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绘本教学中提问与回应的策略
2019-09-10全芳芳
全芳芳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由问题构成。问题不仅能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而且能引导幼儿逐步探索与感悟,从而完成一系列教学目标。在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研讨课中,我选用了《东方娃娃》绘本版中的故事《亲爱的小鱼》。在几次研修过程中,我对“如何在绘本教学中有效提问以及如何回应”有了点滴的感悟。
一、抓扣核心问题
教学片段:
1.师幼共同阅读绘本《亲爱的小鱼》。
2.师:在绘本《亲爱的小鱼》中,小猫和小鱼的关系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幼儿自主阅读。
4.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小猫和小鱼很亲密?(根据幼儿的回答重点阅读相关页面)
……
“核心问题”是整个活动的“总领性问题”。它引导幼儿全面解读文本,引发幼儿细密思考、深度探究,使其余问题的设计源于核心,围绕这个核心引发幼儿的思维活动。
在绘本《亲爱的小鱼》中,故事始终围绕着“爱”这个主题展开情节,所有的问题都是为了诠释“小猫和小鱼之间的爱”。 活动一开始,我就引领幼儿直奔主题,引导幼儿根据这个核心问题来阅读文本,并进行了“小猫和小鱼的关系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等提问,活动的意图非常明确。之后,我还预设了“小猫这么爱小鱼,为什么还要放它走呢?”“小猫为什么把唯一的帽子扔进大海,它是怎么想的?”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核心问题“小猫和小鱼是怎样相亲相爱的?”而展开。整个绘本教学活动都是为解决这一核心问题而设置,逐步达到让幼儿理解整个绘本故事思想真谛的目标。
二、预留思维空间
教学片段:
1.师 :请小朋友们边阅读边思考,从哪几个页面可以看出小猫非常爱小鱼?
2.幼:第4页,因为小猫想要亲小鱼。
3.幼:老师,为什么小猫没站着呀?
4.师 :是啊,我们看看小猫的动作,你发现了什么?
5.幼儿思考。
……
9.师:我们来看一下第10、11、12、13,有什么一样的地方,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10.幼:都是在小岛上。
11.幼 :前面是白天,后面是晚上。
12.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13.幼儿阅读思考。
……
在提问时,教师要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观察,从发现问题到为解决问题,进行思维上的摸索前进。
中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经验,他们能在教师的引领下有意识地学习。活动中,敏锐的幼儿已经观察到了小猫的动作是悬空的,并产生“怎么会悬空呢?”的问题。顺着幼儿的思路,我启发幼儿思考,幼儿逐渐感悟到了小猫是这么“努力”地爱着小鱼。在这个从忽视到重视、从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幼儿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同样,在比较第10、11页和第12、13页时,幼儿观察得非常仔细,尤其是不同之处,从色彩到太阳的方位来推断小猫在小岛上等小鱼的时间,十分细致入微。通过这样的细细品读,幼儿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小猫对小鱼深切的爱。
三、生成即时问题
教学片段:
1.师:请小朋友们阅读第5页,想一想小猫在担心什么呢?
2.幼:……
3.师:如果小鱼大得没法再待在鱼缸里,小猫会怎么做?
4.幼:小猫会把小鱼放走(因为已经进行过初读,幼儿已经知道小猫把小鱼放走了)。
5.幼:如果是你,你的好朋友要走了,你心里会怎么想?
……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对提问的应答往往不可预测。即时提问就是直面这种不可预测性,及时地把原来的问题提升为更细致、更富有启发性的新问题。
正是由于教学过程中有突现的“意外”,因而才能更加体现教学活动的原生态。其偶发性、真实性和生成性,让教学变得更具体而生动,新鲜而丰实。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问题“如果是你,你的好朋友要走了,你心里会怎么想?”是即时生成的,目的是引导幼儿从自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引起幼儿思想上的共鸣,为更深刻地体验小猫对小鱼那份难舍难分之情做情感上的铺垫。
四、巧制问题冲突
教学片段:
1.师:小猫这么爱小鱼,为什么还要放它走呢?
2.幼:想让小鱼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
3.幼:魚缸里太挤了,大海里要大。
4.师:可是这样小猫就见不到小鱼了呀!
5.幼:(面露难色)……
6.师:你认为爱小鱼是天天和它待在一起好呢,还是让它自由地在大海里游更好?
……
教师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来设置问题冲突,能够充实、丰富和改变幼儿的知识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我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猫这么爱小鱼,为什么还要放它走呢?”幼儿有的认为“爱它就要陪着它”,有的回答“鱼缸住不下了,只能让它走了”……而我的目标是想让幼儿理解“小猫给予小鱼自由的那一份宽广深切的爱”。理解这种情感对中班幼儿而言相当有难度,因此幼儿的回答离我预设的这个“点”还有那么一点点的距离。于是,我转念一问:“你觉得爱小鱼,是天天和挤在鱼缸里的小鱼待在一起比较好,还是让小鱼自由自在地回到大海中比较好呢?”这便给幼儿设置了一个思维冲突,在对两种冲突问题的抉择中,幼儿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这种选择性问题的呈现降低了回答的难度,让幼儿在选择中明朗了答案。
总而言之,如何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提问,教师该设计怎样的问题,以怎样的方式展开提问等,都可以在预设活动方案时进行推敲、琢磨,以达到问题的有用、有趣、有效。但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幼儿对提问的应答往往不可预测。这就需要教师机智地运用以下策略,灵活地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
⒈追问与调整
面对幼儿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教师势必要进行追问,及时地进行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关于提问的思索。当幼儿的回答达不到预期的“点”时,教师应将问题简化、分解,降低问题的难度,逐步引领幼儿有的放矢地探索问题的答案。当幼儿能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自然而然地将问题进行迁移,转换成另一个需要解决或突破的问题。这样幼儿的思路也比较流畅,过渡也就比较自然,利于目标的达成。当幼儿很轻松地回答了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地提高问题的难度,或者进行同级问题的归纳与总结,以达到提升幼儿知识和经验的效果。
⒉点拨与提醒
在幼儿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地进行点拨,通过暗示性的语言旁敲侧击,引导幼儿独立思考,激活幼儿的思维。比如,在幼儿的回答模棱两可或词不达意时,教师可针对幼儿原话的某一局部内容请其重新表述。幼儿在重复时就可能意识到前一次表达的问题所在,从而开始修正尚未表达清楚的信息或者澄清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设置一个判断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说出这样判断的理由等。
⒊反问与转向
幼儿在回答问题时,通常只阐述自己的观点。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转向式提问,引导幼儿揣测同伴的或者其他不同立场的观点,从而完善或进一步理清思路。比如,“某某小朋友认为是这样的,你怎么看?”引发幼儿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还可通过文本素材转向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现场提问,比如,“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呢?”通过转向提问以探寻幼儿的自我感受,使教学更接近幼儿的生活。教师还可设置反问,比如,“小猫为什么把小鱼放入大海了,难道它不爱小鱼了吗?”以此来澄清幼儿的认知,让幼儿在“是”与“非”的判断中思考,达到加深幼儿理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