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心”撬动人文教育品位提升

2019-09-10宋庆军

教育·读写生活 2019年10期
关键词:姜堰四心泰州市

宋庆军

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在“共话未来学校——2016 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曾指出:人文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核心的核心。这就告诉我们人文教育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和时代意义。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小学,一直立足区域人文资源实际,聚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切实用“四心”实践的力量撬动人文教育品位的提升。学校先后获评“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健康促进金奖学校”“泰州市文明单位”“泰州市素质教育‘5+2’工程先进学校”。

精心打造温馨通灵的人文教育环境

我校以建设“美丽校园”为抓手,以缔造完美教室、完美办公室为主线,全面打造洋溢着“温馨通灵”气息的人文教育环境。一方面我们从整体上进行布局,除了改造便于学生阅读、下棋、休闲的楼道文化走廊、亭台、角落外,在校园主题墙上,分区域书写了学生耳熟能详的《三字经》《弟子规》;着力借助梁徐镇“泰州市孝德示范镇”品牌, 在校门外围墙上设置了具有传统文化气息、图文并茂的“24孝”展牌,让学生体悟传统孝文化的独特魅力;图书角《千字文》《论语》等经典名著,让他们时时刻刻受到熏陶;在校门进去大道两边各设置了8尊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雕塑,组成了具有厚重的人文特质的“名人景观带”,一直通向有显目标识的办学理念和“三风”的大牌匾。另一方面我们在局部上发力,通过专题培训、评比考核等方式,激励教师把每间教室和办公室布置得五彩缤纷、富有特色,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图书角书籍齐全、生物角绿意盎然,特别是各班的“星级擂台赛”“快乐读书吧”“艺术秀美台”“快乐小驿站”“完美小达人”等板块内容充实,各放异彩。班级外墙壁上各班整齐划一地展示着同学们践行新教育“每月一事”与我校“十好”养成教育整合的书法、绘画、摄影、剪纸、编织等成果。学校人文环境的打造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好评,学校获评为姜堰区“图书角建设先进学校”。

倾心构建高效厚重的人文教育课堂

朱永新教授曾说,未来学校会变成学习共同体,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同学协作学习,在虚拟的状态下产生真实的交往。这虽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我们学校正以“学习共同体”课堂改革为引领,倾力构建高效厚重的人文教育课堂。一方面,我们除了上好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人文因素较重的学科外,还充分挖掘其他诸如数学、科学、体育等学科内在的人文教育元素,让人文教育落实在所有学科中,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里。另一方面,我们最看重的,也认为最核心的就是课堂协作学习中的倾听、交流、合作、表达、尊重、信任等人文关怀。我校前期推进的语文、数学“学习共同体”两节课例,教研组研讨后的集体评价:宋元江老师执教的《泉城》一课,以“听”入手培养“学共体”课堂中学习者“倾听”的规则意识;以“闻名”入手小组完成“四泉”学习导学单。组内同学们认真相互倾听,友好交流讨论,融洽互帮互助,充分大胆表达,实现了知识与素养结合,让学习真正发生。魏明玉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课,给予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在交流、讨论、辩驳中各自发挥所长。“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一节课就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孩子们畅所欲言,小组讨论井然有序,每个成员都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有的从元角分的进率来思考,有的从小数的意义来思考,有的画图思考,觉得他们是在进行数学沙龙活动。小组汇报,各个组员勇于担当,大胆陈述自己的想法,一点也不怯场,这些都得益于魏老师的长期训练和课堂人文关怀。多年来由于我们始终坚持人文课堂教学的变革,学生学业质量在姜堰区一直名列前茅,多名教师获评泰州市教学能手、泰州市校园阅读导师,杨俊江校长获评“姜堰区名校长”。

用心实施内涵丰富的人文教育课程

我校紧靠泰州市姜堰区主城区,地处姜堰经济开发区内的梁徐镇。开发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大批的外来人员,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经济条件一般,有的甚至较差。本镇一部分农民为得到高报酬而外出劳务,因而我校360多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占30%左右,其中160多名学生靠接送学生车辆上放学,近300名学生在学校食堂吃中餐。针对孩子们生活、行为、卫生习惯较为薄弱的现状,我们审时度势,借助专家力量,研发了“十好”人文教育校本课程,具体内容包括走好路、行好礼、吃好饭、上好课、扫好地、读好书、写好字、乘好车、做好操、学好艺等十个方面。针对这十个方面,我们充分听取了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教育专家的建议,制定了1~6年级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特点的评价分目标,对这些目标也相应明确了具体的评价达标要求。为了实施好“十好”人文教育校本课程,我们通过雏鹰争章系列活动、常规检查评比活动、《成长档案》优选活动、家校合作共评活动,有力地推進了课程的落地深根、开花结果。依据评价方式和目标,在研究初期(2017年7月),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在我校共发放368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68份,得到前测数据;经过一年研究后(2018年7月),利用这份问卷再对我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368份,收回有效问卷368份,得到后测数据。我们将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学生们在学习、生活、做事、做人等四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明显增强,达到了课程设计的预期效果。学校上报的《深入融合“5+2”工程 实施“十好”养成教育》经验式案例荣获泰州市教育局素质教育“5+2”工程案例一等奖,与此相关的泰州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生“十好”养成教育实践研究》成功结题。

