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心无敌

2019-09-10丁筱青

教育·读写生活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小象图画书小老鼠

丁筱青

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里(无论是文字书还是绘本)都有大量的小动物以代入的方式进入小读者的视野,它们的活泼、稚拙、调皮、天真,常常以一种特别的温暖引领儿童。

一、《尾巴拽拽》〔(美)伊夫·邦廷(Eve Bunting) 著,(意)塞爾乔欧·卢兹耶(Sergio Ruzzier) 绘    任溶溶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年〕

很多朋友焦虑如何做父母、做老师,不懂得该如何引领幼小的孩子与这个世界完好地连接并成长。图画书《尾巴拽拽》用温暖的画面和有趣的言行为我们做出了一个范例。

《尾巴拽拽》的封面与封底展开后是一张完整的母子出行图。一大一小两只象彼此注视,壮硕的身躯配上一条细细的尾巴,而尾巴的顶端散开卷曲着像是一朵小小的花,稚气可爱。象妈妈回眸的眼神充满爱意,而小象用自己粗粗的鼻子卷着妈妈的尾巴,笑盈盈地看着妈妈,基调温暖轻松。合上书,象妈妈间接地隐藏到了后面,封面是稳稳站立的小象,这才是真正的主角。

象妈妈要带小象去散步。出发前象妈妈对小象的要求非常明确:一抓紧我的尾巴;二有问题想问,拽两下我的尾巴。对于幼儿来说,要求越简单明确越容易被吸收,象妈妈深谙此道。

于是,一段旅程开始了。

小象看见蹦跳的青蛙,他拽拽妈妈的尾巴:“那是什么?”“那是青蛙。”“他在做什么?”“他在跳。”“我能跳吗?”“不能,你不是青蛙。你是一只小象。”“不过你可以跺脚,发出很大的声音。”这段对话依据一定逻辑关系螺旋上升,给出了明确的态度和理由,同时还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你不能那样做,是因为你与他不一样,你可以做你能做的。接下来象妈妈的示范让小象从直接的模仿中,享受到做自己的喜悦。

我们很多时候只是直接否定掉孩子的想法,却没有能指出恰当的解决方案。象妈妈的言行是不是值得我们借鉴?

故事继续向前滚动,幼儿故事中典型的重复手法,让小象反复体验这种思考和行动模式,带着读者一路向前。

小象遇到了爬树的猴子,他不能爬树,但可以在树上蹭痒痒,感觉很好。

小象看见在河里游泳的鳄鱼,他不能在同一条河里游泳,但可以用鼻子吸水洒在身上,感觉特别好。

小象看见漂亮的蝴蝶在天上飞,他不能飞,但是可以扇扇自己的耳朵,感觉好极了。

小象听到小鸟在树上唱歌,他不能唱歌,但是可以吼一吼,非常有趣。

这样有变换点的重复和叠加,使得故事有层次有张力,且给出了感受的空间。画面上,小象在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时,眯上的眼睛里有太多满足和喜悦。这样的重复,小象既建立了一个令成人放心的安全边界,也让他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对他人的理解和生长的力量的安置找到了一条路径,同时也巩固了一种认知:做自己能做的会很快乐。

幼儿喜欢用自己的身体去触摸了解世界,他们不仅需要概念的命名,更需要通过四肢的动作来感受。《尾巴拽拽》里,大量动词的使用,比如“拽拽”“跺”“蹭”“吸”等非常适合幼儿此年龄段行动的需求性,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想象力并且转化为行动力。

故事的节奏一波一波,平缓推进,随着脚步所到,自然轻松。而到小象吼叫之后,突然出现一个停顿的疑问:小象还能做什么?

这是小象的思考,也是一种学习愿望的呈现。妈妈的回答很精妙,不仅有对前面小象行为的总结、鼓励,还有对未来的描述。对这样的妈妈,我们由衷地佩服,因为在幼儿的心里,父母就是那最初的榜样“就像你一样吗,妈妈?”“是的,就像我一样。”

全部故事由这里开始转折——散步结束回家。

回家的路不再是象妈妈引领,而换成了小象。哈哈,有趣的画面出现了,小象在前,象妈妈拽着小象的尾巴,这回有问题拽拽的是妈妈。画面上的两只象步调一致,小象带着妈妈按照原来的路笑眯眯地回走一遍,回到自己的家。

这个故事是一个环形故事,但又很有开放性。出门散步,结束回家,两个半圆的引领者前是妈妈后是孩子,完成一种完美的衔接和转换。

这是一本适合幼儿以及亲子阅读的图画书,画面色调温暖柔和,晕化的水彩加上线条的勾勒,形象憨态可掬。书中多处使用跨页,舒朗饱满,引领孩子接受一种艺术温和的触碰。

读完后,如果不记得小象碰到了哪几个小伙伴,不急,翻开前面的版权页,会发现这本图画书里还有很多细节和趣味,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找找。也许你也可以尝试着去做一做,体会一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二、《两只老鼠胆子大》(鲁兵、朱延龄 连环画出版社2012年)

小老鼠是儿童文学作品中出现得比较多的形象,尽管日常生活中大家并不喜欢它,尤其是中国人。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觉得老鼠是种很胆小的动物,从胆小如鼠这个成语就可见一斑。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这本图画书的题目就非常显眼:胆子大的居然是老鼠!那么,我们倒是要好好看看这两只老鼠是如何胆子大的。由题目引发的悬念从一开始就牵扯着读者尤其是小读者的心。

