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思考

2019-09-10李忆华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三进特色时代

李忆华

摘 要: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推进“三进”,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从自觉的思想认同、打造鲜活的课堂、构建可持续的长效机制等层面,增强“三进”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1-0079-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1.015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简称“三进”),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三进”工作任务艰巨复杂而又十分重要,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从思想政治认同、课堂建设、可持续的长效机制等层面下功夫,实现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一、从思想认同入手,激发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动力

马克思曾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进教材”为“三进”的基础,“进课堂”是“三进”的关键和中心环节,“进头脑”是“三进”的落脚点。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进灵魂”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认同过程,必须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推进,切不可囫囵吞枣。

(一)情感认同

情感常常走在理智的前面。有了情感認同,学习才会有强大的源动力,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和思维惯性。“没有情感认同,就没有真正的价值认同。”[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大众的理论,也是朴实的理论,它准确地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把致力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目标,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诉求。“习式语言”通俗易懂,没有丝毫的假话、空话、套话、官话,质朴无华、平中见奇,充满着真知灼见。诸如:“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撸起袖子加油干”,“改革关头勇者胜”等等话语,犹如春风化雨,深入百姓心,读起来有种天然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三进”中,要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特质,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体会“习式语言”的丰富内涵,拉近理论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悄然浸润大学生的心田。

(二)精神感召

伟大的实践孕育着伟大的精神。精神感召是做好思想认同的核心。习近平成为人民领袖历经了岁月的磨炼。他15岁来到梁家河,22岁离开。在梁家河,身置于群众中,以敢于担当、扎实苦干的奋斗精神,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陕北的黄土地,成为当代青年的学习榜样;在正定的峥嵘岁月,他以身许国、以身许党、以身许民,思百姓之疾苦,谋富民之良策,带领正定人民摘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实现了改善老百姓生活的庄严承诺;在福建十七年的时间,他怀抱赤子之心,站在改革的潮头,敢为人先,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县域经济,致力于推进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这些点点滴滴的故事和事迹具有超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特殊的人生经历、丰富的斗争经验。”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相映成辉的精神旗帜。思想越具有价值的力量、人格的力量,越符合客观规律,越具有真理的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蕴含着强大的真理力量,又蕴含着强大的人格魅力。[2]在“三进”中,要善于总结和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成长成才以及执政以来的故事和细节,诠释好习近平总书记植根人民的大爱深情,敢担当、亲百姓的领袖魅力,解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新时代、领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为做好“三进”提供强大的引力和支撑。

(三)理性升华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学生自觉接受理论,首先要信服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并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它以科学的思想、开放的内容、系统的理论,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具有缜密、严谨的理论逻辑,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实施“三进”,必须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现实依据、历史依据和实践依据;讲清楚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主要创新观点及逻辑关系;讲清楚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上的历史地位,从理论上说明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讲清楚新修订的党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党章,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意义。[3]对于教材里面涉及的这些重大理论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的一般陈述,而要坚持理论自信,在理论说服力上做足功夫,充分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征服人心的理论特质和回答时代之问的理论魅力,使学生认识到他所接受的理论知识是科学的理论,而不是用考试指挥棒来逼着学的空洞的说教,增进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性认同,让学生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变成一种理性的要求,变成自身成长的精神力量,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外化为自觉行动。

二、构建鲜活的课堂,打造“三进”的主阵地

教师要讲清、讲好、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要真学、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打造鲜活的课堂,发挥高校“两课”的主渠道作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贯穿于“两课”教学全过程。同时,专业课和第二课堂要有机渗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一)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核心,优化教学内容供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积极回应学生的期盼,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结构和行为规则,围绕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理论问题,优化“三进”教学内容供给,为广大教师提供鲜活的教学素材。一是针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选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典原著,并对每篇文章(或原著节选)做好简要的学习导读。二是根据形势与政策的发展变化,编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辅材料。跟踪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在第一时间及时增加相应的专题教学内容,保证最新的理论成果第一时间“三进”,使教学内容和体系更加完善。三是及时收集整理、建立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音像数字资料库,每学期动态更新,教学素材与时俱进。四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挖掘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丰富“两课”的实践教学内容。

