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9-09-10马英将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道德与法治农村

马英将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需要教师能够正确的认识到小学道德和法治的重要作用,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从农村小学的的实际情况着手,对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性,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农村 教学实效性

一、充分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小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对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认真思考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如何引导小学生学会做人、明辨是非?如何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如何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要建立“以社会为教材”的思想,突破学科边界、课堂边界、学校边界,进一步丰富内容以匹配和应对学生日益丰富的精神世界,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课提出的“八个坚持”为指导,加强师生、生生的心灵对话,加强榜样人物的引导,加强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实践与反思,提高教学实效性,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程教学中得到落实。

二、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统编教材出版以后,各级教育部门多次组织相关教师参加了教材使用培训,对“教材统编的目的和意义”、“教材设计与编写意图”、“试验区教师教材实施的经验与技巧”等进行专题培训。但是,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整体建设现状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像云南马关县小坝子镇小学这种软硬件比较薄弱的农村小学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还存在以下差距:一是定位不高,因为认识原因而未把《道德与法治》课程摆在突出位置,认为是副科,与语文、数学等主科相比,重视程度不够,不管专业不专业,谁都可以上《道德与法治》课。二是教学形式不活,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多限于传统形式,灌输式地传输知识,没有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三是评价方式单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常常以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来认定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过程性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四是保障不力。本文作者所任教的马关县小坝子小学全校共有11个教学班,有学生505人,女生247人,男生258人,少数民族学生471人,住校生383人,留守儿童233;学校专任教师19人,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教师 12人,中专学历1人,担任《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教师没有一个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并且年龄偏大。

三、提高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认真备课,做好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广泛,既贯通历史,又面向未来;既联系社会现实,又放眼世界;既要求阐释理论,又要求触动灵魂,这对教师备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联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儿童的实际,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把社会中的新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整合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教育基底,让教学更加精彩。在准备上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场地布置、教学工具使用、新课导入、情境创设、教学方法运用、学生活动、案例故事等方面做好充分的设计,使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知识传授,而在于价值引领。由此,我们要善于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育人养料,抓住重点,突出主题,解疑释惑,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要善于围绕主题,通过旁征博引、对比分析,用丰富的事实和真理的力量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而不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

(二)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道德与法治》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真实生活与教材理论知識相结合,将教学的课堂拓展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切身参与中去感受,去体验,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的明白这些知识的真正意义。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课前周末回家的时候为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捶捶腿、捏捏肩膀、洗洗脚,并用手机拍成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通过这样的一个教学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平时长辈的不容易,从而学会感恩,学会做一个独立、孝顺的孩子。这样,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从情感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再到行为实践,最终达到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知、情、行统一。

(三)融合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马关县小坝子镇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疆地区,壮族、苗族、彝族、瑶族等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关于抗击外敌入侵、保卫家乡等边疆地域文化也很多,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也是学生从小以来比较熟悉的文化,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地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从而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多彩的民族风情”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结合学校青少年宫开展的“芦笙舞”、“吹木叶”、“吹响篾”等苗族文化传承课,分小组组织学生谈学习民族文化的感受,同时观看本地区民族风情表演视频,通过对这些本地特色民族文化的学习,学生们对于家乡的传统文化更加的了解,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使学生自觉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

(四)注重引导学生在反思中进步

榜样学习是人类学习,特别是意义获得与领悟的重要方式。榜样的言行,能够将人的理想存在状态具体化,对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儿童特别适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绘本故事”就是榜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榜样学习中,会出现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它也包括着一种反思与批判的引导。最典型的是教材中的辨析栏目,通常都会包含正反两方面的做法,我们可以回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结合本班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展示给他们一些容易混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批判反思,逐步养成自觉的道德分辨意识。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学习有方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本班有好的学习方法和没有学习方法的同学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学习方法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从而学会学习。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正确、全面解读教材,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深埋下良好品质和法治素养的种子,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侧记.人民日报. 2019年03月19日 04 版

2、《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

3、梁宇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8年第29期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道德与法治农村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