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机制研究

2019-09-10孙丽文米慧欣李少帅

关键词:服务创新转型升级技术创新

孙丽文 米慧欣 李少帅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理论分析方法对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和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驱动机制开展定性研究。通过国家、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探讨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动力来源,分析了作为核心驱动力的技术创新、作为关键驱动力的服务创新和作为保障力的体制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机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立足当前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新旧动能;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19)-01-0022-08

新旧动能长期并存是经济新常态下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转换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经济发展阶段,正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环境约束等诸多压力。在内部需求上,中低端消费市场趋于饱和,而中高端消费动力不足,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在外部需求上,中国的出口遭遇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原来依赖资源发展的“外循环”经济增长方式已表现出动力不足、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进行动能转换,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要进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就要在绿色低碳、共享经济和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而这些都有赖于创新的驱动。

赵丽娜(2017)从发展本质、发展规律、发展方式和发展阶段四个方面对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1]68。因此根据“新旧动能”提出的背景和现有的文献资料,可以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去侧面衡量新旧动能转换,深入探讨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机制。

一方面以创新驱动的过程和环节研究为着力点,张银银和邓玲(2013)将创新驱动战略分为前段驱动、中端驱动和后端驱动[2]。盛朝迅(2014)指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是由工业化发展阶段、创新要素、创新成果、市场需求、创新生态等五个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3]。而屠年松,李彦(2015)将其更加具体化,认为创新驱动应包括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3个阶段[4]。还有的学者从不同的创新视角进行研究,马胜利(2015)以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中低技术产业经济增长为切入点,将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中低技術产业增长的过程分为4个阶段:嵌入驱动、协同驱动、融合驱动和逆向驱动[5]。沈春光等从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角度进行研究,基于人才投入、产出、环境三维度,分析了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6]。陈兰(2017)基于技术创新的视角,也加入环境层面的考量,将技术创新驱动模式分为产品创新驱动模式、工艺创新驱动模式和双驱动模式[7]。

另一方面以不同层面的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研究为着力点,王新新(2012)在分析新兴产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分析[8]。葛秋萍,李梅;吴丰华,刘瑞明(2013)认为创新对产业升级具有促进作用;产业升级对创新构成需求,它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导致技术重组,进而要求创新[9-10]。程强,武笛(2015)认为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升传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产业创新培育更多的新兴业态;通过合作创新延长传统产业链;通过空间创新形成特色产业园区[11]。徐慧雄(2016)在制造业技术改造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改造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可利用新技术对企业进行改造,加速新型产业的崛起[12]。辜秋琴,董平(2016)在新常态背景下,介绍了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拉机制[13]。

综上所述,大多数的学者从创新驱动的过程和环节、基于不同的创新视角和从不同层面的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进行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的居多,但直接研究创新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学术成果就比较少。因此文章从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着手,探讨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驱动机制,进而针对性得提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因应策略,以丰富这一研究领域的相关内容。

一、新旧动能转换的提出

“新旧动能转换”一词首次正式出现,是在2015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经济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当时对我国经济的初步判断是“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新旧动能”概念从2015年提出到2016年内涵丰富,再到2017年“新旧动能转换”具体工作推进,政府对新旧动能转换给予了高度重视。黄少安(2017)将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业的结构转换和产业升级概括为新动能[14]103,但是“新旧动能”作为政府及媒体当今热词,学术界并没有给出统一、确切的定义。文章就“新旧动能”提出的背景,从我国经济发展研究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解释。

(一)“旧动能”的内涵

一般来说“旧动能”指原有的经济驱动力,主要是传统经济模式和传统产业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依靠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投入、大量投资、大量中低端产品出口、大量房地产投资所形成的经济增长模式;后者指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为了保增长、保就业和保稳定,对落后产能和产业所实施的一些促进性政策,过度反危机的结果导致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形成的一批“僵尸企业”和“两高一剩”企业。

(二)“新动能”的内涵

“新动能”的内涵很广泛,主要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驱动力量。新动能既可来自于“无中生有”—新经济的发展壮大,也可来自于“有中出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动能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创新等。一般来说,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成长,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核心是创新,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或模式对经济融合与渗透,不断衍生出新的动能,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三)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转型升级

