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儿童诗进课堂的实践研究

2019-09-10董艳

教育·读写生活 2019年10期
关键词:儿童诗乡土诗意

当我们的孩子刚进小学的时候,他们还能以一种天真、活泼、真诚、善于言辞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教育生命中,一旦到了高年级,这种方式便逐渐地被沉默寡言、成熟老道所替代,有的孩子甚至在中年级就已经有这方面的发展趋势了。

我寻找,我探索。2011年当我凭着自己的仅有的一些对于诗歌的认识,在全体老师们面前第一次上《清明》的吟诵时,当我第一次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轻吟,开启儿童课程的时候,我第一次被孩子们如痴如醉的状态震惊了。看着如此沉浸其中的他们,一种萌动在我的心中滋生,如果给我一个班,我一定以诗歌打开孩子的心扉,在他们心里种一颗美好的种子,让他们享受教育。

2013年起,在不断地接触新教育之后,我终于找到了那把钥匙,那把打开孩子们新生命成长的钥匙,能为孩子们开启真诚、友善、智慧、美好之门的钥匙——乡土儿童诗读写课程!

近六年的摸索、反思、梳理、总结,以“乡土儿童诗读写课程”为基础,我们开启了市级课题“乡土儿童诗进课堂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目标

基于农村孩子的学习特点及心智发展现状,结合农村生活特有的朴素气质,我们预设以下目标:

1.通过原创乡土诗歌的吟诵,锤炼孩子的语感,享受诗歌的音韵美。

2.通过老师送诗的吟诵,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的形成,激发孩子自我教育的意识。

3.通过集体作诗、个体作诗的经历,培养孩子观察力、想象力、语言组织能力,并帮助孩子形成合作意识。

4.通过习诗,引导孩子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学习梳理知识,逐步浸润知识学习中的“浪漫—精确—综合”的认知认识。

5.通过诗歌之旅,保护孩子的天性并使之朝向精神的自由发展,引领孩子了解乡土人情,学会感恩,培植乡土情怀。

6.通过此课题研究,丰富农村课程资源,拓展农村的教育内容。

二、研究内容

基于国内儿童诗教学的现状分析,结合本地孩子学习、生活、心智发展等成长规律,此课题围绕以下内容展开研究:

1.乡土儿童诗的收集与整理。

2.结合语文教学、时令特点等,进行乡土生活下的儿童诗读写在课堂上的教学实践。

3.了解并梳理总结农村孩子在具有乡土气息的儿童诗读写中的成长状况。

三、研究思路

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是研究问题发展的历史,是问题不断展开和深入的历史。就我们研究者本身而言,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发现和提出一个有科学意义的问题,本身就是认识的成果。而发现问题的首要前提是我们研究者要对自己从事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并保持经常的关注。其次,我们还需要经常阅读教育方面的报纸、杂志,出席一些教育方面的學术会议,以便及时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第三个方面,我们还要有好思索的习惯,不安于现状的冲劲儿,尤其是在思考后持之以恒的实践更为重要。

基于这样的思考,对于此课题,我们的基本思路是:

1.怀疑的策略。怀疑是对已有结论、常规、习惯行为方式等的合理性做否定的或部分否定的判断。教育生活中我们发现:刚进小学的孩子还能以一种天真、活泼、真诚、善于言辞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教育生命中,一旦到了高年级这种现象便逐渐消逝。我们开始质疑: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中是不是还有一种存在方式更适合孩子的生命成长?如何做才能把他们带向真、善、美的生命王国?

2.类比与迁移。这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表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此思维策略的特点就是从别的学科研究中获得启发,找到发现的“工具”。在此课题的研究前,我们发现孩子们在语文课中诗歌学习的课堂上思维灵动,活泼开朗,极其善于表达自己,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非常热情。迁移开来,我们就想到了用儿童诗的学习来保持孩子的天性。

3.变换思考角度的策略。这是从与得出原有结论的不同角度或不同层次上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认识。需要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知识的影响,另辟蹊径。此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会在同一班级的课程实施中进行纵向比较,在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同一学校不同班级进行横向比较,来看儿童诗学习在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影响。

四、研究方法

1.观察法。研究前,我们会对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孩子进行观察,看他们的常规课堂学习状态,接着还会在有诗歌学习时的课堂对孩子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从而推断结论;研究中,我们将观察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儿童诗教学下的孩子年龄段所表现出的学习状态,对该年级其他未进行儿童诗教学的孩子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从而进行比较,证明结论。

2.查阅文献法。我们查阅的文献书籍有:《新教育晨诵》《现代诗歌教育》《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三类书籍,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国内儿童诗教学的研究动态。我们发现,对于乡土儿童诗课程资源这一块,暂时还没有人去涉足。研究中,我们还会继续关注“儿童诗”“王宜振谈诗教”等微信公众号,不断地推动课程资源的建设。

