代与传统的矛盾——“一快一慢”

津冀传统旅游文化“慢”。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国长期社会历史沿袭而形成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物质与精神文化现象的总和。相应的,传统旅游文化大部分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小农意识,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和出发点,带有典型的消极迷信、封闭求同色彩。传统旅游文化更多注重物质层面的建设,是一种供给导向的整合模式,而缺少对消费者文化需要的考虑。这样说来,传统旅游文化的“慢”是静态不变、封闭萧瑟、消极片面的,是与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文化相脱节的。

津冀现代旅游文化“快”。现代文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在向经济富裕、政治稳定、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过渡中形成的文化。相应的,现代旅游文化是时代无法回避的选择,要求提高人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人的价值权利,尊重人的个性与满意度。现代旅游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出发点的必然选择。目前津冀的传统旅游文化发展跟不上现代旅游文化的时代步伐:社会组织结构上静态的隶属型赶不上动态的网络型;消费形式上传统的倡导节约跟不上现代的鼓励消费;生活方式上封闭地突出共性与开放地突出共性相脱节。

(三)整体与部分的矛盾——“一大一小”

津冀单个旅游文化“小”。河北省拥有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早在2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泥河湾河畔孕育了历史悠久的华夏文明,如涿鹿中华三祖(黄帝、炎帝、蚩尤)遗址;边陲之地的燕赵大地,素有“感慨悲歌之士”之称,豪爽大气就如河北梆子、滦南评剧。“九河下梢天津卫”,天津是退海之地,蕴含着深厚的“水系文化”,各大水系呈扇形分布,从北、西、南三面向市区汇集,区域内部有“七十二沽”点缀,城市中心有“海河”贯通,滨海新区有渤海湾环抱,水文化是天津旅游文化的灵魂。

津冀整体旅游文化“大”。津冀两地旅游文化资源数量大、类型多、品位高,但旅游文化资源多是孤立的“点”存在,没有形成有效线路和整体地带,资源间的连锁反应还未有效发挥,这必然导致“游程短、旅程长”的特点,不易形成精品线路;同时开发水平和文化内涵挖掘上存在问题,没有很好地以热点带动温点和冷点,旅游资源缺乏整合,没有形成津冀区域 “大旅游”的观念,“旅游文化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有限;资源空间分布相对分散,旅游服务管理不到位,旅游项目内容枯燥,旅游产品无差异化。

二、津冀旅游文化“资源诅咒”化解的对策

(一) “一多一少”——“沽-河-海-洋”战略规划     津冀边界存在旅游文化资源数量多、利用少的矛盾,针对“一多一少”问题,提出津冀边界水系旅游文化“沽-河-海-洋”战略发展模式,将数量巨大的水系文化资源整合,以提高利用率,化解“资源诅咒”障碍。

1.以“沽-河-海-洋”为阵地,培育文化产业品牌

“沽”——“七十二沽”特色文化品牌。首先竭力维护现存之沽的完整鲜活,保证其原生态的味道;其次修复残坏之沽,尽力恢复其历史模样,最后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美化。主要通过文字宣传、影视作品、广告策划以及建筑维修等措施,重振城内“名沽”的往日雄风,把“沽”文化教育与研究提到文化教育、精神文明研究的高度。立足城内“名沽”恢复重建,通过经验拓展链接城外“五十一沽”,从而形成“大旅游”战略下的“名沽”文化产业。

“河”——“海河”挂帅的“河系”文化产业。三岔河口地区是天津的发源地,曾在明代时期发生“靖难之役”,后朱棣下令在直沽设卫,赐名“天津”,即表示这里曾是天子车驾经过的渡口。并在北大关渡口建一大牌楼,上书“龙飞渡跸”。1[1]我们可以利用“九河”之名开发水系资源,以寻求天子渡津处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事业,恢复固有水系航道,立足旅游文化开发,重现天津以“津”为特色的内河文化魅力,大力宣传天津的“河流”历史文化,提高天津的文化地位。

“海”-“洋”——“环渤海”滨海文化产业。整合和重建应该成为建设的重点,即立足海河周围,开发津冀区域内部干支流“水系文化”内涵,拓展渤海湾的文化建设,搭建实物,构建网络信息平台,修葺与保护风景名胜,建设最能代表津冀“水系文化”特色的独立区域。

2.以“创-制-展-营”为抓手,发展文化业态

“创”—“创意园”文化业态。以海河风景线为例。始于三岔口、止于大光明桥,“二十一沽”穿市区,沿途风光美丽,有海河文化广场、望海楼教堂、天津站、大悲禅院等景观。应当进行创新有创意地发展。可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海河举办赛龙舟活动,坚持并形成特色;定期开放海河使用权,免费提供游泳、垂钓场所;可利用水上交通优势,乘船进行观光游览。

