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俗文化舞蹈教学的透视研究
2019-09-10杨蕾
杨蕾
摘 要:当代中国的祭祀活动,虽然也经历了从民间祭祀到政府主导的变迁,但其中蕴含的礼乐核心“礼”之观念自古代社会一直延续至今,而‘礼’正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标志,是国气之所在。透过传统祭祀舞蹈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体会到不同时代礼乐精神的内在,也是一种担当教育,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素质。
关键词:闽南文化;祭祀舞蹈;八佾舞;实践教学
一、祭祀文化于闽南的发展
闽南文化的研究可以从自越族入闽开始,当时闽越相交,语言开始融替;到了汉代,闽越文化渐趋形成;再至魏晋唐宋时期,汉人开始大规模南迁,这时候中原文化逐渐在闽南地区流播而且生根;并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性的闽南文化。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崛起,中外文化交流,互为辉映。承续历史,继往开来,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兼容并蓄,酝酿古今,共同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闽南地域人文景观。在这块新的土壤上,自北方而来的人们一方面为以往不安的动荡祈祷,一方面为后生世界的期待,在精神慰籍上延續着依靠神秘力量的庇护,由此,祭祀文化自北而来丰富了闽南地区的宗教文化,形成独具一格的传统活动新形式。
以自然为前提,与天地相和谐,是闽南文化的基本品质。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在闽南,更是如此。闽南先祖自远方而来,对故土的乡情、对祖先崇拜的传统就一直从古延续至今,而祭祀是最能够表达对主先的敬仰、对自然的尊崇,也成了闽人们对祖先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在闽南人看来,祭祖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在闽南,祭祀这项民俗活动形式多样,有祠祭、墓祭以及家祭等多种形式。其中,最为隆重的当属祠祭了。当然闽南的祭祀活动,更少不了来自中原的祭祀大典。笔者作为艺术学科教员,从中参透认为,在祭祀当中其动作风格虽然大同小异,皆是寻求动作的整齐划一与庄严肃穆,威风凛凛,其动作虽简单划一,但性质与含义却非同小可。秉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时代号令,笔者将祭祀舞蹈文化带入校园进行教学实践。
二、祭祀舞蹈实践教学的渗透
闽南文化的魅力在古也在今,笔者所在的教所,正是这些古老艺术的技术保存和传承基地。笔者有幸目睹这些艺术生产的始终,并借其经验,把非正统闽南血统的祭祀舞蹈引入教研当中,继而丰富教学课堂同时,促进边缘传统文化的延续和渗透。
以祭祀孔子的“八佾舞”为例,在接触这个舞蹈之前,我不仅向学校梨园戏的老师学习了许多有关于梨园的身体韵律,还了解了许多在这个祭祀舞蹈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如舞生,手持龠翟,象征文德,不可拿反,一前一后,一横一立都不能有反着来。当东节下令“起舞”时,佾舞生配合诗乐的节奏起舞,当西节下令“舞止”时,则恢复肃立姿态。一个舞蹈造型,代表一个字。歌生唱一个字,乐生奏一个韵,舞生跳一个动作。在地域性课程开发上,有效的利用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让教学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又能营造出高雅、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结合传统文化进校园部分结果研究的反思,笔者得出结论,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理解传统祭祀舞蹈文化进校园;让学生们循序渐进地接受祭祀舞蹈文化知识,感悟传统舞蹈的独特魅力。由于传统祭祀舞蹈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课程设置易散乱,不能与现代教育形成统一的体系,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在扑面而来的升学压力下,大多数学校领导及教师依然以应试教育为导向,间接阻碍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进程。笔者认为,中国所有传统文化都是大一统的,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次,在传统祭祀舞蹈中至少并含着乐与舞两种形式的融合,我们不可以撇开乐只谈舞,也不可以撇弃舞只谈乐。笔者认为,只有恢复文化多样的的共同体,才是真正的保护,另外,在开展祭祀舞蹈课程学习的同时,也应该有祭祀乐音的介入,令其相辅相成,增大趣味性。
三、祭祀舞蹈思想性教学的渗透
教学实践的重重困境中,笔者产生了祭祀舞蹈这一精神样式是如何在后世艺术中得以衍生的这个疑惑。通过对上古时期社会形态及先民精神状况的分析,及乐舞文化作为祭祀仪礼的一个环节对华夏民族特有的心理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和具有的意义,从而发现,乐舞精神作为源起于上古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及以农耕文明为背景的精神样式,具有纯粹性、忘我性、无功利性、虔敬性等特点,是一种不自觉以审美为的目的,重在体现自我精神样式。这种精神样式,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的,更是当下社会所必须的精神养分。在传统祭祀舞蹈的教学实践中,透过这些看似呆板单调的音乐和舞蹈,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体会到不同时代礼乐精神的内在。当代中国的祭孔活动,虽然也经历了从民间祭祀到政府主导的变迁,但其中蕴含的礼乐核心“礼”之观念自古代社会一直延续至今。华夏是大国,大国自然有大气,而‘礼’正是国气之所在。礼仪是文明民族的标志,任何一个民族,但凡其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属于自己民族的礼仪。中华文明,震烁古今。中华礼仪,彰显了我们民族的友善、和谐与典雅,更是久享盛誉。上古祭祀乐舞校园行毋庸赘言其内核、本质大都就是一种理念的教习,德性的教育。祭祀舞蹈的教育其支撑点则是礼仪教育、也是一种担当教育,在这些问题上着力,庶几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小霞.浅谈闽南宗教文化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12):42-45.
[2]李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J].教育现代化,2018,5(51):2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