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诚的情感 明澈的思想

2019-09-10王立世

都市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散文随笔作家价值

王立世

少年作家天真好奇,作品一般真纯青涩;青年作家满怀激情和理想,作品一般富有浪漫和梦幻色彩;中年作家人生处在挣扎和突围状态,作品开始有了重量和疼痛感;老年作家心境由激越变得平缓,由苍茫变得澄澈。相比较而言,老年写作是一种最自在、最轻松、最放得开、功利性最小的写作。

徐忠诚先生是一位离休的革命老人,经历了战争与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代,是近代、现代、当代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生活给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这对一个写作者而言是难得的优势。他把写作当作晚年重要的精神寄托,在91岁高龄时出版了第五部散文随笔集《灯下絮语》。这部散文随笔集以朴实无华的文笔、朴素真诚的情感记录下一个个历史瞬间。下面我从人文、历史、现实、艺术四个维度解读和探讨一下这部书的价值取向。

人文价值

文学是人学,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感动读者,关键看作家的素养、情操、境界达到什么高度,人性、人格写到什么程度。徐老爱读书,被评为“最美读书人”,并当选读书会顾问。他在《初读〈抗战家书〉有感》中写道:“面对崇高的荣誉和重大的托付,则深感差距甚远,当之有愧,故只能作为进一步奋斗的目标,不断努力学习,奋力攀登,以求逐步缩小差距。”类似的话别人也讲过,我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作秀,但徐老写下后,特别是与经常坐在各种研讨会后排认真地听专家学者发言的一位耄耋老人联系起来时,我就特别感动,认定这是徐老发自内心的声音,是对自我的鞭策和砥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谦虚、一种修养、一种君子风范。

读了徐老的《向王焕杰学习,为王焕杰点赞》,我首先想到了作家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先生时讲过的一段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昔日的英雄被淡忘,甚至还受到一些无知者的嘲讽挖苦,这种精神滑坡是危险的、可怕的。徐老尊敬、爱戴、学习先进人物,是不忘初心、奋发有为的体现。他还剖析了自身存在的精神懈怠,深刻反省到:“我才意识到作为一个老党员、老干部,不論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只能激流勇进,不应退缩不前。”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英雄和先进人物?一个九十多岁的革命老人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我们答案。

徐老也写到人性的压抑,上小学时,男生女生分开两个学堂上课:“男学堂女学堂之间也有一个小门,门关得很紧,偶尔老学究由此门出入时,男女生之间才得互相望上一眼”。这个门是封建之门,阻隔着男生与女生的正常交往,才滋生了对异性的神秘,但为时不久,男女生逐渐打成一片,专为女生设置的东小院改做了老师们的办公室。随着新文化的广泛传播,封建意识开始土崩瓦解,被禁锢的人性也获得了解放。

史学价值

文史不分家,文学与历史结缘,价值就会倍增。一部《史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典范,光耀千秋万代。读徐老的散文,让我们对某些历史知识有了感性认识,这是他作品中最厚重的部分。在《同仇敌忾战顽凶》一文中,徐老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回忆了日寇狂轰滥炸无辜平民的法西斯罪恶行径。他还写到亲眼所见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无人区”,控诉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惨无人道和灭绝人性。本文还绘制了一幅徐老亲身经历的妇孺老弱逃亡图,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磨难。史学家与作家对历史的撰写笔法不同,徐老受《史记》的影响,用文学的笔法写历史,既有史学家的客观严谨,又蕴藏着作家的情感认知。

现实价值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徐老晚年仍在关注时代和社会。他读了著名作家张石山、鲁顺民的《礼失求诸野》后写了一篇随笔,对太原的民俗文化提出八条建议,可以说是条条有的放矢,句句掷地有声,为城市的文明建设建言献策。这类文章文学性不是很强,但现实意义不容忽视。

敢说真话,为良心而写作是一个作家的天职。徐老作为有七十六年党龄的老革命,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更可贵的是他居安能够思危,胸膛中跳着一颗忧国忧民的火热之心,在《我国在世界的威望有了空前提高》一文中提出基层隐形的“四风”问题。这是人民群众强烈的呼声,徐老无愧于人民的代言人,表现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担当。

现实价值一方面是肯定的价值,《金玉奇缘》叙述的故事虽然具有偶然性,但这种互相帮助的社会风尚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值得大力弘扬。另一方面就是批判的价值,《老高和他的护理员》揭露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具有警示意义,告诫人们不要被表象迷惑。

艺术价值

徐老是有情有义之人,他在《自毁前程的老伍》中,写了与老伍的革命友谊,其中既有时代特色,又有人情味,同时对老伍的错误也有客观的认识,他的理智并没有被情感左右,能够正确处理情感与理智的关系,也是徐老散文随笔的艺术价值之一。

