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材中的几种“味”

2019-09-10李娟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诗词歌赋民间故事味道

李娟

摘 要:不可否认,面对任何一个文本,我们都可以用上这一种套路,但是这样的教学很容易让课堂重奏着一种单调的旋律,让语文课文的文体特点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中淡化得无影无踪,也让教师可以运用教材这个例子来培养孩子语文能力的功能被舍弃了。

关键词:民间故事;写景散文;诗词歌赋;味道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多种体裁的文体,散文、诗歌(童谣、古诗、儿童诗等)、小说、剧本、寓言、神话、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童话、说明文、小品文等等,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它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规定性。但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几乎都是如出一辙的流程——整体感知、字词教学、语言感悟、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一成不变的模式——课堂中一般都有朗朗的读书声,教学中一般要有读写结合点,学习中一般会有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的环节等等。不可否认,面对任何一个文本,我们都可以用上这一种套路,但是这样的教学很容易让课堂重奏着一种单调的旋律,让语文课文的文体特点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中淡化得无影无踪,也让教师可以运用教材这个例子来培养孩子语文能力的功能被舍弃了。

一、民间故事教出“讲”的味道

在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单元是学习民间故事。教材为孩子们呈现了《幸福鸟》《牵牛星和织女星》这两篇生动的民间故事,教师怎样引导孩子关注民间故事的特点,教出民间故事里不一样的语文味儿呢?我一直在苦苦思索并努力探究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幸福鸟》是一篇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它的落脚点是故事,它的特质之一就是口耳相传,语言口语化。既然是故事,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生将故事“讲”出来,而不是“读”出来,只有绘声绘色地讲好这个故事了,那样故事中的“文本语言”就自然而然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了。

基于此,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民间故事特点与讲好民间故事”两个方面,通过在指导学生将故事讲清楚,讲生动,讲个性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与探究民间故事的特点,锻炼学生创造与表演的能力。教完《幸福鸟》后,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民间故事的神奇与隐秘,也激发起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好奇与向往,为培养孩子课外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做好了铺垫,也为提高孩子课外阅读民间故事的有效性做好了指引。

二、写景散文教出“游”的味道

写景类的散文在小学教材中比较常见,这样的文章往往语言生动,层次鲜明,作者一般会按照移步换景等游览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描绘自己所见到的优美景色,此外在字里行间还会流露出了对景物或古老建筑文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一篇好的写景类文章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且能激发孩子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有一篇《小巷人家》,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类文章。教学时,孩子们若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找出作者的浏览顺序,这样对于帮助他们理解文本写作思路!学习写作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孩子们了解“移步换景”这个词的意思,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移了几次步,换了几处景,每处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景物特点的……弄明白写作的顺序,文章的内容也自然就明了了。与此同时,对于写景类文章的教学,我们还可以根据其按照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特点的写法,在让孩子们充分了解与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习当一回导游,把作者在文本中描写的这些优美景物变成解说词,然后像导游一样介绍给同学或家人听,这样不仅培养与提升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让景物在孩子们的介绍中真正“游”起来了。

三、诗词歌赋教出“韵”的味道

诗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读起来既朗朗上口又意味深远,这就是诗歌这一体裁中所蕴含的独特韵味——“音韵”之美与“意韵”之深。

诗歌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讲究平仄与押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大多是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的形式,平仄声音的长短,然后让孩子们自己练读,再同学间互读,接着全班试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诗的音韵节奏。近几年,笔者有幸聆听了窦桂梅老师与著名吟诵专家陈琴老师的古诗教学,领略到了素读与吟诵的魅力。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试着将素读与吟诵引入到这首诗词教学的课堂中来,孩子们读得津津有味,吟诵得有模有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诗词中“音”的韵味。

而《江雪》一诗中,诗人用寥寥数语描述出了一个孤独寂寞垂钓者的故事。在這个故事里,垂钓者是谁不知道,为什么垂钓不知道,垂钓的结果也不知道。教学时,我引导孩子们想象着诗人笔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画面,感悟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无奈,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诗中人物的“千万孤独”。当诗词中的画面在脑海生成,诗词中的情感在心中回荡,孩子们体会到的就是诗词中“意”的韵味。

生活因为有了酸甜苦辣,所以才会显得多滋多味,小学语文教材中因为有了各种体裁的课文,课堂才会变得多姿多彩。老师教学要有文体意识,只有注重文本的文体了,教师在选择教法的时候,才会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课文呈现出的价值与语言文字的魅力,才能给学生传授正确的语文知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学生从一开始就有准确的文体意识,对其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也无疑会事半功倍,乃至对其将来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学习都有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马晓媛.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J]. 中华少年.科学家,2016(34):77-78.

[2]黄秋姬.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J]. 课程教育研究,2016(11):56-56.

猜你喜欢

诗词歌赋民间故事味道
中秋的味道
友谊使者讲述的民间故事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快乐的味道
打开一扇经典汉语之门——古诗词教学
BADROMANCE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浅析汉语言文学在诗词赏析中的韵味
夏天的味道
初中语文诗词歌赋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