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翻译教学中古诗词意象美再现研究
2019-09-10刘鸿庆杨艳蓉
刘鸿庆 杨艳蓉
摘 要:随着全球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变得越来越快速,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障碍,为了要实现良好的文化交流,则必须要进行翻译。尤其是对于我国的一些比较优秀的文化作品,比如古诗词,很讲究意境美和音律美,文章对我国古诗词翻译过程中的意象美以及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古诗词翻译水平。
关键词:古诗词;翻译;意象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1-0050-03
Abstract: As global cultural exchanges become more frequent,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rapid. One of the bigges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exchange is language barriers. In order to achieve effective cultural exchange, it must be translated. Especially for some China's relatively famous cultural works, such as ancient poetry which pays attention to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e melody beaut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imagery beauty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translation,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translation level of ancient poetry.
Keywords: ancient poetry; translation; imagery beauty; strategies
引言
隨着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重视,翻译教学逐步成为高校的必修课程。翻译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各种技能和学科,教学难度较大。当前高校的翻译教学,包括文学翻译,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比如教学模式不够先进,教学内容比较落后,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随着对翻译中文化转向研究的深入,高校和教师对翻译教学的认知更加全面、科学,并开始对翻译教学进行不断改革和完善,旨在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翻译理念;其次,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第三,要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第四,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最后,构建完善的翻译评价体系。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不仅能够促进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所以提高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语言是人类社会实现交流和发展的工具,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高校教师应深化对大学英语新发展形势的认识,深化翻译教学改革,把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英语翻译的教学目标。同时,加深对英语翻译教学的认识,把提高英语翻译能力和双语交际能力作为提升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有效性的方向,狠抓落实,不断开拓,促进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翻译教学中,文学翻译是重点也是难点。文学翻译是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过程,尤其是随着中西方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为了实现良好的交际,则必须要进行相应的翻译,西方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翻译传入我国,让我国的群众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多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也十分悠久,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小说、诗歌等,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尤其是古诗词,其意境美体现在各种意象之间,想要将我国的古诗词翻译成为英文,则必须要对文化进行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传递的不仅是字面意思上的变化,更多的是文化内涵的传递,文化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同时又会在文字中体现出来,文化对翻译过程也有影响。汉语和英语对应的是不同的文化领域,在翻译的过程中,有很多种翻译方式,有的翻译是直译,有的翻译是意译,不同的翻译方式带给人的阅读感受也是不同的。比如对于古诗词而言,在翻译的时候,必须要将文化和意境作为翻译的重点,因为我国的古诗词最美的地方往往就是意境,意境之美可以体会在文字之间,为了要实现准确的翻译,应该要把握跨文化原则,在确保文化对等的前提下进行翻译,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翻译结果,能够更加准确地将古诗词的文化、主旨展示出来,使得目标群体能够对原文加深理解。由此可见,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使得我国的古诗词的意象美得以再现,则应该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要结合跨文化意识、结合语言学的基本规律。
一、意象在古诗词中的作用
意象对于一首诗歌而言十分严重,一首诗歌中往往有很多意象,大多数都是景物,意象是承载意境的载体,诗歌的主旨与文化内涵也是通过意象来体现的。单独看意象,多数都是些简单的事物,但是融入到不同的环境中,加上诗性的语言,使得意象的美感得以体现,将意象融入到不同的环境中,也能使得意象更加有意义。意象美可以作为语言美学中的一个研究内容,尤其是对于古诗词而言,意象的美往往是通过各种意象组合而成的,意象的美有很多种类型,比如一些意象组合在一起给人带来一种朦胧的感觉,有的意象组合在一起给人带来一种悲伤的感觉,有的意象组合在一起给人带来一种亢奋的感觉,最重要的是,大多数意象都能给人带来一种动态的美感,比如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使用“月光”、“溪水”这些意象的诗句,结合人们的思维图式,可以给人带来一种良好的动态美感,以及一种时空上的转换,通过对意象以及意境内涵的展示,使得意象美逐渐凸显出来。另外,意象也是表达诗人的情感以及情绪的一种重要载体,诗人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都寄托在意象中,并且通过意象所营造的意境让这种情绪和情感得到升华,从而更好地传递诗词的主旨。我国古诗词文化的文学魅力不仅在于音律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于意境上,自古以来的诗人和词人都很注重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运用,对意境进行表达,从而引导读者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能够在大脑中激发自己的思维图式或者营造一个特殊的场景,将读者更好地带入到场景中。
由此可见,意象在诗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对古诗词的主旨以及文化进行表达,对诗人的情感进行传递。
