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评论创作的实践与思考
2019-09-10马刚
马刚
何为评论?丁发章所编的《新闻评论教程》中这样写到:“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拇指滑动,如潮的资讯就在眼前。但真与假、取与舍、思与言、知与行,都促使我们思考:面对信息爆炸,如何更好地构筑人们的价值观念、精神世界?
立意高度决定思想厚度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各种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所有社会成员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发达的互联网让信息触手可及,每个人都可以基于自己的知识与认识,形成不同的判断、得出不同的结论,“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已成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的情况,主流媒体能否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有赖于自身能否掌握话语权。
有道是“居高声自远”,党报评论必须要有一定的高度,才能获得读者认同,从而达到想要的宣传效果。可以说,唯有党报评论有了高度,它的权威性、指导性才会自然体现出来。
在多元舆论生态下,党报评论能否于众声喧哗中独树一帜,考验着办这张报纸的人的守正担当。贵州日报社近年来除了一以贯之坚持丰富社论、本报评论员、乾兴平署名文章、编者按等多种评论体裁外,还创办了多彩时评专版,以每周五个版的容量承载话题表达,同时开设“今贵州语丝”“路遥知马力”等评论专栏,着眼于高的立意、高的眼界、高的境界,用实际行动锻造评论这个“灵魂”和“窗口”的传播力、影响力,新闻评论的范围越来越广,评论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评论的个体色彩浓厚,评论的语言越来越个性生动。
要在众声喧哗中引导正确舆论,在多元价值下凝聚最大共识,党报评论必须善于主动设置议题和议程,这里的高度,不仅仅只靠题材来体现,更应该靠评论自身的高度和深度来体现。具体到新闻实践中,比如贵州日报出品的《打破才能出生机》《取直自然出新路》这两篇评论员文章,就是紧跟时事热点,在贵州改革事业正处于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亮出了鲜明的观点,辩证阐释了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科学道理,不光引导读者“想什么、看什么”,更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怎么看”“怎么办”,从而达到消除发展上畏手畏脚,前瞻后怕的思想、杂音,有效引导舆论的良好效果。又比如,被人民日报转载的《时代呼唤年份英雄》一文,也是写于全省上下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思想的火种源自省委主要领导在会议中所讲的一句话,文章通过有条理,有兴味,文情并茂的讲理,引导全省党员干部不畏艰难,勇于担当。“年份英雄”成为了贵州乃至全国奋战在脱贫战线所有党员干部的缩影。再比如,在省委主要领导提出“八要素”这一工作方法后,一些基层干部领会较慢,在这样的情况下,贵州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乾兴平署名文章《牢牢把握“八要素”奋力开启新时代贵州乡村振兴新征程》(图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生动阐述了“八要素”这一抓实产业革命的工作方法来自于长期基层工作实践,符合贵州基本省情,“八要素”切口小、抓手实、易落地,猛一看找眼点是脱贫、是产业,深层次分析实质是在人的建设、人的提高上做文章;“瞄”的是产业发展,“破”的是人的思想解放、思路转变、思维提升、本领提高,如果能持续深入抓,会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文章刊出后,迅速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引发强烈反响,达到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舆论引导作用。
当然,要从千变万化的信息量中发现精髓,找到符合评论的核心素材,从中做出最精辟的见解,独到的思想,要求党报新闻评论在激烈竞争中不断的变革和创新。传媒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促使报纸特别是党报的新闻评论朝社会纵深处蔓延,但任何时候,党报评论都要紧紧扭住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不放松,不缺位、不失责,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时刻与主旋律同频共振,将议题和议程设置更加专业化、理论化,更加贴近百姓,才能开拓党报评论的新领域、新亮点。
基层温度触摸时代广度
《贵州日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主流媒體,不仅要为受众提供及时、权威、有深度的消息报道,最关键的是为读者提供最新鲜的资讯,最独到的内容和观点,把思想渗透到读者心中,使其产生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正面宣传存在的问题是指出,正面宣传有的居高临下、空洞说教,照搬照抄领导讲话和政策文件,挖掘解读不够,生动鲜活不足,群众敬而远之;有的存在模式化、套路化现象,语言生硬、形式刻板,亲和力、贴近性不够;有的形式上轰轰烈烈、豪华艳丽,实现性不强。应该说,这些问题,很多党报评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其原因在于,党报评论着重于传达党和政府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很容易形成自上而下的教导式、训话式的文风。个人认为,在写作这些传统的党报评论的标准范式之外,更应该多用协商式、交流式、劝导式,在语言表达上多用朴实、生动、鲜活的语言。
新闻与生俱来的两个基本特点是真实和新鲜,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新闻评论也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快速和新鲜。贵州日报社前不久的一次采前会,有着深厚基层经历的一位老师对一篇稿子中的一句话“猪叫声划破了乡村的清晨”提出疑义,认为记者有可能缺乏基层阅历,因为猪叫声是划不破清晨的,只有杀猪的嘶喊才能划破清晨。虽为笑谈,但也从侧面印证,要写好党报评论,不能坐而论道、纸上苍生、书生之见,不“关心”群众的党报评论,必然缺乏活力和生命力,也必然不为群众所“关心”。
我是个比较幸运的记者。刚毕业参加工作就在毕节试验区当驻站记者,深入基层采访、了解过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而后又调到贵州日报时政报道部做时政记者,参加过省两会、全国两会、党的十九大等党和国家重大政治生活的新闻报道,真切感知了社会变革的脉搏。因此,我对基层生活有着深切的自我对照,对省情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了解,这些宝贵的经历,对于我的评论创作大有裨益。