纪实文学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文过饰非,夸大好的一面,掩盖差的一面,有失偏颇,不够客观。徐老德高望重,他没有把自己塑造成高大全的人物,比如写他小学低年级时逃过学、留过级,被老师打手心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常常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对付先生。写出天性中淘气可爱的一面。这些真实的生活往事,使人物更加血肉丰满。生活的真实达到了艺术的真实,是徐老散文随笔的艺术价值之二。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年代,坐而论道的语言巨人,一般都是清谈误国的行动矮子,于事无补,于国无用。徐老笔下的人物都是他的亲人、同事、战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善于行动,敢于行动,用行动彰显自己的理想信念,比如在《母亲在抗日战争中的二三事》一文中,写了他的母亲掩护我党的一位干部,成功地躲过了日本鬼子的搜捕。母亲果断的性格、从容应对的干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擅于通过行动刻画人物是徐老散文随笔的艺术价值之三。

对比是人类最擅长的思维,也是作家思维敏锐的体现。《从老伴的苦菜饺子说起》一文就是以对比构架而成,首先是老伴做的饺子与母亲做的饺子的对比,材料不同,味道不同,生活条件和时代环境不同。再就是老伴与母亲的对比,不同的亲情同样的感人,这里隐含着老人对自己少不更事的内疚自责,从中读出朱自清《背影》中那种悔恨的味道。善于通过对比抒情达意,反映时代生活,是徐老散文随笔的艺术价值之四。

细节在散文写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徐老的散文有很多传神的细节描写,不是靠想象虚构的,而是从生活中捕捉到的。比如:上小学时,师生们抵抗日伪政权编印的“新民课本”:“为了安全起见,每个学生的脚下将旧有的铺地砖挖起一块来,掏一个小洞,一发现敌情,马上把边区政府编印的课本藏入小洞,盖上砖头,接着将‘新民课本’拿出来放在桌上。曾有几次遇到日本鬼子和狗汉奸来校检查,都被我们成功地骗了过去,从来没有出过任何漏洞”。这个细节非常生动,反映了孩子们的聪明机智和爱国情怀。成功的细节描写,是徐老散文随笔的艺术价值之五。

性格即命运,徐老善于通过刻画性格来抒写命运,他在《浍河水库劳动改造三月记》中写自己平时好提意见,因科级干部中没有“右派”而被抓了典型。这是时代的荒谬,也是性格的悲剧。我们也能想见徐老在机关工作中,不是见风使舵、左右逢源的那类人,耿直正派,敢于发声,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徐老被打成右派后,已經成为预备党员的妻子受到牵连。尽管内外交困、悲苦不堪,他还是主动报名参加劳动改造,争取早日回到党的怀抱,可以看到徐老宽广的胸襟和对党的无限忠诚。鲜明的个性,是徐老散文随笔的艺术价值之六。

徐老散文随笔在语言、思想情感、道德伦理等其它方面的艺术价值,值得文学评论家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真实是写作的生命,平时我们读到天马行空、生编硬造的东西太多,就会觉得真实的东西十分宝贵。比如徐老写他小时候读小说的目的:“一是图个红火热闹,二是听大人们讲故事时自己也有插嘴的本钱,三是在同学面前有了讲故事的资格,并可以显示自己。”这种读书的目的并不完全正确,但我们欣赏的是徐老内心的光明磊落和对自我的严格解剖。

徐老在解放太原战役中冲锋陷阵历时五个月之久,其间未能为母亲尽孝送葬。舍家保国,忠效难以两全,这种遗憾是人之常情,也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并不影响他的革命者形象,反而更接地气。徐老散文的真实性不是把生活事无巨细地照样搬到纸上,而是经过提炼加工,选取了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才加以表现的。

实事求是地讲,徐老的文章没有专业作家的功力和气势,缺乏语言上的精心打磨、表现手法的灵活多样、结构上的谋篇布局,这反而成就了他独具一格的特色。不做作,不虚饰,质朴感人,自然天成。情感既不慷慨激昂,又不暮气沉沉,从容道来,不缓不疾。他的写作以生活的底蕴取胜,以人格的魅力取胜。他纯正老到的口语、泥土一样朴素的情感和爱憎分明的思想是他写作的生命和灵魂。读徐老的文章与读专业作家的文章感觉不同,感到文字与历史、现实、生活的距离更近,人间烟火味更浓,虽然语言弹性不足、审美空间狭窄、文体建设还有很多欠缺、内省的东西不够多,但情感的真诚和思想的明澈给他的文本增添了很大魅力,这也是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猜你喜欢

散文随笔作家价值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美术作品
我和我的“作家梦”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听花堂诗语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小黑羊的价值
生活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