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体行为选择的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机制缺陷分析

2019-09-10周新德彭平锋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年10期
关键词:激励机制

周新德 彭平锋

[摘要]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直接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路径,农业绿色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相关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从主体行为选择角度来看,我国目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政府、市场和公众参与机制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关键词]农业绿色发展;主体行为;激励机制;约束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19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然而,我国在资源、环境和生态方面也积累了大量问题。继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之后,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更新的高度,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关系到整个国家生态文明的进程。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总体上看,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如何进一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然而,农业是个多元素和多组合的关联性结构系统,农业绿色发展涉及其背后的制度、技术变革和机制创新,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构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1 农业绿色发展与主体行为选择

农业绿色发展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是在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绿色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提升与系统化。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农业绿色发展”第一次出现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随后逐步得以普及。虽然目前关于农业绿色发展尚无统一的定义,但其深刻内涵主要是“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更加注重生态保育、更加注重生态质量[1]”;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农业绿色发展的目标任务是“资源利用更加节约高效、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绿色供给能力明显提升”。从广义来看,低碳发展、循环发展都包含在绿色发展之内,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典型模式。

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直接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路径。农业绿色发展,无论是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还是生态的保育都与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的生产者、农产品的消费者等与农业相关主体的行为息息相关,其行为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农业发展的方式与路径。一个“好”的机制或制度能通过影响人的行为选择使事物朝好的方向发展,产生好的结果,而一个“坏”的机制或制度则可通过影响人的行为选择产生不好的结果,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如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农业生产者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品的过量投入及低效利用,畜禽养殖粪便不能合理处置等行为,如果通过好的制度和机制的设计,对相关主体的行为进行有效激励和约束,则会大大降低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为此,农业绿色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相关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

主体的行为选择,遵循一定的行为机理。研究和探讨人的行为及机理有两大重要的理论和学科,它们的创立和发展为人们深入探究人的行为以及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一是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为解释不同的人类行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该理论认为,某一行为的产生直接取决于一个人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行为意向,行为意向则是个体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个体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进一步受预期收益、风险因素、制度环境、资源禀赋、社会舆论等因素的影响[2]。二是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它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专门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科学。早在古典经济学建立之初,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就探讨了人的心理对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而直到2002年10月9日,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行为经济学才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2017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颁发给芝加哥大学著名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进一步表明人们对主体行为及行为经济学的重视。研究非“经济人”决策行为和影响因素是行为经济学的出发点。“前景理论”“框定效应”和“心理账户效应”是行为经济学的三大理论基石。根据行为经济学,非“经济人”的决策过程实际上是受“参照点”“起点”和“表述方式”的影响,决策过程中,各种社会、环境、历史、心理等都是影响决策的因素。

2 基于主体行为分析的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机制缺陷

农业绿色发展,离不开机制的强力推动,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构建,有效激励和约束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等相关主体的行为。然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政府、市场和公众参与机制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2.1 政府推动机制不完善

政府推动机制主要是指政府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并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目前政府推动机制尚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激励重“量”轻“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总的来看这些政策主要是重“量”的政策,对“质”的重视不够,注重数量导向而忽视质量导向,对引导农业绿色发展的导向不够,难以通过激励相关主体的行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等问题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政策的重“量”轻“质”有较大关系。以农业补贴政策为例,包括農作物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在内的农业补贴政策主要侧重于粮食的增产、增收,但相对而言对“质”的重视不够,同农业的绿色发展结合不够,农业直接补贴不能同污染物减量、休耕等生态修复措施相结合,加上与粮棉油挂钩配套的化肥、农药、农用电、农用柴油等价格补贴,在某种程度上还刺激了农药、化肥等增产要素的投入。以化肥施用为例,从1996年到2015年的20年间,我国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从3 827.9万t增加到6 022.6万t,增加了2 194.7万t,增长57.33%[3];我国只占世界10%的耕地,却使用了世界35%的化肥,并且由于使用方法不当,因此大部分有效成分流失,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近年来,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补贴等制度虽然正在逐步建立,但是国家在农业环境治理、发展生态农业方面的补贴的种类在不断增加,补贴资金所占比重也逐步在加大,而与现行制度以及农业绿色发展的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如农业绿色补贴的结构和补贴方式不尽合理,可操作性与系统性也不够强,目前的一些绿色补贴种类还不完善,侧重环境的修补,同时还缺少削减农业污染的补贴办法等[4]。

