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贵州省民族文化进校园调查
2019-09-10韦文华王得梅章雪
韦文华 王得梅 章雪
摘 要: 近年来,民族文化進校园深受各校高度重视。通过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小学校领导及教师的访谈,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和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中马尾绣刺绣班、水书班、铜鼓舞班的实施形式、实施情况与实施中的创新;总结出中和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中独特的双语教学、小先生制及奖评体制等特点;同时,也发现中和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小学;民族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1-0117-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1.023
一、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化进校园总体情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独树一帜、多姿多彩的本民族文化。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这些民族中,汉族人口数量最为庞大,聚居于全国各地,其他民族散居于各地区。汉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民族出现了“汉化”现象。为了挽救各民族文化,也为了各民族文化能够源远流长,我国开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本次调研,笔者来到了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它是全国仅存的一个水族人民聚居县,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省级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校——中和小学开展了调研活动,以中和小学为例,来探究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总体进展。
(一)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起因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从2008开始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起初是由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以下简称民宗局)中的水族研究所提倡推行。县民宗局所积极倡导继承、发展和弘扬当地的民族文化,与此同时,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不是在一朝一夕间完成的,而是需要有一个长久且持续的过程。那么应该以怎样的形式来传播民族文化才能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发展和弘扬,又变成困扰民宗局一个大问题;民宗局意识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是需要代代相传的,为此民宗局决定,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民宗局考虑到三都县水族人口占比过大,马尾绣、水书等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急需性和迫切性,决定让水族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学生、走进课堂。民宗局水族研究所以马克思实践观指导,萌发了编写水族文化进校园读本的想法。
(二)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校本教材的编写
三都县民宗局水族研究所带头,积极号召有情怀、有想法、有志向的当地水族人民参与本民族文化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据民宗局水族研究所相关人员介绍,参与水族文化进校园读本工作编写的人员有水族研究专家、高校教师、一线教师及民间艺人等,大家都带着浓厚的民族感情,秉承着让学生在学习汉族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情感理念。经过一批有志之士的不懈努力,校本教材编写工作于2008年圆满完成(图1),民宗局水族研究所于冬季组织各中小学教师参与校本培训。水族研究所的一名工作人员对当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天寒地冻的冬季,三都许多地方已断水断电,即便如此,三都水族自治县民宗局水族研究所依旧点着蜡烛组织全县水族有寄居的乡镇学校进行水族校本教材学习。这次培训中,民宗局要求各中小学推选1-3位教师为代表,代表学校参加校本培训,明确规定参与培训教师中一位必须是学校校长,一位是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最后一位需要组织能力强的教师,目的是在每个学校形成一个专门的校本教材培训小组,组织学校其他教育工作者开展二级校本培训工作。另一位水族研究所的接待人员表示:原本正规的培训模式应该是以班级授课制进行,局限于当时的天气情况,只能以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培训,但培训效果是有目共睹的,这些教师在经过培训之后对水族的民族文化有了更细化、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了水族教育工作者学习、研究水族文化的积极主动性。校本培训工作结束后,民宗局将编写好的教材复印分发到各中小学,各中小学正式开始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
(三)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发展历程
三都县民宗局水族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员表示,国家于2008年11月下旬下发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校通知,一些学校开始积极准备材料,申报省级民族文化示范校。位于县城的彭城中学由于一直在进行一些民族文化活动,有了一些良好的基础,所以被省民委与省教育厅直接命名彭城学校为州级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校。紧接着,2008年九阡民族中学通过申报的程序,成为省级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校。2010年三洞中学也通过了申报程序成为了省级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校。各中小学分批次申报以后,目前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示范校总共有9所,分别是:彭城中学、九阡民族中学、三洞中学、中和小学、水龙学校、打渔民校、高洞小学、新洋小学和固化小学等。民宗局接待人员表示,近些年来,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省级示范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在民族文化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独特性的只有彭城学校、九阡民族中学、中和小学、三洞中学这4所学校。综上是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化进校园总体情况的一个简要介绍。
