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条件下打造思政“金课”的思考
2019-09-10陈锦晓
陈锦晓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改革措施异彩纷呈。纵览各种教改模式,技术终究是手段,回归常识,内容为王才是打造“金课”之关键。
关键词:新技术;思政课;金课
新技术条件下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首先,思政课的授课对象发生了变化。当今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对于学习,具有如下特点:注重过程体验,注重获得过程的愉悦性;注重权利,藐视权威;知识碎片化严重;习惯网络交流,不擅长面对面交流;喜欢独处,不愿合作;喜欢尝试新鲜事物,难以脚踏实地。而思政课特有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容易让人先人为主地产生某种畏惧和排斥心理。
其次,思政课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一是硬件环境的变化,各种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师生交流互动场域发生了变化;二是软件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网上信息丰富而庞杂,传播渠道多元,传播速度迅捷。鱼龙混杂的信息模糊了学生的价值判断,冲击了主流价值观的中心地位;便捷而多样的信息获取方式,弱化了以前以教师为主导的信息传播传统教学方式;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打击和削弱,教师和学生之间由传统课堂的依赖性转向平等性,教学方式由单方面的教师主导转向师生互动。
最后,党和政府、国家与社会及个人对思政课的要求更高。在众多课程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个要”,对思政课提出“八个相统一”[1]。
2018年4月,教育部发文要求加强本科教育教学管理,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什么是“金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把它定位于“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新技术的发展会淘汰许多知识和岗位,同时又会产生新的知识和岗位,知识的更迭速度更是会大大加快。高校所培育的人才必须具有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因此,新技术条件下,教师该如何教,学生该如何学,成为众多改革的关注点。
2 新技术条件下思政课改革概况
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知识课,其培养目标不但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有价值目标和情感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对党和国家、对人民和民族有深厚情谊,有价值认同,有使命有担当。但从教学实践看,思政课理论性强,学生接受不易;教学内容上学生似曾相识,而且大学五门思政课内容有重叠之处,缺少新鲜感;教育效果有延迟性,评价不易量化。在思政课教材统编、内容已定的前提下,要达到“配方”新颖、“包装”时尚、“工艺”精准的要求,在教学方法手段上进行改革就成必然的了。
基于对新技术的回应,思政课改革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是教学手段的改变。如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出动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丰富的教学形式,声像交融、图文并茂,使得思政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得到了增强。另外,网络教学平台也在广泛使用中,混合教学丰富了学习的体验感,增加了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师生交流学习场域不仅限于课堂,线上线下可以随时沟通,时效性更强。
二是翻转课堂的使用。翻转可以体现在多个环节,如程序翻转,就是将传统教学中的“先听讲再消化”翻转为“先消化再确认”;时空翻转,就是将具体内容学习翻转至课堂之外;结构翻转,就是对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次角色进行翻转。
三是交流沟通手段的应用。微博、微信等交互式媒体的使用,可以打破时空阻隔,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全国思政课教师殚精竭虑,创造出多种教学法和教学模式,诸如案例教学法、情景剧教学法、兴趣激励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特例教学法、ISAS教学法、议题中心教学法、讲故事教学法、合作尝试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等等。
但改革背后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三:一是是否存在形式大于内容,是否把思政课教学变成一场娱乐秀;二是是否增加了学校教师及学生的额外的负担;三是网络平台背后资本的推动力。
人类对技术的追求是无限的,时下再先进的技术都会成明日黄花,因此,思政课改革不能完全为技术所左右。不忘初心,回归常识才是根本。
3新技术背景下恩政课改革的原则
3.1 内容为王的原则
大學,应是国之重器。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某种知识,或者让学生拥有某种技能。其更长远的目标是让他们成为某种人,一种对人生、社会、国家、民族、历史有思考,有责任,有使命,有信仰的人。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仅靠技术、方法层面的改革可以实现的,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授课程没有思考,没有见解,教学改革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将流于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整体,适度的形式改变的确有助于内容的吸收,但任何形式的改革都必须服务于内容。在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这三个课堂教学基本要素中,教学内容是思政课的灵魂,也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媒介,教学是教师将教学内容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对如何讲活思政课,提出坚持八个“相统一”,要求在教学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总书记的讲话,就是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思想实际紧密结合,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讲真问题.真讲问题,不回避,不掩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诠释中国人民的的伟大实践,为青年学生解疑释惑,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入脑人心。因此,任何改革,形式都必须服务于内容,不能避重就轻,追求一时热闹轰动,等曲终人散,仍是落寞与困惑。一味迁就学生,热衷于形式上花样翻新,不但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难以实现高校思政课教育目标。
3.2 坚持突出课程思政性原则
时下思政课程改革中,有一种倾向,就是只谈问题,不谈主义;只讲快乐,不讲担当;只讲小确幸,不讲大情怀;追求网红效应,不求深度思考,用心灵鸡汤式美文替代政治理论的深刻性严谨性,刻意淡化思政课程的意识形态性。这和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是不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所以,思政课的定位和功能是明确的,强调其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是课程应有之义,不能因为学生接受有难度或不感兴趣就刻意回避之。
所谓思想性,就是落实思政课的初心,即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所谓政治性,就是要有明确的政治信仰和方向,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所谓理论性,就是要从思维抽象的高度系统解析问题,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感受、情感的层面。思政课力量不在于经验和煽情,而是来自于理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2]学理论,无他法,只有老老实实读原著,悟原理,教师要讲“真的马克思主义”,学生才能学到“真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读社会,指导人生。
4新技术背景下恩政课改革方向
4.1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根本
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立德树人,立的不是一般的私德美德,而是立社会主义之大德;树人,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不是一般的成功人士,更不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掘墓人或旁观者,而是树社会主义之人.树有使命有情怀有担当的一代新人。
4.2 转变教学理念是核心
从传统教学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可能又走入另一个极端,即忽视教师作用和积极性的发挥,要么教学被学生感性认知所牵引,教学娱乐化;要么被各种技术手段所牵引,教师大量时间用于处理琐碎教务,无暇读书提升自己。因此,一种好的教学改革应该既注重学生获得感,也要关注教师获得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4.3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保障
思政课教育教学不是靠几个“明星”教师来实现的,而是需要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還要教会学生做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互联网时代,教师作用依然不可忽视。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重点教改项目《慕课理念下思政课“专题研讨+轮转走班”协同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2017SJGLX082;中原工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DJ201908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