2.1.2 重经济因素轻其他因素激励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和具有完全理性的“理性人”是传统经济学两大基本假设。而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行为经济学则认为现实中存在大量的“非经济人”和“非理性行为”,认为“非经济人”的决策过程实际上是受“参照点”“起点”和“表述方式”的影响,决策过程中,各种社会、环境、历史、心理等都是影响决策的因素。计划行为理论也认为决定某一特定行为产生的行为意向,受预期收益、风险因素、制度环境、资源禀赋、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过去我国与农业绿色发展相关的一些“激励”和“支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要以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这一重要假设为基础,着重考虑经济因素而较少考虑心理等其他因素对行为主体决策(选择)的影响,从而在激励的方式上主要以经济刺激为主,能满足现实人心理和行为需要的其他方式的激励不够。以粮食支持政策为例,无论是1998—2003年国家实行的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还是自2004年开始实行的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和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政策,以及随后的2006年和2007年分别开始实施的农资综合补贴和生产资料补贴政策,基本都是基于经济因素对种粮户经济利益的刺激政策,而较少考虑“非经济”因素对种粮户的影响。按照行为经济学理论,金钱的效用是相对的,货币收入的增加不一定带来“幸福和满足”,因为公平等非经济因素的感受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的影响也很大,如一些“含金量”高的惠农政策措施虽然能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如果这些政策让一些农民感觉到受益不公平(如对种植“大户”倾斜),他们的幸福感就会减少,甚至感到不幸福[5]。由此可见,政策的设计也不能只考虑影响主体行为的经济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心理等其他因素,这也恰恰是我国在以往的政策设计中没有引起重视的方面。

2.1.3 约束机制有待改进

农业发展涉及不同层面的群体,政府、企业、科技人员、农民都在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要通过约束机制的建立有效约束产前生产资料的生产、产中农户的生产以及产后消费者选择的“非绿色化”行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中约束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备性、强制性、可操作不足。从完备性来看,存在农业绿色生产的法律法规相对孤立、分散、协调不足,绿色物流法规体系不完善,农村环境相关法规缺失等问题。从强制性和可操作性来看,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了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内的、涉及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的多部法律法规,然而存在法律的操作性欠强、执行力较弱、违法者被发现的概率较小、对违法者处罚的力度不够严厉等问题。

第二,标准规范制度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与农业绿色发展相对应的生产标准和操作规范缺乏;生态农业添加物质量标准和使用规范缺乏;绿色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和质检体系还不能被发达国家承认和接受等。以农业绿色防控中捕杀害虫技术为例,由于存在明显的个体和地域差异,因此技术标准应有所不同。现在一些地区普遍采用的是黄板和杀虫灯灭虫,但对不同作物单位面积土地黄板和杀虫灯的用量、间隔距离、更换时间等并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又如在用秸秆加工饲料、粪便加工有机肥、沼液加工液体肥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中,目前国家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对规范主体的绿色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第三,监督管理机制有缺陷。农业绿色发展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外部性特征,必须加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绿色监管。目前农业绿色发展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农业绿色发展机构设置不健全。如江苏省市级、县级、镇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与服务部门设置未成体系,仅有少数的区(县)级单位设置了管理机构与服务部门,镇级单位几乎不存在专门的服务部门[6]。其次,监督管理中存在监管缺位、越位和错位等问题。如农业绿色发展缺乏国家层面上的总体协调,监管主体多,协调成本高,监管缺位;一些地方强制性推销本地绿色农产品、排斥外地农产品,监管越位;一些地方政府干扰农业环境监督执法,出现监管错位等问题。

2.2 市场驱动机制不完善

农业绿色发展离不开市场机制的强力驱动。目前市场机制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发挥的驱动作用还远远不够。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欠完善,“优质”难以体现“优价”,难以为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有效激励。预期收益是影响农产品生产者行为决策的首要因素,以有机农产品为代表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如果能在市场上优价出售,产品附加值高,则会吸引大量农户采用绿色化的生产方式提供绿色优质农产品,从而减少一般农产品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用量,起到约束“非绿色化”生产行为,降低面源污染。然而,与其他产品不同,农产品具有典型的“经验品”和“信任品”特征,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普遍存在,极易形成经济学意义上的“柠檬市场”,加之我国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价格形成机制不太健全,“柠檬市场”效应更明显,“优质”难以体现“优价”,一些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销售并无价格上的优势,甚至出现销售困难的情况。优质农产品不能“优价”出售,严重打击了“基于利益最大化”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相反,助长了生产者通过增加化肥、农药投放等“非绿色化”方式增加农产品产量以提高收入的行为。这样,一方面出现了一般品质农产品甚至“问题”农产品充斥市场的现象,形成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化肥、農药的大量投放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大大制约了农业绿色发展。

