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理论的幼儿欺负行为产生的 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9-09-10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移情同伴幼儿教师

王 叶

一、心理理论的内涵及作用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作为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世界以及心理世界与其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知、解释和预测的一种能力,会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渐进发展过程。作为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认知能力,心理理论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心理理论的获得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拥有心理理论的幼儿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避免误会的产生,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有研究表明,拥有较为成熟的心理理论的幼儿,提高了对相互矛盾的心理表征的认识水平,能够理解看法、偏见、信念、欺骗、争执、印象、反语、讽刺、错误观念和解释等概念的含义,进而做出合适的行为表现。[1]例如,幼儿理解“故意”的含义后,对“他人将水泼到自己身上”这一行为进行判断,理解他人“非有意”的行为,进而做出谅解他人的决定。第二,心理理论的获得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阅读和理解水平,为幼儿接受学校教育奠定基础。陈友庆指出,心理理论能力在儿童的理解及叙述的产生上很可能扮演着一个中心角色。[2]幼儿所阅读的图画书和故事书中包含大量的人物角色,这些人物角色蕴含着丰富的与信念、愿望等有关的内容,拥有心理理论的幼儿,能更容易地理解图画书或故事书中人物角色所蕴含的情感和信念,更好地理解图画书或故事书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传达的情感,进而提高幼儿的阅读和理解水平。

二、基于心理理论的幼儿欺负行为原因分析

(一)幼儿的欺负行为

所谓欺负行为,挪威心理学家奥维斯(Olweus)认为,当一个孩子重复遭受来自另一个或多个孩子的负面、消极行为时,这个孩子就是在受欺负。这里的负面、消极行为既包括身体上的欺负(打、踢、抓等)、言语上的欺凌(辱骂、奚落、嘲讽等),也包括第三方实施的侵害(从团体中排斥等)。他还进一步指出欺负行为具有三个典型的特征:第一,欺负行为属于攻击性行为或故意伤害行为;第二,欺负行为具有反复性和长期性;第三,欺负行为中人际关系力量不均等。[3] 由此可见,幼儿的欺负行为作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指一名幼儿或多名幼儿对另一名幼儿实施的包括身体、言语、心理等方面的攻击或侵害。根据幼儿欺负行为的表现方式,可以将幼儿的欺负行为分为直接欺负行为和间接欺负行为。直接欺负行为是指欺负者以直接的方式作用于受欺负者,从而对受欺负者产生伤害的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欺负和直接的言语欺负。直接的身体欺负包括打、踢、抓、咬等行为,直接言语欺负主要有讥讽、挖苦、嘲弄、辱骂等行为。间接欺负行为主要是指欺负者通过第三方所实施的对受欺负者造成伤害的行为,例如造谣、挑拨离间以及社会排斥等。间接欺负具有隐蔽性,通常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它同样会对受欺负者的身体和心理产生极大的伤害。

(二)幼儿欺负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幼儿间的欺负行为,不管对欺负者来说,还是对受欺负者而言,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有研究表明,经常欺负他人的幼儿容易遭到同伴的排斥,社交困难,长期欺负他人也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有研究发现,与正常的儿童相比,经常欺负他人的儿童成年后的犯罪率是其4倍。[4] 经常受欺负的幼儿会情绪抑郁、内向、焦虑且不合群,严重的会导致自杀。既然幼儿的欺负行为具有如此大的危害,那么影响幼儿欺负行为产生的因素有哪些呢?

具体说来,幼儿欺负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幼儿自身的内部因素以及家庭、幼儿园、社会等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幼儿自身的性别、气质类型等。有研究表明,与女孩相比,男孩较多地卷入欺负行为。[5]困难型气质类型的幼儿因经常发脾气、爱哭闹、容易受激惹而产生欺负行为。[6]家庭这一外部因素主要通过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对欺负行为的态度等,间接地影响幼儿欺负行为的产生。有研究发现,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较多地卷入欺负行为。[7]幼儿园这一外部因素主要通过幼儿教师间接地对幼儿欺负行为产生影响。有研究发现,过于依赖幼儿教师的幼儿被同伴认为是自卑、退缩、缺乏自信的而受到其他幼儿的欺负。[8]社会作为幼儿欺负行为产生的外部因素之一,主要是指多媒体对幼儿欺负行为产生的消极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的普及,幼儿越来越容易接触电视、手机、电脑等。这里面有一些充满攻击色彩的动画片以及各种游戏,幼儿在观看以及玩的过程中模仿、学习,最终习得攻击性行为,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欺负行为。

基于心理理论的视角,幼儿欺负行为的产生,除了上述两大重要因素外,还存在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认知因素,即幼儿对自己和他人心理世界的认知。幼儿欺负行为的产生,是因为幼儿心理理论不够成熟,对欺负行为的认知加工存在偏差,以及对他人意图的错误认知,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低下。有研究表明,在激惹的情境下,欺负者和受欺负者比未卷入欺负者的有效策略少,社会能力低。欺负者不能对社会信息进行精确加工,并且不能对他人的意图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能体察他人的情绪,不能理解其他儿童对自己行为的真实看法等。[9]