三次产业产值构成是反映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首要指标。由表1可知,全国产业结构整体水平变化显著,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逐渐放缓;第二产业产值有升有降,综合变化不明显;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速很快。综合来看,全国已形成不太完善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模型,但是第二產业比重仍然较大,第三产业比重不足。自2012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二产以来,连续四年上升,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趋势明显,全国工业占比从2000年的40.1%下降到2016年的33.3%,下降了近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与优化,但是工业占比依旧较高,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依旧是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发展本质看,产业转型升级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外在表现,经济发展逐渐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换,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可以看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能转变;从发展规律看,新旧动能转换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产能正处于由强变弱的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形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因此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是推动经济平稳发展的必然要求[1]69。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动能发展较快,但支撑带动作用不足,旧动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传统产业也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因此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利用创新重构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二、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动力来源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需要培育以创新为核心的新增长动力,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可以说技术是动能转换“引爆点”,创新发展战略使我国由原来依赖资源发展、以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型“外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向着依靠创新发展、以消费和技术驱动的集约型“内循环”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Schmoch  U基于欧洲专利局的数据对创新绩效进行分析,认为技术创新存在着科技推动模式和市场拉动模式[15];以Lundvall为代表的大量研究表明,创新不仅产生于企业层面而且也发生于区域层面、国家层面甚至全球层面[16]。基于此,本文从国家、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来源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国家层面上看,体制创新为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保障力;产业层面上看,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驱动力;企业层面上看,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拉动消费需求,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驱动力,同时在创新的每个环节,都有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在经济循序渐进发展中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无论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还是企业层面来说,在资源枯竭的约束力、环境负效应的压力下,各企业为了在效益追逐和竞争中占据优势,不得不主动创新,寻求技术进步,因此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创新驱动[17]。

(一)技术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

新旧动能转换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当制度一定时,随着自然资源的减少,技术创新更成为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推动力[18]。在“破”传统产业与“立”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就是依靠技术改造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在新旧动能此消彼长的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工业化起步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驱动,通过发挥“人口红利”和“后发优势”的作用,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进入工业化中后期, “人口红利”和“后发优势”逐渐丧失,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开始显现,此时若不能适时转换动力机制,可能导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19]。因此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新技术大力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实现经济质量提升。

(二)服务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拉动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意识。服务创新是企业升级传统产能的动力之一,由于传统产能相对成熟且拥有较大市场份额,企业看到市场趋势,也许会选择墨守成规,但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随时关注消费者的需求,用前瞻性眼光预测到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发现商机。手机制造业如摩托罗拉、诺基亚因没有顺应市场需求而被华为、小米等更加智能化的手机供应商所取代,手机软件更是如此,如果不能及时更新,最终会因跟不上消费者需求而被淘汰;以“4S”店模式为主的中国汽车售后服务产业,服务产品创新并不多见,多数厂商的售后服务网络会在5~10年的时间里都保持相对稳定,车主感受不到新服务,没有吸引力的产业总是会被淘汰。因此要充分释放企业创新潜力,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优势产品,主动顺应并占领市场,力求服务创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三)体制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

体制创新是经济发展最大、最根本的动力,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完成,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其他各方面的进步都需要体制创新来保证[14]104,创新的热潮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根据国际形势和本国经济发展阶段,不断提出适合的创新政策,推动体制不断革新,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为各地区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培育贸易新业态和新模式,主动寻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动力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 《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 (下称 《意见》)指出,各部门、地方要破解制约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制度创新和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2016年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之比为4.3 ∶ 38.2 ∶ 57.5,可以看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超过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其中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中指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8个百分点,电子和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8%和10.7%,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2016年互联网信息及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1.6%,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现在需求旺盛的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50%以上, “互联网+”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发展动能目前正从数量扩张型转向创新驱动型,而创新的发展理念正是撬动中国动能转化的核心杠杆,在高新科技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都离不开创新;潘家栋(2017)认为不论是企业层面、产业层面还是空间层面,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创新驱动[20]。在新舊动能转换进程中,体制创新提供保障;技术创新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和高度化,产生新技术和新产业;服务创新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结构,产生新模式和新业态。

(一)技术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机制

众所周知,技术创新带来技术进步,新技术可以促使某一行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就会加速流入这一行业,使整个经济中生产要素的供求结构失衡,最终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是一个彼此互动、相互交融的过程,每一次科技技术革命都催生了新兴产业及其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发展[21]。技术创新包括引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方法,也包括自主研发出具有专利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两者都能够使生产要素大规模流向以技术为核心的新行业,导致高技术企业的数量和利润不断增加,从而改变产业结构,新旧动能实现转换;进入新时代的中国迎来了科技创新的突破,开始进入主打原始创新的“2.0时代”,一方面我国利用新产业革命的成果来改造我们传统产业,把高新技术嫁接到传统产业中,实现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产业革命的技术成果会催生一大批新的产业,包括3D打印、智能机器人和新能源等,这些新产业不同于原来的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的概念,更多与大数据和智能化有关。无论是新技术的应用还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衍生出的新产业,都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使产业结构向更加合理的方向演进,最终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创新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上游驱动、中游驱动和下游驱动,同时在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不断有技术的改造升级和新技术的引进,科技创新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驱动力量。在上游驱动中,通过在研发设计阶段进行知识累积和科技投入,为技术改造升级提供资金支持,此阶段对科学知识有着严格要求,具有高投入、高难度和高风险“三高”特征,此时来自政府和市场的支持很重要,企业需要在用户创新的基础上通过独立研究或者协同合作来为自己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中游驱动中,通过生产运营阶段改善工艺流程,将企业在上游阶段积累的知识运用到生产管理过程中,通过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两种方式作用于产业升级,实现成果产业化,为产业转型奠定资金基础和应用基础;在下游驱动中,主要是应用服务阶段,是新技术和新产品直接面向市场的过程,实现将前期积累的知识、人力等各方面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此时创新会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崛起,不断刺激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出现,改变经济动能结构。总之,创新通过作用在这三个阶段,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完成“旧动能”改造和“新动能”培育双重任务,最终实现新旧动能转换[22]。