(二)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平台。 “进课堂”是“三进”的关键。没有课堂教学的传播媒介,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就可能失去依托,“进学生头脑”就可能沦为空谈。因此,抓“三进”,首先要抓“进教师头脑”。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学好原文、研读原著、悟透原理,才能更好引导和教育学生,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教学设计要明确“三进”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线、以实践为引领,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准、找好“三进”结合点,灵活运用理论讲授、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研讨活动、学术讲座、实践调研等多种教学形式,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系统讲授与专题答疑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辅导、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与研究等有机结合起来,以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需要,特别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教学终端建设,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发“三进”移动课堂,提升“三进”效果。

(三)把信息传播的话筒交给学生

“三进”之难,难在进学生头脑。在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拥有知识传播的话语权。抓好“三进”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把理论宣讲的舞台和话筒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三进” 的信息传播主角。

首先,利用高校党校优势,培训大学生党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在大学生中培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骨干。通过抓住“关键少数”,带动大批学生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

其次,加强学生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读书会、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学生社团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学习、讨论、研究、演讲征文、社会调查等活动,吸引广大大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第三,打破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安排一定的教学学时,适当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走上讲台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他们来表达自己思想,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第四,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组织大学生开展参观学习、扶贫帮困、环保志愿服務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在实践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达到通过实践转化人的行为的目的。

三、形成长效机制,为持续推进“三进”提供保障

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探索、创新有效的工作机制。

(一)健全引导机制,营造“三进”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校园媒体的“三进”工作策划,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整合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贴近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灵活运用多种媒介形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等),开展“三进”宣传教育,抢占校园舆论的主导权,努力实现由单向的信息传播延伸拓展到知识分享、信息交流、提供服务等多种功能,形成学习、研究、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良好校园舆论生态。

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室、进校园文化墙、进学生社团,还要抓进学生公寓、进学生宿舍;要利用校园重大的活动平台,比如开学典礼、科技文化、文艺汇演等综合性活动,渗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隐性教育的方式,拓展“三进”的空间,为“三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完善管理机制,提升“三进”的工作效能

健全管理机制,重在处理好顶层和基层的关系。高校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建立健全高校德育工作领导机制,加强对“三进”工作的全面部署和安排,及时解决“三进”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高校党政领导要带头学习、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牵头成立相关的研究机构,深化“三进”工作的研究;学校宣传、教务、学生、团委、思政教学等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教工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积极争取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的支持,完善“两课”社会实践制度,加强“两课”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形成思政课程育人、专业教学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社会实践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奏响协同育人“大合唱”。

“两课”教研室是思政课教师学习创新理论、交流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研究的平台,也是培养教学科研人才的摇篮。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建设,规范教学基本要求,坚持集体备课,依靠教师团队,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热点和疑点问题展开研讨,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精心上好每一堂课;要通过实施“三进”专项教学改革项目研究,举办教师“三进”公开课、示范课,“三进”教学改革研讨会,评选“三进”优秀教学论文等多项专题活动,交流教学经验,探索“三进”教学规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形成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促教研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创新激励机制,推进“三进”工作健康发展

进一步加大对“两课”教学建设,改善“两课”的教学条件;通过制度建设,为教师的培训提高、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加大优秀教师的奖励力度,鼓励思政课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创新,在平凡岗位上坚持有追求;鼓励教师适当增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人文素质选修课,拓宽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鼓励学生把专业知识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结合起来,开展“三进”专题研究;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能力现状,把到课率、课堂表现、社会实践、思政类论文发表等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核,灵活选择开卷、闭卷、闭卷+开卷、口试、论文等形式考核学生,引导学生真正弄懂党的创新理论,熟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杜绝死记硬背学习资料,摆脱那种“平时不努力,考试背笔记,考过全忘光”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情感认同与价值观认同[N].光明日报,2018-05-28(14).

[2] 李鸿忠. 深刻把握十九大精神的灵魂 筑牢维护核心的思想根基[EB/OL]. [2018-01-31]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8-01/31/c_1122337758.htm

[3] 秦宣.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

(责任编辑:涂 艳)

猜你喜欢

三进特色时代
棋乐
藏垢纳污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博弈名谱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