“制”—“制造厂”文化业态。以南北戴河为突破口。这里的沙滩极为平缓,极具开发潜力。应当在此基础上对其加大开发力度,根据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渔业资源,打造“生产—旅游”一体化机制,发展养殖业,自产自销,以生产带动旅游,以旅游拉动经济,以经济效益提升河北地位,以河北地位彰顯文化业态发展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产品。

“展”—“展示区”文化业态。以唐山南湖为代表。应将水的主题加入到风景名胜中,吸纳南北东西“水系文化”之大成,展示津冀海洋文化之胸怀,浓缩世界“水系文化”之特长,依托南湖把津冀变成全球“水系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传递文化理念。

“营”—“经营店”文化业态。以古文化街为实例。应开发利用水系资源文化加入津门特色,如利用其对外经营窗口的独特地位,全面将“沽-河-海-洋”为特征的天津“水系文化”内容融入字画、泥人、彩绘、龙灯之中,以文化产品经营为抓手,宣传好天津“水系文化”资源,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使创意、生产、展示、经营一体化,以提高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

3.以“一体三结合”为思路,强化融合发展

“双高区域”为着力点的科技与“水系文化”融合。加强津冀水系资源开发、水系文化发展的科学性,需要建立高校科研基地,利用高校智力资源。津冀高校云集蕴藏水文化,如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津河,河北工业大学的子牙河等。因此,需要挖掘津冀两地所在高校与水系文化之间的联系,利用高校智力资源,有效整合“水文化”品牌,将高校建成津冀水文化中的重要一站,形成津冀水文化布局新名片,打好“水系文化牌”。将津冀高新科技开发新区与“水系文化”开发结合起来,打造“人文水都”。将津冀水文化的功能性、生态性、景观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

金融业与“水系文化”的融资、融智。以滨海新区供水公司发展模式为例。天津滨海新区以“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现代企业化管理”为基础,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联合组建供水公司,初步形成以安达、泰达、龙达三个公司为支撑,全面参与滨海新区供水服务的战略格局。但是政府支持水利建设力度不够,吸纳资金融资较少。所以,天津市委、市政府应加大金融投资,提高融资技术,建立起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市场调节和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在“节水”与“供水”之间寻求利益平衡,在节约水资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水系文化”,力求水系文化开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沽-河-海-洋”四维一体的旅游文化“拼图”。天津海河源远流长,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北方特色,要借将海河打造成世界名河的历史机遇,抓住水这个特色做足文章。应做好旅游宣传,突出津冀水文化的特色,秉承从内陆向海洋,由小到大,由市区到滨海的发展理念,打造“沽-河-海-洋”四维一体的旅游发展路线,从看水到赏水再到玩水,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二)“一快一慢”——“大滨海”战略规划

津冀地区存在传统旅游文化与现代旅游文化相脱节的问题,针对“一快一慢”矛盾,将“旅游”与“文化”这两个范畴不同的概念结合起来,提出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大滨海”战略。

黄骅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一个崭新区域,是经济发展新引擎,承担着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重大责任;滨海新区是历史战略要地之“京畿门户”;曹妃甸是津冀文化旅游可塑性较强的区域,传统旅游文化资源丰厚。三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时代要素国际元素丰富,因此,“大滨海”区域成为文化与旅游联动发展的典型地区。从需求主体出发,以文化需求作为旅游发展定位,构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契合发展的模式,实现“大滨海”区域文化产业繁荣,进而辐射联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第一,开放多元文化区。“大滨海”区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滨海新区扼海河咽喉、“京畿门户”之战略地位;曹妃甸有“黄金宝地” “渤海明珠”美称;黄骅有历史悠久的“武帝台古遗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使这里成为最有文化魅力的高地,要充分展示其生命力,就要融入富有时代性、有创新、高品质的元素。举办航空展、科技展、名车展吸引大众目光;建设水上乐园、发展动漫产业、提倡表演艺术形成独特的休闲文化;搭建高端会议平台、发展数字娱乐产业、提供高端服务。第二,生态文明示范区。“大滨海”区域以海滨生态为文化特色,在退潮的海滩上“赶海拾贝”,体验渤海湾的自然情趣。在俄罗斯风情街上“出国退税”,感受独特的旅游经历。原生态的渔村、纯自然的水景,衣食住行与海产品紧密联系,旅游度假与海氛围相辅相成。同时在立足于海资源又超越海范围,与高校高新区融资融智、就地取材,开发研究推广应用,创新生态型文化产业,建设绿色城区。第三,未来理想生活区。以人为本,建设文化底蕴与现代元素为一体的新型社区和开放社会;注重人本,继承传统文化,利用现代科技,建设突出传统文化特点的生态景点景观,建设人本和谐的“大滨海”区域。加快完善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运用数字模拟,自动监控、调整、管理城市有机体。