正如图3技术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机制中,技术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通过作用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的三个阶段,驱使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要素得到重新配置,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和有效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的转换步伐。

(二)服务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机制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不再简单的享受物质条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享受,因此企业不能再单纯模仿技术和先进的经营方式,而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实现服务创新,产生新业态和新模式,进而加快动能转换步伐。

根据4P营销理论,企业作为市场营销活动主体,需要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把适当的产品(Product),以适当的价格(Price),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Place),用适当的方法销售(Promotion)给尽可能多的顾客,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需要。如图4服务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机制中,新兴业态发展的内容载体是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因而新兴业态关注的是产品和服务输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产品和服务输出的最终归宿是消费者客户[23]。在企业内部层面,服务创新是为了使企业发展更好的软技术创新活动,主要包括企业赖以生存的支撑技术和运营发展战略。企业需要注重人才培养,争取更多的发明专利数,掌握并不断更新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实现产品创新,如为了解决共享单车密码随意被破解,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尝试,这些伴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生的新业态有强大动能;此外服务创新侧重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运营方式,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营销不仅仅只在线下,可以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在企业外部层面,服务创新是为了满足人类需求的创新活动,更加重视生活的便利性和工作环境的舒适度。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通过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行业跨界融合,利用合作创新的力量转变其经济发展模式,使企业有能力去应对现有市场并且可以根据时局变动有效地预测市场,更好的服务消费者。而且在企业内部层面实现的创新最终都要作用于消费者,服务创新不仅可以实现消费者的现有需求,还能够利用先进的技术合理的创造需求。具体来说,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应用的日益成熟,企业通过创新管理方法和经营策略,运用大数据经营消费者,利用大智移云技术发展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如互联网+光伏模式就是对传统产能的一种改造,能够刺激新的消费理念与需求的诞生,培育发展壮大新动能,支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新的消费理念与需求的诞生,改变了市场需求结构,导致市场资源重新配置,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可以说企业的服务创新带动着市场需求结构的调整,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动力。

自主创新与需求的变动通常是相互影响的,以动态的眼光去看待服务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了解创新贯穿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全过程,在高速运转的信息化时代,只有持续不断的将“四新”嫁接运用到传统产业,创新激发其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正确指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农业、传统工业、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实现智能化,释放传统动能的巨大潜力。

(三)体制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机制

政府的体制创新为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保障。通过体制创新破解制约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培育贸易新业态和新模式,体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根据市场失灵理论,市场经济自身存在失灵的固有缺陷客观上要求政府对改造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给予必要的适度干预,促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对此根据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动力来源,结合政府政策导向及经济发展状态,体制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机制如图5所示。体制创新主要从管理创新、市场监管创新、资金支持和用人机制四个方面分别对新旧动能转换进程提供服务、市场、资金和人才保障。第一方面是通过提高政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对政策法规标准进行适时的动态调整,主动适应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和新动能培育壮大的需要,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第二个方面是通过创新监管制度,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在新兴经济领域鼓励创新的治理理念,激发市场潜在活力,加速智力要素集聚流动,强化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应用机制,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经濟模式;第三方面是通过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中央预算内资金对资源枯竭城市的支持力度,对资源依赖型区域进行可持续发展试点,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保障体系。第四方面是完善用人机制,通过提供一系列的科研福利保障,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对科研人员给予一定的住房补贴等解决家庭顾虑,全身心的投入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中,更好地服务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措施都旨在从制度层面消除当前阻碍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障碍,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为新动能形成培育良好的制度环境,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体制创新作为新旧动能转换过程的保障力,贯穿在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全过程,其他不同角度的创新都通过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变市场需求促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为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

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因应策略

动能的转换主要包括 “有中出新”——改造落后传统动能、 “无中生有”——培育创造新动能两个角度,据此提出四点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因应策略。

