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放歌
2019-09-10童喜喜
童喜喜
不是所有国家,都重视晨诵。
比如美国的主流教育中,诗歌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并没有相对完整的晨诵课程。相对于更强调科学地生活的西方文明,东方文明更重视诗意地栖居。正如林语堂所说的那样:“平心而论,诗歌对我们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似乎普遍认为的那样是既对之感兴趣却又无所谓的东西。……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从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可以清晰地看见东方文化的浪漫。
不是所有诗歌诵读,都可以称为新教育晨诵。
无论是理念还是操作上,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对新教育晨诵与中国古代蒙学、读经(经典诵读)运动、华德福的晨诵、一般诗歌教学等四种常见诗歌诵读活动进行过梳理和比较,指出了诸多异同。总体来说,和传统晨诵相比,新教育晨诵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传统晨诵是以诗为中心,新教育晨诵是以人为中心。
这个颠覆性的改变,是新教育晨诵课程的突破性创新。正是这一教育主体的截然不同,从这一原点出发,一切应该关照的是人,关照的是生命本身。由此,新教育晨诵有了自己的宗旨——让生命放歌。
让生命放歌,所以,新教育晨诵以读者而不是诗歌或作者为主体,以满足生命的渴求为目标,以满足生活的需求为目标,从而有了细节上的无数调整。无论是结合不同情境进行不同诵诗,还是对诗歌内容进行改编,强调与生活的“编织”、对生命的“叩问”,无一不是以具体方法,细致入微地关照生命,关照心灵。
让生命放歌,所以,诗歌的诵读不再是从外向内的灌输,而是读者心灵与所读诗歌发生的共振,是水乳交融的阅读。在这样的晨诵中,诵读的诗歌不仅属于作者,属于过去,同时属于读者,属于现在。当读者发自内心地诵读一首诗歌时,这首诗歌就成為读者的再创造,就成为读者内心向外涌现的甘泉。
让生命放歌,新教育晨诵从2000年就开始漫长的跋涉,直到2016年,首次提出新教育晨诵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纲要,并以吻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吻合诗歌的学习特点、吻合生活的情境变化、吻合学校的学习节律的原则,研发出版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新教育晨诵》全套教材。
更重要的成果,当然来自于践行。
《新教育晨诵》的主要编委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百色高中的黎志新老师,是从2003年9月3日开始,受朱永新在论坛上发布《“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的帖子影响,成为一位坚定的新教育践行者。
黎志新常常教高三,自嘲为“应试狂徒”。无论是在百色高中任教,还是曾经远赴广东开平市一所高中任教5年教了4届高三学生,她经常教出市状元、省状元。黎志新自述,自己的学生能赢得高考,秘诀之一就是新教育晨诵。
黎志新通常教两个班的语文,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担任班主任的班上,她掌握的时间相对灵活,开展晨诵的条件比较好。只担任语文老师的那个班,每周只有两节早读,无法坚持晨诵,于是,她征求学生意见:“你们平时上课都非常辛苦了。不过,你们愿意每天晚自习后,用5分钟的时间,读一首诗吗?”同学们“批准”了她的请求,在这个班上的晨诵改成了“晚诵”:由她提供诗歌,抄写在黑板上,每天晚自习后,她会运用新教育晨诵的方法技巧,和大家一起诵读诗歌。
困难是懒惰的借口。办法是梦想的翅膀。新教育晨诵作为一个综合课程,明显地呈现出五大功用:它是一种仪式,叩问自我,激发生命的内在活力;它是一种艺术,享受韵律,沉醉于美的熏陶濡染;它是一种感悟,日积月累,调节压力中健全心智;它是一种精神,共读共情,创造幸福明亮的状态;它是一种传承,中外古今,汲取人类文化的精粹。
在一天的开端,以一首诗为载体,激活一天,让心情变得振奋,让学习变得积极,让生活变得诗意,这样的状态下,考试成绩怎么可能差呢?
更重要的是,让生命借晨诵放歌,让师生诗意栖居,让每个人都创造并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280B3245-C66F-4803-BBE0-7636B6A1AE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