(三)“一大一小”——“带-路”式战略规划

津冀存在旅游文化景点分散与资源整合的矛盾,针对“一大一小”问题,提出津冀旅游文化“带—路”式战略发展模式。将众多分布相对分散的景区景点,结合津冀地理区位特点,通过“带——路”式规划,革故鼎新旅游文化事业,提升旅游文化的整体水平。

1.“带”——打造“津-京-冀-陕”旅游文化内陆带

注重人文历史结合。“看秦汉到西安,看明清到北京,看近代到天津”,以天津为起点向西看,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回望镜”,其地理走势也契合了“一带一路”的基本方位。因此,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上要注重时空线索的延展性,不仅要打“津冀牌”,更要打“中国牌”,应重视游客从自然风光向人文历史旅游转变的新动态,形成多元化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市场开发结构,拉长旅游产业链的内陆带,提升津冀旅游的整体文化附加值。

建立系列保障措施。构建服务四地的多方参与机制。自觉容纳产业投资者、文化经营者、旅游管理者,积极吸引旅游文化政府、社会组织、地方单位,结合四地大中小型旅游企业、事业单位,辅助以专业型人才学者,共同参与旅游决策,协调旅游规划,解决旅游合作中的利益冲突;改善旅游服务接待环境。支持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景观整备奠定基础。加快旅游服务中心、咨询平台和信息网络的建设,为四地消费者提供旅游便利。明确旅游过程中的责任义务、投诉机制、业务处理,责任到人,完善旅游文化产业联动体系。

2.“路”——打造“四海”旅游文化海上路

以津冀水系文化为出发点,将水系文化内核渗透于渤海,流动于黄海,融入于东海,汇集于南海,构建旅游文化海上路。渤海为起点的“四海”旅游文化海上路在设计上与“津、京、冀、陕”旅游内陆带,既相得益彰,又形成强烈反差,以凸显津冀独特的海洋文化特征。在顺应世界旅游审美潮流的前提下,保持“四海”旅游差异的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四海”旅游文化海上路。

建立南北互通的海上旅游文化桥头堡。津冀要树立“大海洋”旅游文化意识,尽快突破沿海、滨海旅游的认识边界,把旅游开发延伸至“四海”为代表的蓝色海洋之中,并不断向深蓝海洋扩展。要把海洋资源、海洋旅游提升到海洋文化的高度;发现一批海洋文化名城,着力塑造南北一体化、但又风格迥异的品牌形象。

培育为“四海”旅游文化服务的专门人才。树立现代海洋观,强化海洋文化意识。加大对海洋文化旅游研究的扶植力度,设立专项课题基金,带动“四海”地区的人民(包括旅游者)树立高度的海洋环保和文化宣传意识;助推高校涉海专业开设海洋文化方面的课程,设立海洋文化方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培养通晓海洋文化的专门人才,为我国海洋旅游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文化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孙瑞佳.边界效应视域下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2.

[2]徐夕子.城市边界的确定性探讨和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3]袁野.城市住区的边界问题研究——以北京为例[D].清华大学,2010.

[4]谭兴业,陈彦光.基于邻域扩展量化法的城市边界识别[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0):1259-1265.

[5]杨效忠.基于社会网络的跨界旅游区边界效应测度及转化[J].地理科學,2010, 30(6):826-832.

[6]李冰,余冬根,吴树华.京津冀省市间的边界效应与协调发展的动态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8-22+85.

[7]问青春,李秀珍,贺红士,等.岷江上游林农边界效应对植被生物量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46(2):87-91.

[8]李平生.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寻求突破[J].北京社会科学,2007(2):71-77.

[9]吴巧红.创新京津冀文化旅游产品[J].中国旅游发展笔谈,2014,29(11):22-24.

[10]廖斌.旅游业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的特殊作用[J].中国旅游发展笔谈,2013,28(8):3-6.

[11]沈瑾.资源型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规划策略研究基于唐山的理论与实践[D].天津大学,2011.

[12]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C].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2012.

[13]李艳.京津冀区域特色旅游合作开发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27(4):11-116.

[14]李艳.京津冀特色旅游资源整合创新之路[J].当代北京研究,2015(2):8-12.

[15]张莹.区域旅游无障碍开发研究——以京津冀区域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
中职《旅游文化》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巧借“翻转课堂”提升教学实效
我国旅游景区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川北大木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分析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博物馆在城市旅游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浅谈万盛全域旅游发展中黑山谷生态旅游文化品牌打造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澳洲打工换宿:慢旅游视角下对大陆女性融入当地社区尝试的案例研究
加强旅游档案管理 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为打造旅游精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