二、中和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推行情况概述
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南部,全县世居的少数民族有水族、布依族、苗族、瑶族、侗族、彝族、壮族、回族、仡佬族、土家族、满族等。在这些民族中水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7%,全国57%以上的水族人口都聚居于三都县。中和小学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中和镇,中和镇是水族长期聚居的城镇,全镇总人口是两万余人,其中水族人口占全镇的99%,其他民族人口占全镇的1%。中和小学以水族文化为主,组织教师开发彰显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
(一)中和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形式
三都县中和小学位于美丽的中和镇,始建于1954年,1961年迁与现址。近年来,在党、国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学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中和小学现占地面积8509平方米,建筑面积8106平方米。校园分为教学区和活动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校园文化气息浓厚,现有一间典型的马尾绣作品展览室(图2)。
中和小学的教学服务辐射周边的6个自然行政村,2018年在校学生1102人,共开设24个教学班;教职工50人,均大专及以上学历,一级教师20人。目前,学校开设的民族社团有:马尾绣刺绣班、水书班、水歌班、水族舞蹈班和美术班,已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课堂。
1马尾绣刺绣班。
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相传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民间传统工艺,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更是人们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以及民族文化的珍贵文艺资料。目前,中和镇马尾绣存在的现状是制作用于商品交换的人很多,可是穿戴的人却寥寥无几。马尾绣服饰多在节日里才穿戴,特别是在水族端节里,在平常的日子里基本上很少有人穿戴马尾绣服饰了。最关键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水族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姑娘们做出的马尾绣衣服都被压在箱底,改穿汉服。马尾绣工艺传承出现严重断层,现代马尾绣的工艺制品质量也在日益下降。
基于马尾绣的现状,中和小学创办了马尾绣刺绣班,学校教育工作管理者希望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方式在学校、在教师、在学生中传承马尾绣刺绣工艺。在中和小学的调研中,笔者了解到马尾绣刺绣班不仅能调动本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激发了其他民族老师学习马尾绣刺绣的兴趣。例如,在中和小学工作了十多年的张老师原本是布依族人,长期在中和小学工作过程中,深深地喜欢上了水族的马尾绣刺绣,并开始学习马尾绣刺绣(图3)。
第一,马尾绣制品分为传统马尾绣制品和新型马尾绣制品两大类,传统马尾绣制品又包括背带、腰围、翘尖鞋和童帽。中和小学马尾绣作品展览室墙壁的四周,悬挂着绣满精致图案的马尾绣背带(图4);讲解人员告诉我们,在水族,女儿出嫁后生第一个小孩,外婆都要送一件马尾绣背带作为见面礼,以示祝福和吉祥。在中和小学马尾绣展览室,
我们一行人也看到新型马尾绣,有职业装、生活装等,做工相对简单、刺绣图案相对随意,都是根据刺绣者的喜好绘画刺绣。
第二,马尾绣制作工艺包括刺绣材料、刺绣工具和刺绣针法。马尾绣材料又包括金线(现在用处较少)、线、马尾毛和布料,中和小学马尾绣展览室成列了学生自己将一根线和三根马尾线编织在一起的成果。观察大量的马尾绣作品发现马尾绣的刺绣针法主要是马尾绣,在绘制好的图案上用马尾绣勾边,不仅能增加图案的牢固性,还能展现图案的立体性。
第三,中和小学马尾绣展览室成列的马尾绣图案大多都是龙凤、植物及太阳等代表吉祥、平安、幸福、长寿的图案(图5)。民间传言,水族是遗落在民间的贵族,马尾绣刺绣的图案也是水族贵族身份的象征。
中和小学马尾绣刺绣班结课的考核方式是举行一个校级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一个学期所做的作品,请马尾绣民间艺人进校评选,选出好的作品会被成列在马尾绣展览室,以供全校师生观赏;不合格作品的学生会在来年继续学习马尾绣刺绣。这种轻松不同以往的考核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马尾绣的积极性,马尾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中得以更好的传承。
2水书班。
水族人民有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水族的文字又被称为水书。水书是水族人民用来记载水族古代天文历法和原始宗教信仰等文化典籍的文字符号,这种文字符号水语称为“泐睢”,汉族语言翻译为“水字”或“水文字”。它是整个水族原始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水书中保存了大量的水族文法、历法、气象和和宗教资料,详尽的记录了水族的丧葬、嫁娶及择日等。由此可以看出水书对水族人民乃至整国家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水族儿女好好学习和研读。中和小学将水书引进校园(图6),开设了水书校本课程,创办了水书兴趣班;由于水书较为难写、只有较少的民间水书先生会书写,中和小学定期邀请民间水书先生进校,教学生读与写。为了加强学生对水族文字的记忆,建议水书先生在二次授课时先对学生进行测试,测的目的是发现学生已掌握、牢固记忆内容和还未完全掌握的內容,在教授新课之前,帮助学生消化、巩固未掌握的内容。
目前,由于水书的难度较大(图7),中和小学开设的水书兴趣班还没有实施考试方式,学校的校本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会认、会读水字即可。中和小学水书兴趣班的开设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水族文字,潜移默化中受到水族文化的熏陶。学生对水族文字运用,还需要水族文化的研究者、教育教学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探索。
