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2019-09-10陈奕萍
陈奕萍
【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前研究,主动思考问题,快乐地探究方法,在“主动”中发展;合作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在“交流”中增知,在“互动”中提升,快乐地学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传统教学的突破与补充,它能促使教学走向民主、走向开放,让师生、生生多边互动,学生积极、主动、自由、创造地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體验成功”的平台,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快乐地学数学?下面以五年级上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为例,谈谈一些做法。
一、尝试研究,快乐地探索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机会,多提供平台,鼓励学生自己去尝试、自己主动思考,去探索新知识,进行“再创造”活动。老师精心设计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课前明确第二天的学习任务,做到心中有底。学生通过完成“课前小研究”,独立思考、自主动脑,快乐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主动中促使思维的发展。如,在五年级上册的《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课前小研究:
这一环节,给学生独立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动”起来,复习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初步知道在小数乘法中也运用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为课堂学习的小组内交流做准备,激发他们想“表现自己”的欲望。学生通过自己去尝试、自己去研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快乐地学数学。
二、小组合作,快乐地交流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动脑、动口,互相交流,有利于理解知识、启迪心智, 激发创新。回到课堂上,老师给予机会进行小组内交流,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建造了一个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平台,可以让师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如,在五年级上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中,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课前研究的内容,学生快乐展示自学的成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例8的学习中,
先让学生观察,思考“计算中应用了什么定律?这样算有什么好处?”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写出计算过程。然后在全班反馈,突出了运算定律的实际运用方法。而所有这些不是教师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远远超出教师单纯教地效果。
这一环节,教师给学生创设观察、思考、交流的机会,课堂“活”起来了,小组同伴之间互相说一说、论一论、听一听,使学生的思路突破教材的束缚,有效地实现学法的浸透和迁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成果展示,快乐地提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场面,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快乐地提升。小组交流之后,给予平台展示学生的成果。展示时,生1说、生2写、生3小结、生4互动,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秩序井然。
如,《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例8时,其中一小组的展示汇报如下:
生 1:我们小组汇报的是第1小题。0.25×4.78×4=0.25×4×4.78=1×4.78=4.78。
生 2:(过程写黑板上)
生3:先利用乘法交换律,把4.78与4交换位置,先算0.25×4=1,达到简便计算。
生4:大家对我们小组的算法还有意见和建议吗?
生:如果数字写工整些会更好。
生4:我们接受你的建议,谢谢!你们有和我们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我们小组是这样算的,把0.25与4.78交换位置,0.25×4加上个小括号,也是先算0.25×4=1,达到简便运算。
师: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生:方法一更简便,不用加小括号。
……
在这一环节中,课堂又“活”起来了,小组间互相点评,学生认真倾听,互相学习方法,改正自己的不足,共同进步。使得学生在交流中自我比较,自我扬弃与选择,更好地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总之,轻松、快乐的课堂,创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现成功”的平台,让数学课堂“活”起来,使得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交流”中增知,在“互动”中提升,快乐地学习数学,学生就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五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广东省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研修手册[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