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风险高,削弱了农产品生产者“绿色化”行为意向。风险对农产品生产者“绿色化”生产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绿色化”生产行为风险越低,“绿色化”生产行为意向就会越浓,进行“绿色化”生产的积极性就会越高。由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是影响农产品生产者行为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绿色优质农产品价格波动大,会削弱农产品生产者以“绿色化”生产方式提供绿色优质农产品的行为意向。我国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一些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大,“蒜你狠”“糖高宗”“姜你军”“猪周期”现象经常交替出现。包括绿色优质农产品在内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大且频繁,加上农产品“绿色化”生产的成本相对更高,意味着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者面临更高的市场风险,从而降低了农产品生产者“绿色化”生产的行为意向和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

风险规避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农产品生产者“绿色化”生产行为。农业生产既面临“靠天吃饭”的自然风险,又面临由价格波动、产品销售不畅等带来的市场风险,还有生产者采用新的绿色技术、种植新的绿色产品面临的技术风险。我国的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较大;农产品价格波动比较大,农产品流通渠道不够畅通,农业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也较高。风险的降低和控制,必须有完善的风险规避机制。风险规避机制越健全,农产品生产者“绿色化”行为意向就会越强。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产品市场的风险规避机制还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较大地影响了农产品生产者“绿色化”行为意向和农业的绿色发展,如农业保险市场无论从规模还是种类方面,都难以满足包括农业绿色发展在内的农业生产巨大的市场需求;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交易对象也只是主要局限于一些大宗的、一般性农产品,市场规模也不够大,缺乏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期货交易等。

2.3 公众参与机制有不足

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包括农产品消费者在内的社会公众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微观基础与重要力量。目前公众参与农业绿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公众的参与意识还不强,动力还不足。一些人不了解农业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也没有认识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甚至认为农业绿色发展就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个人起不了什么作用,关心更多的是自己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参与动力不足。阿里研究院和阿里公益在联合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绿色消费者报告》显示,通过对阿里零售平台上4亿消费者的购物行为、10亿件商品的特征、几十万量级的关键词进行分析,符合绿色消费者特征的人群有6 500万,仅占淘宝活跃用户的16%;2015年阿里网络零售平台上有50大类、2亿绿色篮子商品,绿色篮子消费额仅占阿里零售平台的11.5%。

信息公开不够,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平台。首先,目前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信息公开程度不够高,公众的知情权还不够,使得公众难以提出相关的建设性意见。其次,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平台。来信、来访、投诉等单向渠道难以得到政府的有效回应,不能够形成“参与—回应—参与”的完整参与路径,沟通渠道断裂容易导致公众认为自己的意见对于农业绿色发展中的政府决策无关紧要,降低其参与的积极性,从而难以通过公众的参与监督和制约政府的决策行为[7-8]。

激励不足。经济补偿和奖励等利益因素以及由此获得的成就感是影响公众绿色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如果公众动机中的利益回馈和成就感回馈没有被给予,就会导致公众参与绿色行动的激励不足。在当前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设计中,有对政府的绩效考核和企业的奖惩约束,而在公众参与方面,虽然有一些原则性规范,但是缺少利益化的刺激,特别是缺少精神方面的激励,对公众参与农业绿色发展的激励不够。

3 结论与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政府、市场和公众参与机制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要通过“政府—市场—公众”三维协同作用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有效激励和约束农业相关主体行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首先要通过加强激励制度建设、改进约束机制、完善监督管理等措施完善政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有力推动作用。其次,要通過充分体现农产品质量信息,有效降低绿色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推进政府农业补贴等价格支持政策转型,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绿色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措施,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强劲驱动作用。再次,要通过加强对公众和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强化信息公开,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平台;注重公众激励等措施,完善公众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参与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J].农机科技推广,2017(7): 4-6.

[2] 赵建欣,张忠根.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安全农产品供给机理探析[J].财贸研究,2007(6):40-45.

[3] 于法稳.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动因核心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18(5):19-33.

[4] 张凡,顾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绿色补贴运行机理与实施策略[J].地方财政研究,2019(1):83-91.

[5] 税尚楠.运用行为经济学提高农业政策的效率和幸福含量[J].农业经济问题,2011(6):4-8.

[6] 郑薇薇,沈贵银.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8(7):1-5.

[7] 曾粤兴,魏思婧.构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赋权-认同-合作”机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报,2017(10):169-176.

[8] 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J].吉林农业,2018(17): 22-29.

Analysis on Defect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Based on Choice of Subject Behavior

Zhou Xinde, Peng Pingfeng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Department, Yueyang, Hunan 41400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agriculture must fully consider the subject behavior choices of relevant economic,which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path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ive behavior choice, China's current government, marke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s still have defects in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subjective behavior, incentive mechanism, constraint mechanism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
刍议教育经济与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定位与实践路径探究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研讨
刍议教师队伍激励机制的现状及研究
对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相关性研究的评述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完善干部正向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分析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及其实施效果研究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激励为支点撬动转型发展创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