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课外读写提高中学学困生整体学业素养的研究

2019-09-10詹斯磾

速读·上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精神生活课外阅读

◆摘  要:“如果少年、青年没有自己心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那么他们完满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不可设想的。阅读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基于学校生源实际,有目的,有计划的展开课外阅读活动,扩展学生的智力背景,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学生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印证释义、构建新型知识框架的场所,将课外智力活动中的三维评价目标WHAT(是什么)-HOW(怎么样)-WHY(为什么)逐步过渡到课堂学习中,形成课内课外“两套教学大纲”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课外阅读;半自动化读写;优化建构;智力背景;精神生活

“对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三分之二是用在阅读非必修书籍上。因为,说实在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由此可见,适时地挑选一些书籍、文章、报刊,帮助学生养成课外读写习惯,养成良好的课外读写能力,对于中学学困生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提高学困生整体学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1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1.1培养学生半自动化读写能力

学生智力发展出现障碍,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形成在读写时思考,在思考时读写的能力——半自动化读写能力。我曾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课堂上我读一段文字,让学生摘录主要词句,并及时附注自己的思想,为了照顾大家的思维基础,我放缓阅读速度,文字只读一边。练习结果表明:多数同学在笔录时,不能兼顾自己的思想,阅读结束后,让一部分同学复述材料的大体内容,明显不能脱离笔记进行概括描述。由此,我思考到,学生在上课或者课后练习时,肯定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前面读题,后边忘,不能很好地兼顾一段文字或者一道试题的全部内容,边读边思考出现休克脱节。基于此,我组织部分学生讨论,并向他们推荐了南茜·休斯顿的《断层线》、丹·艾瑞里的《非理性的积极力量》、查布里斯·西蒙斯的《看不见的大猩猩》以及斯科特·W·文特雷拉的《积极思考的力量》等书籍。通过近两年时间的不间断阅读,很多同学在边读写边思考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1.2优化建构学生的智力背景

“学生要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记忆的基本概念、知识点越多,那么就要求学生的读写背景,即智力背景就越高”。知识是否进入学生的精神思维领域,影响到他的思想感情,是判断知识长期性有效性的一个标准。对于精神领域枯竭的学困生,往往他们智力阅历大多也是荒凉的。学生正常的智力背景,应该是像中药分类的架子一样,这个框架中其他空白部分需要学生精神生活里的“抽屉”来填充。由此可见,智力背景是精神生活的有效支撑,精神生活是智力生活的必要补充,二者这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的没有牢靠的框架,当然精神生活的“抽屉”也就无处着落了,导致日常课业所学知识纯粹变成了游离于精神生活之外的离散变量,对于学困生而言可有可无。学生的智力背景的培养有多方面的办法,期中展开有计划有层次的课外阅读最是实际有效。

2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

2.1以身作则树立教师读书观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师读书观的正确树立,诸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海洋”;“每天不断读书,不是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有读书的兴趣,更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等等。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给入职教师还特别推荐了三类书:专业学科类;生活榜样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读书交流活动,保持教师的读书兴趣,间接地对学校整体人文环境产生影响,从而潜移默化的将学生的兴趣带到课外阅读上来,形成师生课外阅读更大范围的交流活动,促进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2指导学生书写读书笔记记录读书档案

我有一个习惯,读书时喜欢用单页A4纸做笔记,一本书读完之后,进行装订,首页附上“读某某书笔记,阅读期限某年某月某日至某月某日”,定期进行笔记回顾,作再度思考,附注思考于空白处。我建议学生,读书时,一边是书,一边放上记录簿,及时的把经典的语段以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旁(日常生活中,头脑中闪现的灵感问题,也要及时记录在手机的记录簿上,闲时再做查询),这样不但利于沙龙活动的交流研讨,主要在培养学生的半自动化读写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灵活性,优化学生的思维架构。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做读书档案记录表(见附表一),包括阅读的书目,阅读的起止日期,每日的阅读量,阅读过程中的发现、感悟、疑问等,定期对学生的档案笔记进行检查,帮助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形成,培养学生规划设计的能力,分配时间的能力,进一步锻炼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全面性,力求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在老师良性的引导和评价下,将课外阅读这一套教学大纲和课内的教学大纲密切联系起来,使学困生的学科素养得以明顯提高。

2.3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及时评价

为了定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进行调研,我组织学生开展每周日晚自习的课外读书沙龙活动:通过一周的阅读学习,学生肯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这些隐性的收获,通过沙龙活动的刺激引发,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智力背景,构建学科知识的框架,做优化设计。活动中,老师是引发者、参与者,大家轮流就自己一周来阅读的心得体会,经典摘录做研读讨论,你来我往,渐渐地从原来生硬、呆板的模式转变成了灵活多变、热烈的场面。我们有自己的微信群聊,可以在空闲时间就一些问题及时的展开讨论。如此近两年下来,同学们的阅读水平大进,学科素养也随之改善。

“阅读不单纯是一种基本技能,而且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发展过程。他会不会阅读决定这他智力的发展。”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师生课外阅读的完善机制,不仅有利于中学学困生整体学业素养的提高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的完善,更有利于日常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或许,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书香校园”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形成的。

作者简介

詹斯磾(1990.04.19—),性别:男;籍贯: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学历:本科;所在学校:渭南市集才中学。

猜你喜欢

精神生活课外阅读
英语课外阅读不同阶段的方法与措施探究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的策略
现代室内设计的几点思考
诗歌的无用之用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微信引发现代人精神生活困境透视