3铜鼓舞兴趣班。
铜鼓舞源于古代的一种祭奠活动,是从祭奠活动慢慢的演变为民间的日常舞蹈,相传距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就算是到了现在,水族在过“端”节、过“卯”节,庆丰收,以及婚娶、丧葬期间,都会跳铜鼓舞。中和小学将铜鼓舞引进校园,开设铜鼓舞兴趣班,执教者为本校舞蹈教师。中和小学在给学生教授铜的同时,也会把铜鼓舞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进校园独有的特色介绍、表演给评估者、调研者及参观者等非本民族的人。在这次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一行人观看中和小学为“双百工程”验收排练的铜鼓舞表演,由于训练的时间较短,使得同学们在铜鼓舞表演过程中只俱其形不惧其神,相信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的铜鼓舞表演会越来越好。中和小学选取铜鼓舞作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亮点,不仅弘扬了铜鼓舞,还对铜鼓舞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和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施情况
本次调研,深入了解到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施情况。调查发现,在实施过程中中和小学会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对开设兴趣班的教师进行培训,学校教师在经过民间艺人短暂的培训之后,便开始给学生讲授民族文化课。引进学校的民族文化课程开设的时间点是学生中午及下午放学后,教师将学生集结在某一个固定的场所进行培训。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由一开始的陌生逐渐变为熟练更甚至是熟练,由一开始的排斥逐渐变为喜欢甚至更喜欢。以马尾绣为例,一开始学生只能了解到什么是马尾绣以及马尾绣的历史和它在水族中的地位,接着会慢慢的学生会一点基本的操作技巧,随后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完成一幅简单的马尾绣作品。由此可以看出民族文化课实施的过程是一个由慢到快、由易到难的发展过程。
(三)中和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创新
1以比赛促学习。
中和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一大创新点是校企间相互协作,以比赛促进学生学习马尾绣刺绣的积极性;同时,中和小学学生在校绣好马尾绣作品,还可以以参赛的形式拿去拍卖。在访谈中,有一位教师提及中和小学曾在深圳一家公司的资助下举办过一届小小绣娘的比赛,在这个比赛中学校现场拍卖学生的绣品,学生可以用拍卖绣品所得到的费用去补贴学生的家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马尾绣刺绣的动力。
2民族元素融合。
多年来,三都县中和镇水族中有很多少女前往江苏务工;因此,水族马尾绣与苏绣很早就存在友好的交流、沟通与融合。调研中,中和小学马尾绣刺绣的施教者张老师告诉我们,她一般采用讲授、谈话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展示马尾绣刺绣和苏绣,引导学生发现马尾绣与苏绣的异同;从而,指导学生在马尾绣刺绣中巧妙的融合苏绣的绣法及元素。张老师表示,期望借助于这种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在马尾绣和苏绣交流、融合中能够看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微妙的文化元素碰撞。
3教学方法独特。
马尾绣刺绣采用先画后绣的顺序,良好的绘画技能是绣好马尾绣的基础和前提。访谈中,张老师谈及中和小学马尾绣刺绣教学将马尾绣与绘画巧妙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传授马尾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能。这种教学方法的独特点是不同于其他提前把画印在布上进行的刺绣,马尾绣与绘画相结合要求学生运用自身的丰富的想象力先将想象出来的动物、植物画在布上,图案优美的马尾绣作品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学生精湛的绘画技能。
中和小学在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施中还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学校与民族的创新之处,如:毛笔书法与水书的结合、铜鼓舞编排等。
三、中和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特点
(一)独特的双语教学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与沟通的工具,既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又是民族识别的基本要素之一,其中的民族语言是区别各个民族之间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水族人民也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那就是水语(分属在中国贵州省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及其邻近的榕江、荔波独山都匀等县,使用人口约28万)。它是水族独特的民族语言,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城市步伐的加快,很多孩子已经忘记了本民族独特的民族语言。为了使水语得到一个好的传承,中和小学在民族文化进校园中,采用了双语教学。
所谓的双语教学是指运用两种及其以上的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来进行教学,其中一种语言并不一定是学生的母语,其目标是让学生充分地、平衡地掌握民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通俗的解释,民族语不足、汉话来补;汉话不足,民族语来补。调查中,中和小学的一位教育工作者介绍:中和小学的双语教学则是实施汉语(即普通话)与水语两种语言,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水语的兴趣,也调动了很多非水族老师去学习水语主动性。中和小学目前共有教职工50人,其中有1/3的教师为水族,2/3的教师为其他民族,由于双语教学的实施,其他民族老师逐渐接触并学习使用水语。由此可以看出,中和小学独特的双语教学模式不仅增加了本校教学的特色,还拓展了水语使用的范围,为继承和发展民族语言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独特的“小先生制”
