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教学策略,构建高品质品德与社会课堂

2019-09-10刘琴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0期
关键词:媒体品德与社会合作

刘琴

摘 要:伴随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推进,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品质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一线品德与社会教师也开始积极探索进行教学策略优化的手段,并应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步优化品德与社会知识讲解形式,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而媒体技术的应用,合作学习活动的优化,以及探究问题的提出,则能够有效满足这一问题,促进高品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形成。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媒体;合作;问题

高品质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含义是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课堂,在高品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不仅深化对基础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认知,同时能够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那么在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逐步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品质呢?

一、利用媒体技术,丰富结构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就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使得當前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呈现信息化和智能化,在该趋势下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活动,教师也应当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应用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促进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从而逐步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具有操作简便、形式多样的特点,在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借助多媒体中的多样知识呈现形式,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丰富,让学生在多变的教学样式中,将注意力始终放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促进品德与社会知识的有效讲解。

例如,在《我们的国宝》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先使用多媒体当中的视听技术,向学生展示《国家宝藏》等节目片段,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将目光转移到课堂上。紧接着,教师使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我们的国宝》这节课中的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直观的知识图解中,初步认知本节课的整体内容,从而更好地掌握开展教学的节奏。紧接着,教师借助不同国宝的图片,结合本节课的理论内容,促进本节课知识的细致讲解,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教学场景中,保持对课堂的关注度。最后,教师再使用word软件中的文字表达形式,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从而深化对国宝的认识,正确看待国宝的存在,提高《我们的国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不难看出,教育技术的变革促进了教学手段的发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的结构,让学生在多变的课堂教学样式中,维持对课堂的关注,逐步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优化合作活动,突出本位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南之一,其中强调了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学知识进行理解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利用教学活动的开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而合作学习活动就是能满足这一教育要求的活动。但是,从近些年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可以看出,存在部分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效果不佳的现象,究其根本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品德与社会知识认知情况,进行组员的安排造成的。因此,为了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地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本位,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实况,优化组员的安排。

例如,在《汉字和书的故事》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基于日常教学的经验,结合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认知情况,进行组员的安排。在课堂中,教师先基于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认知情况不同,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安排。随后,教师按照同组学生不同性质、不同组别相似性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合理安排,使得每个小组当中既有对品德与社会知识认知程度较强的学生,也有对品德与社会知识认知程度一般和较差的学生。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分好的小组形式共同开展《汉字和书的故事》这节课的讨论和分析,并让小组中品德与社会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对组内的其他学生进行辅助,促进学生在相互辅助中,逐步提高对“汉字产生过程”以及汉字演变等知识的认知效果,实现本节课的高品质教学。

显而易见,在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合作活动的构建,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深化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认知效果。

三、使用问题教学,促进思考

在传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问题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互的工具,教师能够利用问题的形式,检验学生对基础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认知效果,学生也能够利用问题的形式,向教师表达自己在知识认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教师的解答下,提高对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学习效果。而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问题的形式,促进课堂探究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深化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认知。

例如,在《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这节课,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促进学生进行思考。从教材中对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来看,“让学生意识到世界上存在不同的人种,认知人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不同人中的存在呢?”“人体素质和智力的发育与人种是否有关呢?”等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促进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探究上述问题答案的同时,提高对本节课的认知效果。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使用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围绕品德与社会知识进行思考,从而逐步提高教学的效果。

总而言之,优化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策略,促进高品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并不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在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继续分析教材当中的品德与社会知识,结合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认知特点,创新课堂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积累,从而构建完整地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知识教学的体系,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

[1]刘丽梅.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115.

[2]纪月霞.基于多媒体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情境设计[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2):65-66.

猜你喜欢

媒体品德与社会合作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