《贵州日报》开设“今贵州语丝”栏目,就是要按照短、实、鲜的要求,探索接地气的党报评论范式。例如我在织金县山区进行采访时,通过与基层干部和群众座谈,了解到猫场镇由乡镇财政买单,为全镇28个村居84名村干部和68名由贫困户担任的公益性岗位保洁员购买人均240元的人身意外险。大寨村村支书余远平讲到,在今年4月串户统计精准扶贫信息时,他被狗咬了两次,两组狂犬疫苗花费的900多元医药费有了保险买单。钱不算多,但对于冲锋在脱贫攻坚最前线的村干部们来讲,这道人身意外险无疑给了他们莫大的安慰和力量。深入扶贫一线就会发现,“骑车防摔倒,串户怕狗咬”并非笑谈,也更容易理解扎根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干部们,最需要的是理解、鼓励和支持。回来后,我创作语丝《让干事者无忧是一种担当》在头版刊发,很多认识的基层党员干部为文章点赞说:“你讲到我们心坎上了。”另一篇《点赞“牛精神”》,写的是织金县龙场镇年轻干部李江,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当地发展牛产业,牛没草吃,群众找他要草料;牛没水喝,群众找他要水喝;牛没生育,群众找他追问何时下崽……副镇长李江与养牛群众打成一片,解群众所需,急群众所急,人人称他“牛镇长”。文章中写到:“老百姓养牛为致富,养我们干部为了啥?我就想做好一件事,做好‘牛’文章、做大牛产业,致富老百姓。”李江这位90后乡镇干部身上,透着一股“牛精神”!稿子刊出后,不少读者告诉我,捧腹之余,实实在在觉得这样的基层干部就在身边。这两篇作品,都是通过沉到基层一线捉的“活鱼”,切口虽小,角度虽小,但是却有温度,见真情,真实地反映出这个时代中,“有血有肉”的基层脱贫攻坚实践,怎不令人感动和信服?
应该说,这样的党报评论往往才会以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思想启迪性吸引和感染读者。因此,贵州日报评论员应勇敢地沉入基层,捉活鱼。
人生就像一场旅程,你一定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才会领略旅程的快乐,才会发现美丽的风景和善良的人们。人们总说,盲人摸象未免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但就党报评论创作而言,不可能篇篇都是鸿篇巨制,面面俱到。关键在于,选准一个切口,精准狠地切进去,用鲜活生动的语言把理说透彻。走向火热的基层一线,主动到实践中去获取评论的线索,主动去现场调查事情的来龙去脉,亲身去生活中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行,最终形成党报评论话题,提出有价值可供探索借鉴的思想观点,我们就能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把握速度提高评论准度
一篇评论无论作者是谁,无论内容是长是短,无论是表扬的、正面的评论还是批评的、反面的评论,只要见诸报端,就代表了报纸的立场,广大读者从中获得报纸的观点、思想、动向。
党报新闻评论在重大新闻中的舆论导向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先声夺人,非常时期凸显非常作为;二是特色鲜明,在重大事件中锤炼风格提升品质;三是观点引路,切实巩固党报舆论引导主阵地。因此,这就要求党报评论必须要有准度,准度,是党报评论的生命线。
个人认为,提高评论准度的前提是把握速度。前面说到,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与生俱来的两个基本特点是真实和新鲜。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新闻评论也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快速和新鲜,假使评论员对人们已经忘记的新闻事件和社会议题进行评论,即使写的再好,观点再鲜明,语言再犀利也不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和社会反响,加之新媒体传播速度之快的生存挤压,更加要求党报评论人的反应一定要快,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清晰而有特点。另一个层面来看,党报评论坚持真实,是理性发声的首要条件,面对公共事件,更需冷静沉着,学会追根求源,仔细甄别,谨慎出声,切不可盲目追求速度,自乱阵脚,动不动就挥舞“言论大棒”猛敲乱击。
“让子弹飞一会儿”,为的是以时间换空间,在理性思考上下功夫,借思想性来提升党报评論的权威性和舆论引导力。与抢新闻第一落点的消息相比,评论可以把错过了的第一落点当做创作母体,关注并把握其发展变化,从中挖掘它未来不断呈增值趋势的新闻价值,这就有利于评论的深化,更加客观地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
应当看到,在传媒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已被打破,人们不再局限于被动的获取新闻信息。党报评论要想在完成党的宣传任务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唯一的出路就是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增加党报评论的独创性、思想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快速呈现、碎片表达。
从当前来看,对转型期的中国如何形成更加适应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条件下的社会价值标准、道德规范、伦理关系等一系列典型网络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指出转型期思想水准、道德规范方面存在问题,容易在广大读者群中引起强烈反响以及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而这恰恰也是党报评论年轻创作队伍追求准度的难点所在。激浊扬清,针砭时弊,进行舆论监督固然是党报评论的主要功能,但主流传媒的基本风格是理性的、建设性的,它意味着不冲动、不破坏、不媚俗、不虚伪、不偏激、不炒作、不盲目。
我一直笃信“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选择”这句话,个人认为,年轻的党报评论作者们一定要摒弃那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和不食人间烟火的冰冷理性,要永葆一颗守正善良的初心,以谦卑的姿态去写作,评论在速度和道理之外就有了准度,也就有了温度和情怀。
说到底,评论是说理的,但并不是为了说理而说理,而是为了让大家都学会用说理的方式去想事情、看问题。算法和平台不是要把人变成信息的接收器,更不能让舆论场偏激与极化、一地鸡毛。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以思想优势赢得话语优势,让“评论思维”成为时代的基础思维,就一定能凝聚最大公约数。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