走访三都县中和镇,发现中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中兴趣班的实施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班额人数比例失调、学生程度不同等,给教师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以马尾绣刺绣班为例,马尾绣刺绣班班额多则达到七八人,且学生来自于不同的村落,对于马尾绣刺绣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可想而知,教师在教学中面对一个人数较多,基础不一的兴趣班实施教学的困难程度。将马尾绣教学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理论教学环节,采用了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介绍马尾绣的由来与发展历史;实践环节,采用了“小先生制”,鼓励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辅导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中和小学探索出独特的、适合本校民族文化教学的“小先生制”,不仅解决了学校兴趣班教师不足、人數众多、层次不一等困难,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兴趣班班集体的组建和班级凝聚力的增强。她认为,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儿都会发光,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和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过程中兴趣班实施的道路。
(三)独特的奖评体制
目前,中和小学建有独特的、完善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奖励及绩效加分体制,体制分为两个层面。
1静态艺术评价体制。
中和小学规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者个人上交1件与民族文化进校园主题相吻合是艺术作品,学校给与绩效加分5分;并设有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评选教师上交作品,针对评选结果,再予以现金和绩效奖励。学校教育工作者指导学生上交1件与民族文化进校园主题相符的艺术作品,学校给与教师加分1分,学校在分年段评选学生作品,针对评选结果,给与指导教师和学生相应的奖励。
2动态艺术评价体制。
中和小学规定,每位指导教师编排一个与民族文化进校园主题相符的动态节目参与学校比赛,学校给予指导教师绩效加分20分。学校根据学年段开展比赛,针对比赛结果对不同年段指导教师及学生予以现金和加分鼓励。
中和小学独特的、完善的奖评体制,鼓舞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民族文化进校园,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中和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次调研旨在找出这些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中和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过于薄弱,教师专业水平偏低。
中和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中,呈现出来的第一大问题是师资力量薄弱。兴趣班创办过程中,有时一个兴趣班报名的学生高达300人,但是却只有一个老师。如此“庞大”的学生人数,对应的却只有一名老师,这不禁会让人疑惑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师生数量差距。第二大问题是教师专业水平偏低,兴趣班的施教者大多都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担任,如马尾绣兴趣班的张老师原本是一名语文老师,在课后又担任马尾绣兴趣班的指导老师,难以保证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教学时间不明确。
中和小学的课表虽将每周一至周五下午16:20-17:00安排为民族文化课教学时段,但未明细每个兴趣班的教学时段。目前,中和小学就民族文化进校园开设三个兴趣班,而学校课表表述模糊,并没有就三个兴趣开设时间段做出有效的、合理的解释说明。
3普及范围狭窄。
中和小学在校生1032人,其中女生482人;在具体实施民族文化课中,中和小学各开设一个兴趣,严格控制兴趣班人员数量。马尾绣刺绣班深受全校女生的欢迎,调研发现,中和小学规模最大的一次招生,也仅招300名学生,包括马尾绣考核不及格人员数量;换言之,剩余200多名女生没有机会参加马尾绣刺绣班。可以看出,中和小学兴趣班的数量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中和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实施解决策略
我们应该明确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施中一直存在一个矛盾点,即学校教育教学实施与民族文化开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点间接导致学校在引进、推行与实施民族文化时会出现面子工作做的多、实质工作做得少;量的工作做的多、质的工作做得少;活动突击做的多、平时工作做的少等问题。因此,要彻底解决上述的问题,就需要平衡教育教学与民族文化开展间的矛盾。
1提高教师民族文化授课技能。
中和小学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教师的民族文化教学技能:一是加大奖评比例,调动年轻教师学习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确保民族文化授课师资充足;二是学校定期邀请民间艺人或专门的民族文化教师进校培训,保障民族文化授课教师专业发展;三是校内组织专门的民族文化教师团队,指导和帮助新手教师。
2明确教学时间。
中和小学在师资充足的条件下,可采用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开设民族文化课,详细制定出每一节民族文化课实施的时间,固定的时间、固定的人员、经济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减少了交叉教学的弊端,保障了每一个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权利,还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繼承、传播和交流。
3增设民族文化班。
民族文化班的开设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有效保障,中和小学在校人力、物力和财力充裕的条件下,可多开设几个民族文化教学班,确保在校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及时的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文化课堂。同时,民族文化班的开设需要相关教育部门、校领导、家长及社会各界有民族情怀的人士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涂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