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草地》(统编本三上)教学设计
2019-09-10汪洁飞
汪洁飞
教学目标:
1.借助图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蒲公英”“一本正经”等词语的意思;正确、规范书写“蒲公英”“哈欠”“合拢”等词语。
2.借助動词研读,体验玩蒲公英的快乐。
3.了解对事物的变化,学习有序观察的方法。并能说出其变化的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的观察细致,并试着运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随着郭风爷爷到乡下认识了美丽而有灵性的翠鸟。这节课,我们一起随着普里什文走进他家乡的这片金色草地。
2. 读题,质疑。(大致梳理:问题一: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问题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板块二:整体感知,走近蒲公英
学习活动一:
a.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b.想一想刚才提出的几个问题。
1.通过刚才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解决问题一: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2.教学第1自然段。
(1)蒲公英见过吗?出示图片,认识“蒲公英”。
(2)书写指导:“蒲公英”。
①仔细观察“蒲”“英”的字形结构:都是草字头,是一种植物。
②教师范写:“蒲”,上下结构,上紧下松。“英”,撇和捺要舒展。
③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④师生点评。
⑤学生再写一个认为难写的字。
(3)教学多音字“盛”。
①出示字典中的注释。
②选择读音,并说说理由。
(4)配乐齐读第1自然段,读出蒲公英的多、美。
板块三:研读文本,走近人物
1. 同学们,在乡下,蒲公英随处可见,普通而平凡。但在作者的眼里却是有趣的。课文围绕蒲公英写了几件事?
2. 快速默读课文第2、3自然
段,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
3. 交流反馈,完成板书。
4. 教学第2自然段。
学习活动二:
a.默读课文,圈出玩蒲公英动作的词语。
b.同桌配上动作表演读。
(1)交流反馈,圈出动作词:跑、装着、喊、吹、打哈欠。
(2)指名同桌表演读,师生点评,特别突出词语:一本正经、使劲、打哈欠。
(3)联读小诗,丰满对蒲公英的认识。
5. 教学第3自然段。
学习活动三:
a.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试着完成课后练习:
早上,草地_____,因为蒲公英_____________;
中午,草地____,因为蒲公英___________;
傍晚,草地____,因为蒲公英______________。
b.借助练习单,说一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有序观察的。
(1)反馈交流。
(2)小结:作者在不同时间,细致观察草地颜色的变化,发现不同时间蒲公英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蒲公英的花合拢时是绿色的,张开时是金色的。同时,我们也读出了
“我”不仅是一整天的观察,而且是连续、细致地观察。
试着练说蒲公英一天的变化顺序。
(3)挖空文字,背诵积累。
(4)生练说蒲公英变化的过程。
板块四:拓展文本,走向生活
1.同学们,普普通通的蒲公英,因为作者长期的细致观察,从儿童的视角,用清新的文字记录下美好的画面。生活中,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事物是变化的。
播放微视频:薄荷被碰一下会发出香味;含羞草被碰一下会“害羞”地低下头;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转动……
你最感兴趣的事物:________
看到_______,想到_______,是因为 __________
2.交流反馈并小结: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作者普里什文的笔下,草地的可爱和有趣在于它的奇妙变化。这一切源于作者的细致及坚持不懈的观察。愿你们做一位生活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滨海学校)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