尽心开展缤纷多彩的人文教育活动

我校高度重视清涟文学、器乐、朗诵、舞蹈、合唱、舞龙、十字绣、编织等人文社团活动,高质量地举办了读书节、艺术节、英语节等活动,特别是近年来进一步充分借助、挖掘乡土资源,凸显诚信、孝德、勤俭、敬业等人文教育主题,重点推进了“美德‘土’ 芬芳 ‘童’行有力量”的人文教育品牌活动。一方面设立乡土道德讲堂,内化学生美德善行。我校从两方面强化道德讲堂的实效性。一是做优校级道德讲堂。每学期都邀请本地的关工委、教育局、妇联、团委、宣传部门的专家走进道德讲堂,开展了涵盖诚信、敬业、孝德、爱心等内容的美德善行讲座,并举办了“播撒美德善行种子”的系列活动。同时邀请了姜堰区域范围内的诚信、孝德标兵走进道德讲堂,讲述自己的优秀事迹,弘扬正能量,为学生树立标杆;二是做实“小小道德讲堂”。各班根据践行美德的计划安排,结合班队会课,充分发挥“小小道德讲堂”的教育作用。同学们轮流在“小小道德讲堂”里讲述自己做的好事和周围同学做的善事,也列举生活中看到的假丑恶现象,并在全班进行行为辨析。其中有一个同学们最喜欢的固定项目,就是展现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用手机拍摄的有关本地尊老爱幼、扶危济困、邻里相助的温暖画面,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效。另一方面组织乡土美德寻访,净化学生人格修养。为了聚焦身边榜样、学习先进典型、提升自我品行,我校组织了卓有成效的美德寻访活动。一是走进德育基地。在人文教育基地梁徐村孝德广场,同学们在村讲解员的带领下,边听边看,了解了新“二十四孝”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意蕴,认真观看了孝德之星的事迹介绍展板。在梁徐村道德大讲堂内,同学们全神贯注聆听了村领导作的“知孝理、讲孝道、践孝行”的精彩报告,个个感到受益匪浅。二是访问榜样家庭。我们积极与姜堰区文明办、关工委等部门联系,优选了5家在孝德、诚信、敬业等方面受到表彰的美德家庭和10位“美德好少年”家庭,组织开展了“访榜样、学榜样、当榜样”的寻访活动。活动中,同学们访谈了榜样人物,体悟了感人事迹,受到了深刻教育。三是寻访支前模范。组织“良周中队”走进革命老区蒋垛镇,寻访了抗战支前模范李兰英老人。在李兰英老人朴素而简陋的院子里,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与老人合影留念,并向老人赠送了自己制作的贺卡、工艺品等,大家簇拥着老人,聆听她讲述抗战时期的英勇事迹,李兰英老人勉励队员们要勤奋学习,立志报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在各项人文教育主题活动中,由于我校成绩突出,100多名同学被评为江苏省、市、区“好少年”,“良周中队”被联合表彰为江苏省英雄中队;“舞龙”人文展演在泰州市荣获最佳表演奖;农娜娜等同学创作的小说在姜堰区“图书馆杯”首届儿童文学大奖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获得了“优秀组织奖”;30多名同学参加市区级朗读、器乐、书法、演唱竞赛获得奖次。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今后我校将继续秉承“开启智慧之门,演绎精彩童年”的办学理念,在人文环境、课堂、课程、活动等方面再发力,注重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自我体悟和心灵觉解,为孩子们成长奠定坚实的人文教育基础,为学校高品位人文教育提供强劲的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梁徐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姜堰四心泰州市
共享“悦”读之美南京图书馆向姜堰赠送图书设施
项链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由表及里,深入探究
奚爱国
用“四心”做好图片专题报道
浅谈幼儿教师家长工作之“四心”策略
用“四心”进行班级管理的研究
做“四心”教师,实践爱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