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理工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9-09-10薛红宏

高教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工科融合英语教学

薛红宏

摘 要:“新工科”战略为理工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了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研究了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方式,指出理工高校英语教师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思想认知的束缚,将自身的教学实践在授课内容、授课时间、教学目标、授课对象和教学形式等方向进行扩展。通过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合,推动“新工科”建设和英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新工科;英语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1-0141-03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vides opportunitie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reform of English teaching in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teaching modes, studies the integration patter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liberal arts education. And on the base of the above, the English teachers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should be freed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s and thoughts. And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should be expanded in the dire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time, teaching goals,target audience and teaching forms. In this way, they ca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he reform of English teaching by integration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English teaching; integration pattern

目前,以信息技術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加速推进。面对新经济、新工业的挑战,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提出重整制造业、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新的挑战,对我国工科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2013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预备成员,并于2016年正式成为该协议的缔约成员。2017年2月发起了“新工科”战略,随后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这三份重要文件,以及教育部的相关文件都为理工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做出了规划。同时,2018年高考改革,招生方式调整,以及不断出现的新学院、新学科、实验班和学部,都在客观上推动着理工高校,在师资和教学等方面进行变革。在新的形势下,理工院校的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响应“新工科”战略的号召,探索培养合格工科人才的方法。

一、我国工科高校的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工程教育存在总量大、质量低、缺口多的三个特征[1]。而且,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习掌握文理工管四大类知识,还要理论联系实际,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可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但是,本科阶段通常只有四年,高质量地完成以上四大类课程的学习,时间已不够[2]。

在英语教学方面,多数工科院校的外语教学依然延续中学阶段的基础外语教学模式,缺乏将外语同专业内容融合的意识。部分工科类院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课堂规模庞大,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教学效果不佳、师生交互性差、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教师仍在扮演“主演者”的身份,“赶进度”、“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屡屡发生[3]。

此外,英语教学目标不能有针对性地反映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存在差距,课程改革未能体现专业特色,英语的工具性和应用性特征不明显[4]。

二、如何建设“新工科”

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中规定了“新”的主要内容为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2]。显然,“新工科”是工科、理科、管理学、经济和人文等学科适应新业态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机遇[5]。“新工科”战略从发布之初,就激起了广泛讨论,教育部官方、“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和许多学者[2,4,6]都认为“融合”是建设“新工科”的一条捷径。

目前,理工高校英语教师利用“融合”,参与“新工科”建设,革新传统英语教学,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从人文教育的角度推动“新工科”建设

以往,我国传统工程教育聚焦的核心是科学和技术,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然而,“新工科”战略要求在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科学、人文和工程的专业交叉和融合中学习,努力成为跨人文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综合技能型人才[4]。为此,赵宏[6]认为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工程师需要兼具工程能力和人文涵养。针对我国传统工程教育专注科学范式和技术范式的不足,整合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从而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王义遒[2]从文化视角探讨了“新工科”建设,分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并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融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崔庆玲等[1]指出了现有工科教学模式中普遍缺乏人文素养。古天龙[5]指出新工科具有系统性,需综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文理相融、理工并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中科院包信和院士认为“新工科需要科学与工程和人文的交叉融合”。张小竹[4]指出“新工科”建设首先应该立足于新经济、新产业等背景,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其次学生需要在科学、人文和工程的专业交叉和融合中学习,努力成为一个横跨人文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综合技能型人才。

(二)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角度推动“新工科”建设

付晓[7]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为指导,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角度论述了“新工科”建设的方法。首先指出现阶段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与国外人才交流渠道、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因此目前的人才培养方式无法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然后在分析“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素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化思维、跨界整合能力、多元化知识架构、跨文化及创新实践能力等国际化人才标准。最后,给出了“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点,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多学科融合的师资队伍、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推进教材和教学方式更新、搭建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强化技能性创新教育和实践训练。

(三)从国际人才认定标准的角度推动“新工科”建设

陈涛等[8]认为《华盛顿协议》与新工科建设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实质等效性,应该通过将二者有效的对接,以国际“新标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以国际“新技术”设计质量评价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路径,来实现新工科。