三、应对幼儿欺负行为的策略

如何应对幼儿的欺负行为,从心理理论的视角出发,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弗拉维尔(Flavell)等人明确指出,成熟的心理理论应该全面考察儿童对自己或他人心理各个方面的认识,具体包括对知觉、注意、愿望、情绪、意图、信念以及相关的心理表征、假装和思维等的认识。[10]因此,提高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由上述分析可知,幼儿欺负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幼儿社会认知能力低,不能很好地理解自己以及其他幼儿对自己行为的看法和认识。因此,应对幼儿的欺负行为,提高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首先要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有研究表明,經常欺负他人的儿童对欺负行为持有积极的信念和有偏差的价值观。[11]实施欺负行为的幼儿存在这样一种错误的认知,他们认为欺负其他幼儿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并且觉得欺负行为很有趣,从中能获得快乐的体验感。作为幼儿教师和家长,要格外注意幼儿的这种错误认知,并及时纠正幼儿的这种错误信念。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意识:欺负是一种非正常的、不良行为,会给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带来身体上和心灵上的巨大伤害,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应该欺负他人,更不应该受到欺负。例如,幼儿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述关于欺负和受欺负的故事,或者让幼儿阅读有关欺负和受欺负的图画书,让幼儿理解故事或图画书中欺负者和受欺负者的认知和信念,逐渐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二)对幼儿进行移情行为的训练

移情作为个体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能力,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幼儿缺乏移情能力是幼儿欺负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12]此外,有研究发现,与没有进行移情和后果认知训练的儿童相比,进行移情与后果认知训练的儿童的欺负行为明显减少。[13]这说明,移情和后果认知训练可以有效地减少儿童的欺负行为。由此可以看出,提高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应对幼儿的欺负行为,对幼儿进行移情行为的训练十分必要。例如,幼儿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游戏,模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欺负与受欺负的情节,让幼儿分别扮演欺负者和受欺负者的角色,一起分享不同的角色带给幼儿的不同情感体验,比如实施欺负行为的幼儿在遭到同伴排斥时孤独、难过的心情,受欺负幼儿在受到欺凌时无助、绝望、害怕、恐惧等感受。幼儿在这种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的游戏中,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体察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进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理论水平,减少欺负行为。

(三)对幼儿进行同伴交往的训练

同伴关系作为幼儿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在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同伴间的交往可以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14]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需要理解同伴的心理状态,包括意图、信念、需要、感觉等,即对同伴想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将要怎么做等的认识。幼儿正是在这样的同伴交往过程中提升着自己的心理理论水平。一方面,对于主动发起欺负行为的幼儿来说,要教给他们恰当的同伴交往策略,即在同伴交往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采用和平的方式而非攻击、欺负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在游戏中给幼儿树立非攻击、非欺负行为的好榜样,来解决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让幼儿在游戏中模仿幼儿教师的行为,进而习得这种行为,学会采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对于受欺负的幼儿而言,要增强他们与同伴交往的自信,并提高他们应对欺负的能力。受欺负的幼儿一般比较内向、不自信、不合群,因此,增强他们与同伴交往的自信至关重要。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经常鼓励幼儿说话时声音洪亮,眼睛看着对方,走路时抬头挺胸,认真听取幼儿的意见,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幼儿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同伴合作的游戏,让幼儿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友谊的美好,找到自身的存在感等,从而增强受欺负幼儿同伴交往的自信。此外,提高受欺负幼儿应对欺负的能力也非常关键。幼儿教师可以创设受欺负情境,先让幼儿自己思考在遇到受欺负问题时应该怎么办,然后让幼儿操作这些方法,甄别出有效的应对策略,让幼儿学会用沟通商量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还可以教授幼儿一些自我保护的方式和方法,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

综上所述,基于心理理论的视角,幼儿欺负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幼儿心理理论水平比较低,不能准确判断、理解他人言行背后的动机和意图,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体察他人的情绪,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不恰当的行为表现。因此,应对幼儿的欺负行为,可以从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对幼儿进行移情行为的训练和同伴交往的训练这几个方面入手,逐渐提高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从而有效地减少幼儿的欺负行为。

【参考文献】

[1]陈友庆.“心理理论”的研究概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36- 43.

[2]陈友庆.关注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7:4- 5.

[3]左彩霞. 3~6岁幼儿欺负行为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4][6]孙巧峰,郑福明.幼儿欺负行为研究述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9):38- 41.

[5]屈卫国.幼儿欺负行为的调查研究及其科学矫正[J].学前教育研究,2005,(03):27- 29.

[7]李杨.家长对欺负行为的态度及干预方式与儿童欺负行为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8]Kopp J, & Troop-Gordon W.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children’s peer victimzation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in late childhood[J].Social Development,2011,3(20):536-561.

[9][12]李小玲.卷入欺负行为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及其移情能力[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10]陈友庆著.儿童心理理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5.

[11] Smith,P.K. & Boulton,M.J.Rough and tumble play,aggres

-sion and dominance:Perception and behavior in children’s encoun

-ters[J].HumanDevelopment,1990,33:271-282.

[13]杜紅梅,冯维.移情与后果认知训练对儿童欺负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2):81-86.

[14]Brown J.R.et al.Why talk about mental states?The significance of children’s with friends,siblings,and mothers[J].Child Development,1996,67:836- 849.

猜你喜欢

移情同伴幼儿教师
未来事务的色彩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寻找失散的同伴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落地
心理·学
婴幼儿移情研究综述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