这本图画书的故事内容源自鲁兵先生,由著名画家朱延龄绘图,两位杰出的前辈倾心创作,使这本图画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首先是节奏感:

这本图画书的封面是两只老鼠在对付一只老虎,一只老鼠奋力击打老虎,颇有点武松打虎的威风,而另一只老鼠则洋洋得意地翘腿坐在老虎的身上,没有一丝畏惧。这样的封面来配这样的题目,确实很有张力。节奏从封面开始就呈现出一种紧张与悠闲的奇妙融合,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猜测。

故事情节的节奏表现在两只老鼠的对话与动作中,两只老鼠的对话有着流畅的音韵与明快的节奏,读来朗朗上口。两只老鼠都认为自己很胆大,那么很自然就需要彼此提供证据。很自然地他们首先选择了动物。他们从平时不敢面对的对象开始,从狐狸到狗熊到老虎到狮子,从踩脚丫到拔牙齿,动作也越演越烈,随着这气球的越吹越大,平日里在他们心中最可怕最威猛的动物都成了他们手下、脚下的败将,他们自己都真的觉得自己的胆子是越来越大了。情节发展到这里似乎无法一决高下,而气氛也越来越紧张,读者实在无法想象接下来这两只老鼠会有什么样的举动。有趣的是故事的节奏突然在这里有一个跌宕,当凶猛的动物也无法证明自己的胆大时,两只老鼠选择了人类。他们从自己的想象转换为求助于人类的认可。于是一只老鼠打电话给作家,让作家听自己的话为自己写一个童话故事。渠道的转换带来另一种很有趣的感觉,舒缓了一直向前向上的节奏。童话是儿童生活中很重要的内容,此刻小老鼠的得意更显童趣。但此刻的舒缓并不是停止,而是一种蓄势,一种爆发前的凝聚。于是,另一只小老鼠决定将用现实的力量来战胜对手——开电视。当现实的气息越来越浓,节奏开始发生变化——打开的电视让形势急转直下,电视里没有出现小老鼠,而是一只花猫!哪怕仅仅是荧屏上出现的猫,哪怕只是轻轻叫了两声,也足以将这只越吹越大的气球瞬间戳破,足以让刚才还口若悬河争强好胜的两只小老鼠丧魂落魄。节奏在突然间急转,又在高潮部分戛然而止,紧张与释放同时到达,胆大与胆小同时呈现,一片欢笑也同时降临。

这本书不仅仅是用文字讲故事,同时还在用图画来讲故事。用图画书的形式来传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就必须注意一种贯穿始终的整体感,同时在注意整体感的同时还不能忽略节奏的变化,否则连贯却没有节奏就会造成一种含混不清的局面,会减弱故事的灵动与内涵的丰满。

画家非常准确地抓住了故事内容的本质,与这样的内容相适配,图画的节奏感也非常明显。本书图画的节奏基本由两拍构成。吹牛时第一张图都是动物本身的凶悍与力量的呈现,但第二幅图,就是被小老鼠制服,很弱小甚至很可怜。画面的节奏感恰好将吹牛的小老鼠需要的效果展示了出来,而最后一张才是真正的画龙点睛,将节奏调节到最佳状态,使图画与故事的节奏絲丝入扣,自然和谐。

其次这本图画书无论是内容还是画面的构图甚至是情绪、色彩都呈现着一种极度的夸张与对比。两只老鼠的形象都很可爱,但红色与绿色围巾就给我们带来了明显的分别,他们在表达自己的大胆时充满稚气,其语言和神态被画家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威猛动物的表现让人啼笑皆非,画面的适度扭曲非常有张力,画面上无论是形态还是形象的大小都形成了强烈的夸张和对比效果。读者明明知道是吹牛,但还是津津有味地继续观赏下去,犹如看着两个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天真举动,而到了最后一张,花猫的头占据了电视屏幕的全部画面,极度丰满有震撼力,而两只老鼠,一只头朝下倒栽下来,另一只赶紧逃之夭夭,但直立的尾巴暴露了内心强烈的恐惧。无论是头上跌个大包,还是吓得找不到家,画面的动作性与戏剧性都非常强,形成了本书最强烈的对比与效果。

自然、诙谐、有趣是本书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无论是内容本身呈现的故事性还是画家的笔墨晕染的画面感,都牢牢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故事内容的发展既有连贯性又有独立性,画面的布设既有细节又有力度,鲜明的颜色配以大块的留白蕴含着中国元素……简单中的丰富让读者感叹。确实,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这本二三十年前出版的老图画书,穿越过时空,依然熠熠生辉。

也许当年这些前辈在创作这些图画书的时候,还没有很清晰的关于图画书这个词语的概念,但是他们是真正的爱儿童的人,他们以自己纯真的心和横溢的才华为儿童写作为儿童绘画。如今回首,如今面对,心中满满的都是敬意。我想,毛毛虫童书馆出版这些中国传统图画书的意义也一定包含了这些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扬州职业大学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小象图画书小老鼠
神奇的图画书
追逐小老鼠
是谁把小老鼠压上去了
小老鼠去看海
小象去报名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窥见图画书的门道
善良的小象
图画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