三、英语教学改革

基于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思路,在“新工科”背景下,着力于“融合”,工科院校的英语教师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思想认知的束缚,将自身的教学实践在授课内容、授课时间、教学目标、授课对象和教学形式等方向进行扩展,推动英语教学与“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

(一)扩展授课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英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将思想教育融入课堂教學之中。

此外,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2]。国外著名高校,如麻省理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南洋理工大学,均有完善的通识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数量庞大、门类齐全的人文社科课程[6]。在国内,《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所指出要建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构建了文、理、工科相互渗透的通识教育课程,并规定理工类学生必须修习文科类通识课程[5]。赵宏[6]调研分析了国外著名理工大学的通识课程,对我国理工高校建设全英语通识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对理工高校全英语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构想。

而且,大学英语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为目标,开设科技英语、心理学英语、法律语言学、商务英语、托福/雅思辅导课程等应用背景较强的英语选修课程。

英语教师参与“新工科”背景下的思政课程、人文通识课程和全英文通识课程的建设与讲授,扩展了英语教师的传统授课范围,既解决了通识课程大量增加与人文学科师资有限的矛盾,又为英语教师提供了突破传统教学范围,融入其他专业的途径。

(二)扩展授课时间

目前,本科课时资源紧张已经成为众多专业共同的问题,大学英语面临着课时压缩。然而,内容丰富的通识课程、专业英语课程和各种应用背景较强的英语选修课程,又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且,大类招生形成了“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块选修”的人才培养模式[5]。这些变革,都要求大学英语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打破只在本科第一第二学年开设英语课程的惯例,将英语教学对本科四年全覆盖。此外,英语教师应该以专业英语为抓手,积极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与专业课教师形成团队教学的优势。

(三)扩展教学目标

在现行教学模式下,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学习中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大多局限于四六级考试的范式,并不能真正实现为我所用。涉及到深度思想表达、分析问题、专业话题探讨时还是困难重重。

然而“新工科”背景下,除了英语本身的工具属性,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还应该包括使学生通过英语培养,获取各人文学科知识的能力,教学的重点在于加深学生对人类文化、历史和社会的理解,引领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兼及英语技能的培养[6]。

(四)扩展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从在校学生扩展到在校教师。“新工科”背景下,以国际标准培养人才,侧面要求教师具有国际化的水准、具备良好的外语写作和沟通能力,以胜任出国进修、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授课等等。天津大学,从2017开始,面向全校教师开展“英语能力提升工作坊”活动。该活动每年开展一次共计48个学时,由外国语学院教师授课,重点提升专业教师的英语听说能力。

(五)扩展教学形式

“新工科”背景下,英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翻转课堂、微课堂[3]等新兴的教学手段来丰富传统教学模式。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缓解课时难以安排的矛盾。

四、结束语

“扩展”意味着交叉和矛盾。因此,建设“新工科”,需要高校各方面的积极协调和配合,利用“融合”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工程教学效果。结合各高校已有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突出办学特色。这其中,英语教师大有可为。她们是英语教学的骨干,是通识教育的生力军,是专业英语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师资优化的推动力。理工高校的英语教师,必须积极融入“新工科”建设,丰富知识体系融合,促进自身的转型发展;在国家战略需求指导下,为“新工科”提供优质的人文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崔庆玲,刘善球.中国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世界教育信息,2018(4):19-26.

[2]王义遒.新工科建设的文化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16-23.

[3]刘培.微课在工科类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32):60-61.

[4]张小竹.“新工科”背景下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6): 64-66.

[5]古天龙,魏银霞.以新工科理念推动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8(2):32-35.

[6]赵宏.“新工科”背景下理工高校全英语人文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2018(4):64-66.

[7]付晓.“新工科”背景下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6):97-103.

[8]陈涛,邵云飞.《华盛顿协议》:内涵阐释与中国实践——兼谈与“新工科”建设的实质等效性[J].重庆高教研究,2018,6(1):56-64.

猜你喜欢

新工科融合英语教学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刚柔并济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破次元
融椅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