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2019-09-10冉碧华

成长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大课间质量保障小学

冉碧华

摘要: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还存在学生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流于形式,项目单一等不足,为了更好的促进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本文提出建立质量保障机制途径,希望能够更有效的促进小学大课间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小学;大课间;质量保障

1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显著上升。教育局进一步优化小学体育教学体系,促进体育教学的多样化,采用多种形式来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其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就是实现阳光体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大课间是对传统体育课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体育课教学重在培养运动技能,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深化;大课间教学重在激发教学兴趣,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种类的运动方式。

2 大课间体育运动实施问题

2.1 学生兴致底下,缺少自主参加意识

一般学校的大课间安排在上午第二节与第三节课之间,这个时间学生情绪低落、身体疲惫,这个时间进行体育运动,一方面锻炼身体,同时也能使学生精神充沛,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准备。但是,大课间的教学内容缺乏多样化,学生对大课间体育失去兴趣,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

2.2 大课间流于形式,运动效果不明显

流于形式是造成大课间体育活动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2007年国家教育局出台的7号文件规定小学每天上午要组织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国家没有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进行强制性的规定。各个小学在文件出台后,进行教学时间调整,大部分学校主要选择课间操、足球、篮球等常见运动,使得大课间体育停留在形式层面,学生在规定时间进行统一机械运动,大课间的锻炼效果没有发挥出来,学校只是简单的依据国家的文件来安排大课间体育运动,没有意识到大课间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2.3 体育项目单一,脱离实际

大部分学校只采取了1-2种的运动方式,没有采取多样化的体育运动方式,小学生处于发育的重要阶段,在科学的范围内采取多种运动方式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小学阶段是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并萌发对体育兴趣的首要阶段,而体育项目单一枯燥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会使学生对运动锻炼生发抵触心理。

2.4 内容设计缺乏针对性

大课间的实施应当有针对性,针对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式上的针对性,不同年级应当采取不同的运动形式。三年级以下的小学生纪律观念较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可以采取分组锻炼的形式,可以避免因人数集中导致秩序混乱和吵闹的情况。另外一个就是体育项目上的针对性,低年级的学生应当偏向学习综合类的体育项目,以便掌握基础动作,高年级的学生进行专项体育项目,深化对某种项目的掌握程度。

3建立质量保障机制途径

3.1 深化对大课间认识

认识指导实践,想要提高大课间体育运动的实施质量,深化认识是前提。学校的体育教师与课程管理人员首先要深入理解国家出台的有关大课间体育运动的文件和细则。国家从2007年开始将大课间正式纳入学校体育教学轨道,在2010年表明大课间是保证“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主要途径,从这些文件中可以明确大课间的教学地位,从而提高学校对大课间的重视程度。其次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学习会等方式来认识到大课间在整个小学体育教学系统中的作用,大课间不仅增加了体育运动的时间,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锻炼意识,是学生养成持久自主运动习惯的重要方式。

3.2 提高大课间与体育课的紧密程度

大课间与体育课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两者紧密联系有助于优势互补,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同时发挥各个教学模式的作用,促进各自教学质量的增长。体育课教学重点是提升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技能的学学习程度,大课间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体育项目,扩宽学生体育爱好的发展空间。

3.3 合理设计大课间运动内容

大课间的体育内容是决定大课间锻炼质量的直接因素,目前大部分小学在制定大课间教学内容时考虑片面,不够均衡,没有满足各个年级和年龄段学生的锻炼需求。首先学校应当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大相径庭,学校应当为高年级的学生制定系统的、难度较大的、与初中体育学习内容相链接的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制定以锻炼平衡感和身体协调能力的运动内容。

3.4 制定大課间内容更新周期

根据科学发展的观点来看,一切现有的合理的规划都会成为落后的计划,想要保证持续有效的发展必须不断更新现存的标准。因此,建立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更新周期是制定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部分。学校根据在建立有针对性的大课间体育内容的前提下,制定内容更新周期,例如规定每周每一天的体育运动内容,然后在一个月后对更改体育运动内容计划,但是每个月的运动内容需要有内在联系,在运动强度上可以逐渐加大,动作和技能上需要进行连贯安排。学校制定更新周期的依据一是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和运动需求,二是每个周期体育运动内容自身的特性。

3.5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是质量保障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一种事后检验的机制,不仅能够直接提高老师的教学责任感,同时为教学内容明确方向。考核机制内包括考核方式、考核细则和考核时间。从考核方式来看,需要融合老师考核、自我考核和学生互评三种考核方式,将三种考核方式优势互补,避免因采用一种考核方式导致考核结果片面。从考核细则上来看,这是考核机制的核心部分,需要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进步幅度进行全方位的考核,细则制定秉持公平、公开的原则,并且适当运用考核结果,达到鼓励学生资助参加大课间活动的结果。从考核时间和频率上来看,考核应当将月考核、年考核和日常考核结合起来,不仅看重学期末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增加,同时看重学生日常的态度和进步。制定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是促进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保障体质优化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旖旎.我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科研现状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08:149-152.

[2]张健邦.小学体育大课间阶段性发展初探[J].体育师友,2019,04:45-46.

[3]张素珍.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研究——基于阳光体育的背景[J].教育界:综合教育,2019,07:60-61.

猜你喜欢

大课间质量保障小学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安装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解析初中体育大课间的开展策略
农村中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问题与对策
涉农类高职专业“一二三四五”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
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大课间”的重视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