3.行动研究法。我们主要是从确立课题、查阅文献、定制方案、实施行动、总结反思(包括整理材料)、评价效果这几个方面来体现。

4.叙事研究法。我们将用“叙事研究法”对每一周的儿童诗课程课堂教学进行一次“现象还原”的记录,记录下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同时在叙事结束进行反思,推动课程的进程。

5.比较分析法。我们将在同一班级的课程实施中进行纵向比较,在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同一学校不同班级进行横向比较,来看儿童诗学习在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模式

(一)周二诵诗

我们的新诗来源:一部分来自新教育群里的共享选择,一部分是我们在网上的文字查找再做成课件。

我们选择诗歌的原则:结构简单,易仿写。尤其是那些存有足够留白的诗,是我们的“晨诵与创作”的首选。经验告诉我,只有這样的预设,我们的孩子才得以在仿写中把思维打开,孩子们才有话可说、有诗可写。当然,结合时令,符合乡土深埋,这是我首先要考虑的。

周二的这个黎明主要以诵读为主。按照我们晨诵的一般形式诵读:开启诗—复习旧诗—诵读新诗。这个“诵诗”过程是一个语感锤炼的过程!一个积累文字的过程!一个享受母语诗意的过程!

(二)周三送诗

周二晚上,我都会借用“诵诗”的结构,依据对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的观察,以诗的存在形式,雕刻一些文字,周三早上把这首诗送给孩子们。

2014年冬,我观察孩子们的课间活动,写一首小诗送给他们:

奔跑的彩虹

——送给二(2)班

董艳

说都怕冬天

说冬天冷

你们却说不

在阴沉沉的校园里

翩翩起舞

谁都说冬天难看

孤孤单单没有绿意

你们嬉笑在操场

给单调的校园

绘上一道道

奔跑的彩虹

2015年四月,新教育阅读节,结合我们的共读书《三毛流浪记》我写诗送给孩子们:

小狗读书

——送给三(2)班

小狗

撕破了我的《三毛流浪记》

我没有生气

可能

它也同情三毛

只是

我把爱

批注在文字中

它却将心

揉碎在纸屑里

……

在长期的送诗中,我的文字也愈发接近诗意,我的性格也越发柔软,我的心也渐渐干净起来!这是我从以往的文字中,不管是穿越,还是雕刻,都无法体会到的,我觉得教学相长便如此了!

并且,我的这些送诗也是和“诵诗”一样,以课件的方式展示给孩子们的,尽管和知名诗人比较起来语言有些粗糙,情感不太滋润,但雕刻的是孩子们的生活,他们还是很喜欢的。

当我站在教室里,面对72个孩子,大声地诵起《奔跑的彩虹》送给二(2)班时,我发现我是蹲下来看孩子们的,我自己也成为了孩子,这种诗歌给予的快乐真的是无以言表。

当孩子们在教室里大声诵《小狗读书》送给三(2)班时,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温馨,我们师生便成为了学习的伙伴。

没有比这样的场面更令人感动了!

目前为止,我写了300多首乡土儿童诗,我始终认为,“送诗”送的不仅是诗,送的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信赖、彼此温暖的感情。重要的是,当孩子们发现,老师都给他们写诗了,本就好奇再加上不甘示弱,他们便蠢蠢欲动了。

在不断地送诗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送诗”的过程是一个情感滋生的过程!一个兴趣激发的过程!一个内驱力逐渐增长的过程!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三)周四作诗

每每这个时候,孩子们极为兴奋,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及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创造力也于此时令人刮目相看!

他们总是期盼着“创作日”的来临,因为他们要做小诗人了!作诗,这比任何鼓励都让孩子们陶醉!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孩子们就已经在感受了!

父亲节到了,我们学习有关父爱的儿童诗,孩子们思念城里打工的爸爸,写下这首诗:

爸爸的脚步声

——送给远方的爸爸

甜蜜的梦乡中

爸爸的脚步声

像五颜六色的春风

好吃的花儿跳进我的眼睛

爸爸的脚步声

越来越小了

是不是

我也溜进了他的梦乡了

我们去田野阅读,孩子们写:

阳光的味道

——送给我们的乡土

阳光,暖暖的

舔一舔

咦,还有味道

你看一看

粉红的桃花上

蝴蝶,翩翩起舞

那味道一定很香

你听一听

金黄的菜花中

蜜蜂,嗡嗡嗡嗡

那味道一定很甜

你走一走

翠绿的田野里

我们,轻轻吟唱

那味道一定是暖的

阳光,软软的

品一品

嗯,真好吃

……

这言语组织,这诗意的想象,你能想到这是农村的孩子们写出来的吗?

在长期引领孩子们作诗的经历中,我深感作诗就是要往他们的当下生活处引!往他们的眼前学习中引!往他们周围的人和事上引!最重要的往他们的内心深处引!

而我也逐渐领悟到,孩子不只是孩子,我给孩子一个“诗意的场”,孩子就会还我一个“诗意的享受”!

