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探究
2019-09-10梁娜
梁娜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这个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朗读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目标能否圆满实现。如何提高朗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加强朗读指导,努力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鼓励学生“敢读”
“ 我们的教材不是教本,而是读本。”我们要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知和领悟。通过朗读、熟读、诵读,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比较胆怯、害羞,不肯开口朗读或是朗读时“变声”的情况。这是因为学生缺乏自信,紧张造成的。他们担心读不好会被同学嘲笑,或是担心读不好会被老师批评,心里一紧张,声音就变了,甚至不敢开口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耐心引导,消除学生紧张心理,再鼓励学生大胆地读出声来,还可以让同学陪他一起读,增强其自信心。
二、引导学生“会读”
朗读,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不能相互分离、分别要求,应一以贯之,密不可分。朗读要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流利、有感情”,朗读教学切忌唱读。没有节奏、语气变化,发音不讲究的唱读,使人听了厌倦。所以,每次听到学生唱读时,我多会立即打断,提醒他们说:“老师想听你们美美的读书声。”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我又会微笑着对他们点点头,显出很陶醉的样子,学生们读得更欢了。所以,对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培养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尤其重要。
(一)停顿与节奏。教师要使学生明白,朗读,不能看到标点符号才停。只要有两个词组相结合,就有停连问题,句子越长,内容越丰富,停顿就越多;感情沉重深沉时,停顿较多;感情欢快急切时,连接较紧。停连不正确,会令人产生误解。如:“弟弟/不大爱哭。”如果停顿不当,就成了:“弟弟不大/爱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长句停顿的指导。如:“我和哥哥拿着叔叔帮我们做的风筝,高高兴兴地来到体育场。”这句话在“拿着”后面要有一个稍长的停顿,有的学生会在“叔叔”后面停顿,这样就造成了“拿着叔叔”这样的笑话了。
(二)重音与语气。语言是由句子组词的,句子又是由词语组词的,而词语在文章中所占的分量有重要些的,又有次要些的。其中,那些最能体现语句目的、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词或短语就是重音。教学中要使学生懂得,重音的读法并不是只把读音加重,重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重音是有主次之分的。重音的主要表达方式有:强中加强法、低中见高法、快中显慢法、实中转虚法、连中有停法。这五种方法在朗读中很少单独使用,要把这些方法尽量地用到朗读中,才能使每个重音的突出都鲜明、贴切。如:“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这句话里,“周总理”为主要重音,“深秋”“春天”为次要重音。
语气是朗读中“神”与“形”的结合,没有语气变化的朗读是失败的。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所表达的意思会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如“你是一个好孩子”,这句话可以读陈述的语气,可以读赞叹的语气,还可以读疑问的语气,不同的读法意思不一样。因此,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
三、激发学生“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原动力,是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只要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就能在朗读中减轻疲劳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读得入神入境,才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才能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感染力。那么,教师要如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呢?
(一)树榜样,立信心。实践告诉我:教师的范读比录音效果更好,更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和增强学生自信心。尤其是在低年级的閱读教学中,范读更为重要。每次范读,我都会看到学生那一张张可爱的小脸是那么欣喜,他们的眼神流露着对我的崇敬与佩服,他们的心里不断地鼓励自己:我也能读好,我也要读得这样好。于是,他们就学着我的样子练读起来。那样子,可爱极了!
(二)设情境,造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配动作读等,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自由读、反复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另外,教师要积极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配合教学,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以此引发学生愉悦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我要读”的强烈欲望。
读吧!动口动心动容去读,读出语文的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