(一)坚持体制创新,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良好的市场环境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府要分阶段制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目标,放管结合,通过明确立法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确立有效的产业政策来引导新技术、新业态、新产能培育与发展,达到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此外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政府要做到“因地施策”,对长期依赖自然资源发展的地区,对各地政府的业绩指标要根据其主导依赖产业进行区别对待,还要加大资金扶持衰退产业平稳退出与新兴产业有效衔接。

(二)实现产业跨界融合,发挥技术扩散效应

技术是动能转换的“引爆点”,引导知识、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有效集聚,在移动互联网势力与传统生态的碰撞和融合下推动产业跨界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在旧产能外移“腾笼换鸟”的基础上,实现新旧产能的空间置换。启动大数据试点示范和“互联网+”等重点工程,推进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同时集齐政府、投资者各方力量对资源枯竭城市进行资金援助,扶持能够拉动需求的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把“互联网+”产生的新思维和新方法融入区域产业的发展中,同时利用“大智移云”放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三)明确企业权责,完备创新成果转换平台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于资源的过度浪费、环境污染负有重大责任,要明确生态保护过程中各责任主体,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具体来说,各企业要坚持做到“防污染强治理”,寻找可代替性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生产过程中做到不浪费,尽可能的循环利用物资,实现各要素的最大价值。同时建立“沿途下蛋”机制,边出成果边应用,有明确市场需求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实施,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及时转移转化,培育一批新企业,推动形成新产业。

(四)因地造势,发挥地区优势培育新动能

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等都不一样,为了防止在培育新动能的过程中出现与本地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的盲目跟风,造成重复建设,应该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实现差异化发展,鼓励和引导各地加快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如具有优越地理位置的廊坊和通州等地,受北京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只要合理利用所在位置就能够带动区域的发展;钢铁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山东、河北等地,可以利用其他新兴产业的优势化解过剩产能,实现改造旧动能的目的。如今的社会新能源虽然日益普及,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资源型产业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于资源型城市若它是森工类,就不能只考察GDP的增长,可以考虑培养接替产业达到转型的目的,此外还要关注到生态改善的情况,如森林覆盖率是否提升等;若它是有色金属型则可以进行产业深化和产业延伸达到转型的目的;只有因地造势,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培育新动能才能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赵丽娜. 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理论学刊,2017(02):68-74.

[2]  张银银,邓玲. 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机理与路径[J]. 经济体制改革,2013(05):97-101.

[3]  盛朝迅.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因素分析与政策建议[J]. 全球化,2014(08):74-86+132.

[4]  屠年松,李彦. 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基于2002—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4):50-55.

[5]  马胜利. 产业间创新驱动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D]. 沈阳:辽宁大学,2015:25-28.

[6]  沈春光,陈万明,裴玲玲,等. 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02):196-199.

[7]  陈兰.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生态转型的模式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07):103-107.

[8]  王新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三大创新推进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7):51-55.

[9]  葛秋萍,李梅. 我國创新驱动型产业升级政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6):102-106.

[10]  吴丰华,刘瑞明. 产业升级与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3(5):57-69.

[11]  程强,武笛. 科技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15,33(4):58-61.

[12]  徐慧雄. 技术改造对我国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2016:27-30.

[13]  辜秋琴,董平. 新常态下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制[J]. 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7):18-23.

[14]  黄少安. 新旧动能转换与山东经济发展[J]. 山东社会科学,2017(9):101-108.

[15]  Schmoch U. Double-boom cycles and the comeback of science-push and market-pull[J]. Research Policy,2007,36(7):1000-1015.

[16]  Lundvall B A. Product innovation and user-producer interaction[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Series No.31. Aalborg:Aalborg University Press,1985:1-39.

[17]  王伟,孙雷. 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转型耦合协调度分析——以铜陵市为例[J]. 地理科学,2016,36(2):204-212.

[18]  周璞,刘天科,王昊,等.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路径思考[J]. 资源与产业,2017,19(5):9-14.

[19]  沈坤荣,赵倩. 创新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重构[J]. 南京社会科学,2017(5):11-16.

[20]  潘家栋,肖文.深化创新驱动战略  促进新旧动能转换[J]. 浙江经济,2017(20):42-43.

[21]  杨卫军,闫立华,曹彩蓉. 新兴业态基础薄弱,传统产业亟需转型[J]. 统计与经济,2015(4):32-34.

[22]  刘晶仁,周小刚. 基于GVC视角的创新驱动光伏产业升级路径及对策研究[J]. 科技广场,2015(5):170-174.

[23]  罗先智. 新兴业态培育:因素催生、作用机理与因应策略[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4):15-21.

猜你喜欢

服务创新转型升级技术创新
汽车维修服务中心发展连锁经营模式的相关建议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油田矿区物业服务管理理念的研究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