当孩子们在教室里大声诵《爸爸的脚步声》时,他们眼睛里流淌的自信、强大及感恩,他们神情里流露出的那种诗人的潜质,他们和诗人一起作诗的快乐,他们学习中的幸福……非亲历者是不能体会的!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你一言,我一语,由此而凝聚的诗意,使你折服于孩子的能力,尤其是想象力和言语表达能力,还有那诗意流淌的真善美!

虽然,作诗对于他们来说还有些稚嫩,但,自我教育的苗头已经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滋生了,我觉得这比作诗本身重要多了!

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300多首诗,我们的孩子集体创作了300多首诗,且全班64个孩子个体创作的诗我是无法计算的,因为有的孩子在学习一首诗之后,兴致高时竟接连作好几首。和孩子们一起作诗,我发现,作诗的过程是一个放飞想象的过程!一个锤炼言语的过程!一个运用母语的过程!一个赋予孩子真善美的过程!

(四)周五习诗

在新网师学习,接触哲学,体会哲学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我们的课题便有了哲学理念的依靠,我读《教育的目的》便遵循怀特海的认知规律:浪漫—精确—综合,我把这一人类获取知识的普遍规律带进我们的课题,周五就踏上了回归的道路,这个黎明,我们把三首诗做系统归纳,相继诵读之后,自由说说本周诗歌之旅带给自己的感受。

这是一个自由的过程,孩子们畅所欲言,还可以把自己写的小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我们的个体创作:

书被我啃甜

——送给我的书

谢启菊

一队队文字

在纸背上

漫步

他们一定

在思索

夏天来临之前

怎么让自己

开得旺盛

生长在牙齿上

陈晨

开心,是一张

圆圆的笑脸

通红通红

心情,是一条

长歪了的羊肠小道

吧唧吧唧

我呢?我是一个

贪吃的小蜜蜂

生长在牙齿上

……

当谢启菊站在讲台上,诵读《书被我啃甜》的时候,我听见了一个女孩对生活的热爱;当孩子们相互评价伙伴的诗歌时,我感受到了一个班级的凝聚力是多么的可贵。而让我尤其感动的是这些孩子们的语言中流露出的对生命的敬畏,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乡土的情怀。

我觉得习诗不只是停留在“习”上,我们的目的绝非只是温故,我们的习诗是一个让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过程!体验成就感的过程!彼此分享的过程!快乐学习的过程!

此外,我还尝试着将儿童诗与古诗词进行互文诵读,结合古诗词的厚重,儿童诗的活泼,开启了子课程《诗与诗》,和孩子们重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进行儿童诗写作,又开启了子课程《诗与文》,结合《小古文一百篇》的诵读进行儿童诗写作。自此,我们的读与写,给予了孩子充分的自由,培养了他们开放的思想,使其心智得到解放和成长。

(五)课外寄诗

一周诗歌之旅是幸福的!但,这幸福更需要用文字记载!我会在一周内完成我们“诵诗—送诗—作诗—习诗”的整个记录,尤其是作诗的过程,我尽力用课堂实录的方式记下孩子们创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静下来,沉进去,我会凭着自己的记忆,用“现象学”还原的方式,给我们的课堂一个本真的存在。这种存在有灵气的闪动,有呼吸的舒缓,有情感的真诚,有智慧的碰撞,有生命的荡漾!

每一周2000多字的书写——我给了孩子们一个幸福的印记,而孩子们则给了我一个诗意的提升!

变化更大还是孩子们,他们的笑容更灿烂了,言语更纯净了,生命更丰富了,这便是我的初衷。而且我的这个初衷在这个课题的摸索中更加坚定!

(六)评价方式

1.主人公式:将超越了自己的或有故事的孩子的名字嵌入詩歌,为他(她)写诗。

2.发表式:在“乡土乐”园地,在“2013乡土乐”家校群中,在我们的公众号“诗意乡土”中以照片或文字的形式发表。

3.家人评价式:远在外地的家长是我们的学习共同体,他们在家校群自由评价,给孩子许多真诚的鼓励。

4.颁奖式:每周五的习诗上,分别颁发“吟诵之星”“配画之星”“善于思考之星”“观察之星”“小诗人”。

5.庆典式:每一学期,我们都会对本期的诗歌之旅进行总结,和孩子们一起享受诗意生活,同时评出“学期小诗人”。

课题探究过程中,我们的课程叙事入围2015 年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课程做法2015年被《中国教师报》“课改周刊”以《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报道并推荐参加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年底我从全年报道的50个课程研发者脱颖而出在《中国教师报》“课改研究”版做了《生命的印记不敢忘》的课程独白; 2017年4月我们的课程被批准为六安市市级课题的课堂实践研究;2018年在新教育年会上获得了“卓越课程提名奖”,同年在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的课程汇报交流得到了新教育同仁尤其是朱永新老师的充分肯定;2019年7月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烛光奖计划”评选中获得了“创新奖”。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儿童诗乡土诗意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江澜新潮
教案《创作儿童诗》
冬日浪漫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乡土分外妖娆
儿童诗的情感表述与情境创造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