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生德育课程学习兴趣的策略
2019-09-10乔利军王菲菲
乔利军 王菲菲
摘要:从高职生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入手,探究高职生学习德育课程兴趣不高的原因,提出帮助高职生规划人生、明确职业理想、营造浓厚班级学习氛围、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和结合热点新闻与理论知识进行教学等方面提出提升高职生德育课程学习兴趣的建议,以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课程教学目标,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高职生;德育课程;学习兴趣;策略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德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提升高职生德育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是高职院校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
一、兴趣对学习的积极作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提升学习效果、学好知识的动力源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做什么事情,兴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以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才会积极地参与相关活动,才能长期坚持下去,愿意享受努力的过程,而不在意结果的成败。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会增强他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学习的热情,并自觉强化这种学习行为,同时使自己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这种满足会激励他持续学习,利于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面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会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全力克服,迎难而上,想办法克服这些拦路虎,并且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这一过程又无形地锻炼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形成不怕困难、不服输的坚韧品质。这也是高职生人生成长道路过程中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二、高职生德育课程学习现状
(一)普遍缺乏良好学习习惯
高职生对德育课程普遍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后复习的高职生也很少,有近50%的高职生需要课代表提醒交作业,更甚至需要任教老师提醒,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的也不过80%左右。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阶段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同,由老师授课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许多高职生觉得学习压力轻松了许多,在学习上就有所放松,处于时学时不学的状态。大部分高职生认为,在考试前把老师划过的重点范围好好复习,平时的作业完成,只要保证科目不挂科即可,无所谓成绩高低。正是因为高职生在学习上普遍抱着这种得过且过的心态,才导致学习积极性不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缺乏明确职业目标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按照内容来划分,理想可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高职生往往将生活理想等同于职业理想,至于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更是模糊。笔者曾在课堂上专门对高职生普及过理想的相关知识,并辅以大量的案例来说明,但效果并不好,部分学生依旧分不清理想的分类,依旧将生活理想与职业理想划等号。每年都会组织学生们书写《我的职业理想》,发现总是有35%的高职生将生活理想等同于自己的职业理想。指出修改意见,并当面清楚告知如何修改,但他们还是认为自己的理想就是多赚钱、旅游、让父母过上好的生活等等。另有10%的高职生连生活理想都缺乏。他们认为没有理想是件值得自豪的事,说明自己是个有个性的人。
(三)学习自律差
辩证法认为,内因对事物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外因则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加速或减缓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相比中学来说,要轻松自由得许多,上课时间也没有那么集中,课外活动时间也较多。智能手机的普及,极大地方便高职生上网学习的同时,也为他们利用手机来聊天、玩网游等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刚入校的高职生,处于十几岁的如花年龄,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容易受到周围伙伴行为的诱惑。调查发现,在课外活动时间,只有22%左右的高职生会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去运动,53%的高职生则是在宿舍里玩手机。
三、提升高职生德育课程学习兴趣的策略
高职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文化课程的兴趣都不浓厚。调查显示,他们更愿意直接学习专业课程,明确提出学习文化课程没意义。高职生自身的文化基础知识储备又不充足,无法直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
(一)帮助高职生规划人生
理想是人生路上的一盏指明灯,指引我们人生前进的方向。凡是有所作为的人,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就很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求学阶段就已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周恩来在中学阶段就明确“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高职生普遍没有明确的职业理想,无法准确规划自己的人生。高职生在报名期间虽然有明确的选择专业,但据了解,绝大多数高职生的专业选择并不是自己选择的,而是父母长辈的选择。我们要在高职生的不同阶段,对他们进行侧重点不同的职业规划教育。大一阶段,让他们了解所选专业的行业发展、行业特点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每学期结束,及时组织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计划下学期的学习目标,并适当对学习目标进行调整,同时关注、了解社会上行业的发展变化;明确自己职业方向,了解专业课程设置,了解行业技能标准,评估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营造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集体教育力量恰恰就在于使每一个人都想要别人对自己有好的看法和好的评价。”学期结束之时,组织任教班级的高职生对本学期做个总结,发现55%的高职生认为自己在学习有进步,原因就是自己周围的同学都在学习。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要注重营造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重激发高职生学习积极性,通过集体的学习力量来影响和教育班级中其他成员共同学习,以浓厚的学习氛围来带动良好的班风,形成和谐、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三)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自身修養和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独特的内在气质和心理特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不以自身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学识的广博、专业素养的过硬、理论功底的深厚、话语的幽默、性格的开朗等,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更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高职生对教师产生信任,认可教师,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需要从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首先,培养自己的优良道德品质。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自己,通过自身的言行教育、影响和引导学生。其次,要持续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广泛渊博的知识,增加课堂吸引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教学大纲宽广得多,教学大纲的知识并不处在大脑的中心,而只是处在大脑皮质最积极区域的一个角落里,那时候他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精工巧匠。”笔者也发现,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知识更感兴趣。
(四)将社会热点新闻与教材理论知识相结合
德育课程上的理论来源于实践,部分甚至来自于我们的周围。在授课过程中一味地照本宣科,很难激发高职生学习德育课程的积极性。因此,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热点新闻,通过热点新闻启发高职生主动思考,使高职生在感悟热点新闻给自己带来的启示时理解领会理论知识,从而使德育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既有趣味性又富有启发性,同时又使学生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完成理论知识传授、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和情感态度提高等多个教学目标的有效统一,同时也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职业教育的自信心
教师要帮助高职生树立学习职业教育的自信心,从根本上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职业教育,清楚职业教育的优势是重在培养专业技能,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支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职院校相比普通高校,其优势在于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进行对比,并为学生列举一些优秀学子的新闻,如“职校学子成清华导师”让学生看到学习职业教育的出路,看到自己的未来之路,增强学生学习职业教育的信心,调动他们学习职业教育的兴趣。其次,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效率才会提升,学习积极性才会相应提高,学习兴趣才会逐步浓厚。
激发高职生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是提升德育课堂效率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提升高职生学习动力的前提,而提升高职生德育课程学习兴趣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短期就可完成的,需要各种激励方式。只有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课程学习,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责任编辑 刘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