二、语言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视角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这种理论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有所应用,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也经常作为翻译的理论对翻译过程进行指导。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跨文化视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能够使得译者对翻译文本做出更加准确的翻译。在跨文化视角下,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做到对等,不同的对等模式所对应的翻译方式也是不相同的,比如为了要保证形式上的对等,则可能会导致翻译过程中的内容不一致,为了要保证内容上的对等,则可能形式上会有较大的差异,比如长短句的变换。对于我国的古诗词而言,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为了要对翻译文本的意境美和主旨展示出来,则必须要对翻译的方法进行选择,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应该要做到语境的对等,也就是在文化上要尽量做到对等,当然,在文化对等的前提下,有可能会导致形式上的不对等,这就需要译者对目标语言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够加强对原文的准确翻译。另外,跨文化理论更关注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和认知,并且将语言的功能性看得较重,不同的语言文本之间产生联系,就必须要依靠译者,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译者要将翻译的目的把握清楚,要结合读者的实际情况,对各种内容进行准确翻译,从而使得翻译可以成为一个明示的过程。跨文化翻译更注重对语言的考究,更加注重原文本和译文文本之间的联系,更加注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从而使得译文文本与原文本之间可以实现有效地沟通,防止出现脱节的现象。比如在对我国古诗词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则应该要根据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化背景等因素,对翻译的方式进行选择,对文化差异进行把握,从而使得翻译过程更加准确。
三、古诗词翻译中的意象美的再现
(一)对文化差异进行控制
文化的差异是影响我国的古诗词翻译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汉语而言,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与英语之间有很大的区别,目标读者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只能根据译者所翻译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思维图式对各种翻译内容进行理解,因此很容易导致目标读者的理解偏差。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过程传递的不仅是文本信息,更是文化信息,尤其是文化语境和古诗词文本所反映出来的意境,是翻译过程中的重难点,因此翻译的时候就应该要注重语言文化的差异。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西风”、“夕阳”等都是给人带来一种哀思情感的意象,但是西方读者对这些意象的理解和认知自然不如我国的群众,因此可能很难理解到这种情绪,尤其是“西风”这个词语,在西方国家与我国所代表的含义往往是不同的,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我国认为西风营造的是一种寒冷悲凉的意境,但是西方却认为西风是一种温暖的吹醒大自然的风,所以导致双方的理解偏差。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必须要把握住这个文化差异,对于“西风”的翻译,可以采用意译或者直译加注的方式来进行翻译,使得目标读者能够从传统的思维定式中脱离出来。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要对人们的个性、情绪、信仰等因素进行考虑,从而使得译文不仅要考虑到源古诗词所面对的目标群体,还应该要考虑到源古诗词的文化背景,使得目标群体与古诗词文本之间能够建立一种比较完整地对应关系,使得古诗词翻译过程能够实现有效地对等。
(二)对翻译重点进行把握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的策略是直接影响翻译结果的重要因素,比如意译和直译,所带来的阅读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意译往往注重对意境的翻译,而直译更多的是实现形式上的对等,两种方式在翻译过程中都比较常用,但是具体选用哪种方式还是要根据翻译目标、译者的翻译习惯等各种因素而定。无论是哪一种翻译,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对源文本的内容进行准确的传递,从而让目标群体对源文本有更好的理解。比如颜色的差异代表的也是文化的差异,红色在中国一般都代表的是一种喜庆的感觉,但是在英语中却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褒义词,有时候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性格比较急躁,是个贬义词。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不能进行直译,要考虑到对等的原则以及翻译目标,学会对目标古诗词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从而转变思维方式,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才能使得不同古诗词之间的翻译内容更加准确。尤其是在古诗词中,要对意象美进行重现,则必须要对翻译方式进行合理选择,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首诗词中最大的美感就是一种动态美,将各种意象运用得很到位,使得整个情景都变得活灵活现,让人在阅读的时候眼前就浮现出一种浣女在欢笑、月光照在松林的感觉,还有小溪在潺潺流动,给人带来一种田园生活的美感。在这首诗词的翻译过程中,难点也是这种动态美的再现,西方读者或许对这样的场景并没有什么概念,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要抓住一些关键词汇,原诗中的“照”、“流”、“喧”、“动”这四个动词,是关键词汇,这四个词汇也带来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有译者将这几个词语翻译成为“glistening”,“bubbling”,“giggles”,“rustle”,并且结合其他的词语,让人对人物的动作和情绪也能有一些理解,从而使得原文中的意象美和意境美都能得以体现。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各种重点词汇和难点词汇,必须要进行掌握,从而使得翻译的质量更高,结合一些其他词语的衬托,能够将诗词的各种美感展示出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于语言以及相应的文化差异较大,比如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形式、文化背景都是不相同的,因此汉语和英语所表达的内容也是有差异的。为了要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交流,则必须要通过翻译,尤其是在对古诗词进行翻译的时候,其中有很多意象,意象所对应的是意境,要对意境和情感进行翻译,则必须要对语言文化的差异进行把握,并且要对古诗词中的一些重难点进行翻译,从而使得翻譯的过程更加准确,能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美和意境美进行再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英语是关键学科,而英语翻译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和应用能力具有积极帮助。高校一定要加深对英语翻译的认识程度,通过科学途径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现代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葛晓晶.论如何提高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性[J].英语教师,2015.
[2]姜妮.提高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
[3]李亚峰.诗歌对外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翻译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6(02).
[4]李亚峰,高涵.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6).
[5]张霞.提高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析[J].海外英语,2010.
[6]张永花.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方向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J].海外英语,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