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2019-09-10崔嘉慧
崔嘉慧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基于此,本文以实际工作为例,对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进行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使命;担当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威海新闻》中播出的视察消息是由笔者来配音的。
在此之前,得知习近平总书记要来威海视察的消息,笔者和同事们既激动又紧张。这可能是笔者职业生涯中一次非常特殊的经历,所以特别珍视,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决不允许出一点错。
为了配好这条消息,笔者提前“百度”了央视新闻联播里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新闻的配音,贺红梅老师的声音最多,笔者就反复地模仿她。
当天拿到稿件后,笔者快速备稿,稿件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怀和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那一刻,笔者感觉自己拿到的不是稿子而是使命,笔者将不辱使命。可就在笔者信心满满准备超常发挥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太过紧张,差点掉了链子。笔者总觉得自己配得不够好,得重新配,后来一遍不如一遍,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心里慌得突突直跳,脑子一片空白,急得眼泪止不住哗哗地流下来。笔者总是这样较真,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因为总想竭尽全力地呈现出最好的作品,而所有的付出和努力也被承托在这作品中。这,就是笔者的使命与担当!想起这些,独自坐在配音间里惶惶不安的笔者,自然是不会气馁的,大哭了一场后,喝了两瓶红牛,一鼓作气配完了整篇稿件,顿时就像士兵打了胜仗似的。
事后笔者才发现,有时候曲折中也裹藏着幸运,笔者这天的作品获得了山东省电视播音作品二等奖。
从业14年来,笔者从事过广播、电视时政记者、民生记者,当过编辑、记者、主持人,要想做好,没有哪个岗位是轻松的,没有哪个岗位是不需要努力、不需要拼搏的。这是新闻工作的特点。
近几年,笔者转行做了主持人,工作半径除了演播室、配音间,还要坚持走出去,下基层。因为笔者知道,只有沉得更沉,才更能言之有物。
笔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今年6月12日,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威海一周年之际,“威海广电”策划了大型体验式报道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答卷》系列,笔者以记者的身份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刘公岛的原路,并以实习讲解员的身份为进岛游客讲解红色故事,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總书记的深情嘱托。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刘公岛上留下了“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的深情嘱托。
一年间,威海掀起传承红色基因热潮,全国各地追随习近平总书记步伐登上刘公岛参观学习的个人团体不计其数,而其中一个团的讲解员就有笔者。虽然只是协助专业讲解员做好部分讲解工作,但笔者却是按照专业标准准备的。
为了了解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线路、看过的历史,笔者提前报名跟团被安排在一个来自新疆的学员班里,和他们一起在专业讲解员的讲解中走完岛,上三个展馆和一个东泓炮台,一趟下来是三个半小时。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剜心之痛,痛彻心扉!”来形容甲午之殇。在甲午战争陈列馆里,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官兵撞击日军主力吉野号的雕塑群仿佛把笔者又拉回到100多年前那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马关条约”签订的蜡像记录着清政府……中华民族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一幕一幕呈现在眼前。在“历史选择”展馆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慢展区前,一位新疆学员情不自已、泪流满面。旁边的领队告诉笔者,她汉语不是太好,讲解员讲的未必全都能听懂,但身处在国仇家恨的历史长河里,谁都会感同身受。学习结束后,每个人都神情凝重。
笔者作为这个带着报道任务的实习讲解员,更是陷人深深的思考。回望100多年来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寻梦筑梦历史不难发现,从不缺少舍生取义的情怀,从不缺少头可断血可流的壮烈,可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那是怎样的力量?只有走进历史才能拨云见日找到答案:是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带着这份情怀,笔者开始正式带团讲解。面对无数认真炙热的面孔,笔者内心无比坚定、自豪。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犹在耳边,不曾忘记。未来,笔者的路还很长,但方向明确,自当奋勇向前!
(作者单位:威海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