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传统实物教具、学具的使用

2019-09-10白媛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具教具实践

白媛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活”的课堂,应当追求的是学生基于生活经验,适当借助教、学具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同时要勤于思考、深度挖掘,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外部力量实现知识在学生心中的内部转化。

关键词:教具 学具 实践 恰当

【正 文】

通过实践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即使是高年级学生,其抽象思维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当遇上一个较抽象的概念或与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的课例时,如果没有直观演示的教具、学具,单凭教师的一张“巧”嘴和学生的自行脑补,哪怕教师语言功底深厚,也很难取得预期教学效果。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当努力开发制作简便实用的教具和学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数学实验室”供学生使用,以拓宽他们的学习领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发展其个性品质与创新精神,促进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认为恰当合理地使用一些直观的教具、学具,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感念理解:

想要用好教具、学具,那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教具、学具?《现代汉语词典》对教具的解释是:教学时用来讲解说明某事、某物的模型、实物、图表和幻灯等的统称。而学具主要侧重于学生学习时用来帮助理解某事物的模型、实物、卡片、图表、幻灯片、多媒体等。它们不仅仅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有力的辅助工具, 在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更能够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搭建桥梁。总体上讲,教具学具可分为电子的和传统的两类。电子教具、学具主要是指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传统教具学具主要是指模型、卡片、实物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教具的使用现在已相当普遍,今天我想以秦剑老师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为例,浅谈一下传统实物教学具的制作、使用心得。

使用教、学具要做到“两联系”:

首先,我们在选择和准备教具、学具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考虑课程内容,考虑孩子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即联系学习的主体——学生。

其次,课程改革标准强调要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尽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中选材,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即联系学习的发生点和作用点——生活。

这不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促进他们理解所学数学内容,体会数学的作用。所以在研磨《认识面积》一课时团队里的小伙伴们一致认为应该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从利用周围事物入手,感知什么是面。

二、教、学具属性要尽量明显、单一。

在研磨《认识面积》最初的版本中,我们在开课时是给学生准备了树叶、足球、粉笔盒、长方体、正方体等实物教具让孩子摸一摸,并说说发现,本意是想让孩子感知面的多样性,有平面、有曲面、有规则的面,有不规则的面,结果试教的时候,孩子们热情高涨,参与度相当高,只是他们的关注点都放在了所摸到面是粗糙或是光滑这个体验上了,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具的无关属性成为了强刺激,被学生所感知,而原本应该认识、掌握的属性却成了弱刺激,被学生忽略,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认识“面”的效果。事实上学具属性的指向性不明确给了孩子相当大的干扰,学生在初步探究的过程中,因为学具属性的指向性不明确,探索空间太大,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抓住问题的重点。所以通过多次研磨我们团队舍弃了原来的学具,直接采用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身边物体的面,并想办法描述一下这些面的大小,修改之后,教室里的每一样物体都成了教具,孩子们明确的在物体上找 “面”,感受着“面”的不同形态,这样既简化了教具、学具的准备工作又能让学生在体会“面”的多样性的同时深刻感受到“面”来源于生活,学习之后的知识也将应用于生活这个道理。

三、学具并不是多多益善

在测量平面图形面积这个环节我们团队之前是设计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并给孩子准备了大量的学具,每个学具袋包括:18个圆、18个小正方形、8个长方形、27个三角形、4个大正方形和一张答题卡。素材很多,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具准备得很辛苦,从学生的角度看,过多的素材让他们无从下手,所以在最初一次试教时学生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各种图形随意拼接,活动中根本意识不到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需要统一面积单位。经过反复试教我们最终只留下了学生使用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小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学具,降低学生选择面积单位的难度,使得学生对统一面积单位后才能比较的体会变得更加深刻。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具太多。而事实上活动中使用过多的教、学具,孩子充其量是只过足了一次观众瘾,并没有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四、教师要适当引导使学生明确教、学具使用目的

在数学课上学具更多时候会在小组探究中使用,这时的孩子属于完全自主学习的状态,如果教师没有给出适当的引导,学生很难快速明白学具的使用目的,比如《认识面积》的小组合作,一开始答题卡上只印有两个面积相差不多的大长方形,学生很难发现探究对比的点在哪里,后来我们在答题卡最下方加上了一句总结填空:图①我用了 个 形, 图②我用了 个 形,所以图 的面积大。学生就明白我们准备的学具到底怎么用。可见,适当有效引导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五、制作教、學具要考虑可重复利用性。

教、学具在使用的过程中,其实都属于消耗品,除了一些学科例如化学、物理的一次性学具外,在制作学具时要尽可能的考虑可重复利用性。在制作《认识面积》一课的学具时我们发现答题卡比较软,学生动作一大刚刚拼好的图形就会移位且每次试教都要重新打印等等问题。

通过向专家请教,我们团队对教具做了多次改良,最终我们用了较硬的卡纸制作两个大长方形并且过塑,这样学具便可以长时间保存和重复利用

总之,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感知是思维的外衣,操作是感知的来源,教具学具是操作的条件。我们在制作、使用教、学具时,如果注意了以上几点,应该可以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真正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数学教学工具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 魏忠华硕士论文。

[2] 《百年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教具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 郑桂丹硕士论文。1B431A6E-3239-4E5A-9FC0-70D2AC306C67

猜你喜欢

学具教具实践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如何提高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适用性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