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中《生活与哲学》中“真理”问题

2019-09-10韩占昌

高考·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高中政治

韩占昌

摘 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与哲学》中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问题的检验标准、特点、价值的论述似乎有些模糊,需要细致理解,本文从这三个角度对此三问题作以探究,以备思考。

关键词: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高中政治

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与哲学》中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问题的时候,对真理概念和条件强调的比较充分,但对真理的特点和误区似乎有一些迷糊和缺乏,不是足够清晰地说明“真理”问题的实质。当然在哲学而言,“真理”本身就属于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对于真理的认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然而,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深化和时代科技的进步,是人类的认识触角达到当下人们的最大范围并将继续扩大认识的范围和深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也是处于不断的补充、丰富、发展、深化的过程之中。

教材对“真理”的说明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作出说明的。即从真理的概念、条件、和过程性三个方面作出说明的。这里实际上强调了真理的认识性,也就是说,把真理作为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环节来处理真理问题的,而不是深入和细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的意图。也就说说,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观和实践观统一在一起来处理。这样处理的目的在于学生的本身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阶段,但也造成了一些具有迷惑不清的哲学理解问题。这样,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本身还需要做一个梳理和总结,让学生清楚真理是实践的结果也是实践的目的。因此,本文就针对教材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从真理的检验标准、特点、价值三个角度对作以探究,谈一些笔者个人的补充理解,以备思考。

一、正确理解“时间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在这里首先要明确这样两个问题:第一,要给学生明确一个概念称呼的准确性即“真理”与“真理性”。人们习惯于用“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来简化称呼,这实际上是不符合教材的完全意义的称呼。因为“真理”和“真理性”这是两个概念,其所表达的含义是不相同的。所谓“真理”,即“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1](124),强调的是哲学意义上的一种对应,真理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概念而不仅仅强调“真理”的认识性。所谓“真理性”,即“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性认识”[1](126),前提是正确“认识”和认识的“规律”,强调实践过程中认识的结果的一致性和期望性。所以,不能因为概念的标称不明确就随意混同概念的使用,这就使得失去了哲学本身的价值,更久谈不上“真理”的真理性了。

第二,教材这句话的表述企图表达的含义应该做这样的理解:1,“真理性”的认识绝不是任何主观意义上的认识,也就是任何主观认识都离不开实践。2,强调“检验”。首先是检验标准绝不是任何主观认识;其次,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对“真理”的正确性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回答。3,实践是“真理性”的出发点也是目的地,也就是说真理的“真理性”标准必须也是唯一的那就是“实践”。

二、真理的最突出特点的实际性

文德尔班在《哲学史教程》里这样描述“哲学”:“从科学的洞见中提供宇宙观和人生观的理论基础”[2](10),我们可以把这个结论完全可以用来解释“真理”的价值。列宁说过:“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1](134)”列宁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的合理说明和补充,这正好说明了真理的特点就是真实性,而不是抽象的,抽象的真理就是谬误,而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很长的距离,恰好这二者之间只有半步之遥。

因此,要具体真理的实际性,我们可以做如下理解:

第一,真理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即真理具有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而不是静止的认识,那就是形而上的真理了。

第二,人们对事物和规律的认识过程具有差异性,但是真理绝不是众多认识的总和,也不是将现象当作真理来说明,因此,真理具有绝对性。

第三,真理具有全面性。真理绝不是对一次认识或一个事物的认识的总结,它是对事物的众多方面和众多事物的认识的综合,才得出具有规律性的总结,且随着时间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深入而正确性在接近。

第三,真理具有过程性。真理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人类认识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总结不断勘误的过程,所谓真理与谬误的距离实际就是真理是认识过程中的不断更正和更新,因此,真理絕不是一种等待,也不是天上掉馅饼的结果。

第四,真理具有具体性。认识的具体性也就是真理条件性,一切认识都在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等要素而言的,离开这些具体性而言真理也就是在否定真理。

第五,真理的检验具有唯一性即实践性。真理的检验决不能是其他什么标准,因为只要离开实践也就谈不上真理性认识,因此,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唯一的。

三、从价值论角度看,“真理”的价值是“真”而“有用”

我们经常说,哲学认识的过程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追求真理也就是人类认识世界、追求世界之“真”的问题。因此,这里就涉及真理的一个价值问题,即“真”与“有用”的问题。

第一,真理是追求“真”,“真”的即是“有用”的。因为从价值论的角度而言,“有用”指满足客观事物对人的主观需要的符合,强调主体对客体的需要性,客体对主体的满足性。真理是规律性认知,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活动,即“真”是“有用”。

第二,“有用”不能等于“真”即“有用”不一定是“真理”。因为“有用的认识”具有短暂性、主观性,需要反复的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才能达到“真”,因此,“有用”不等于“真”。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129).

[2]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猜你喜欢

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高中政治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换个角度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
潜伏在应试教育背后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